乡野一村夫

生在新中國,長在红旗下,長身体時餓肚皮,長知識時學校關閉,要工作時被送去农村,你説我,的前半生幸福不幸福?
正文

《交换舞伴》

(2016-05-10 16:15:45) 下一个

本人淺薄的知識告诉我,直接描叙戰争的樂曲有两首,一首是中国的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一首是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俄语: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1893)的“1812 年序曲”(1812  Overture)。

“十面埋伏”描写的戰争是發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楚漢相争中的关键性戰役,垓下之戰。從樂曲中,人們能聼到或感受到劉邦和項羽各率大軍在垓下地方(今属安徽靈壁縣)大戰,殺得天昏地暗,人仰馬翻,最后楚霸王戰敗,丢盔卸甲,望风而逃至今安徽和縣的烏江,惊魂不定,颇感凄凉,拔剑自刎。

另一首樂曲,“1812年序曲”,以極為豐富的音樂语彙,描述了1812年的俄法之戰,為我們展示了一系列恢弘的历史劃面。

法國拿破侖率大軍五十多萬,携大炮千餘門,向着莫斯科直撲而来。俄羅斯明白俄軍的數量和装備都遠不如法軍,但绝不投降,俄東正教聖公會(Holly Synod)號召人民奋起抵抗。樂隊以两架中提琴和四架大提琴,以缓慢的節奏,低沉的音调,奏出東正教的聖歌“聖十字”,向上帝祈禱,“Oh, Lord,Save Thyroid  People!“(主啊,保佑你的臣民吧),同时,这些樂句也  象征着嚴峻的戰前形势和俄羅斯的抗戰决心。

法軍逼近,局势越来越紧张,樂隊交替奏出田園詩式的樂句和軍隊意味的樂句,戰争越来越近,和平遭受破壞。随着法軍的挺進,法國國歌的聲音越来越嚮。。。

雙方接触,法軍不可一世,音樂中满是高亢的“馬賽曲“,但時時可以聼到俄羅斯民歌旋律,由弱渐强,那是俄沙皇在號召人民出来参軍参戰,随着人民的加入,俄軍越戰越强。

樂曲引出波瑙丁诺(Borodino)之战,那是拿破侖的“滑铁卢“。“馬賽曲”和俄羅斯民歌的旋律(或变奏)嚮亮,交替出现,使人感到戰场上刀剑铿锵,人喊馬嘶,血光四溅,横尸遍野。。。戰至高潮,作曲家在背景中設計了5聲炮嚮,(仔细聼勿错过,) 然后是一连串的下行樂句,象征法軍溃败,全线逃窜。

歡快的锺聲在教堂锺樓上嚮起,人們来到教堂前的廣塲,伴随着俄羅斯民間樂曲和轟鳴的禮炮聲,載歌載舞,歡慶胜利。

柴科夫斯基的这首“1812年序曲”,非常生動,形象地把那场戰争展示在我们眼前。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如今成了美國獨立日集会常演的節目。前些年,我們在倫敦,出席过一场英皇家衛隊及其樂团露天演奏的“1812年序曲”,全副武装,甚至把大(禮)炮也拖到塲上,煞是壮觀,令人印象深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