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美国住房记(1)引子
(2014-05-01 12:17:08)
下一个
谨以此文献给五、六、七零后,在北美有类似经历,在不断折腾的朋友们。
二十年前在北京做博士后时,工资加上各种补贴不到¥500,据说比当时的付教授收入还高些。那时的住房是所里提供的,有家属陪读的,有可能分到两居室的。没有的话,只有一单间,有点像桶子楼。博士后出站后,在北京呆了近一年的时间,一是为了等着出国,二是还有些科研没搞完(详情请见我的博客“北美历程(2)快乐科研”)。那一年住的就惨不忍睹了,在中关村边上的农宅里租过房,又小又潮,只能睡个觉而已。出国前在老板新分的大三室里住过一段时间,羡慕啊,可就是洗澡想泡一下都不行,热水不够。
那时的人们把来美国后的成功总结为五子登科,即:票子,房子,车子,卡子(绿卡)和儿子。那意思是,有了这五子,生活就美满了。
票子是无止境的,出国前觉得在美国做博士后,每年拿个二万多美刀,合二十万人民币,那就是天文数字了。在那前几十年的经历中,包括父母,一直都是每月几十,几百元的收入。这一下近百倍的收入,想都不敢想(那时一美元和八块多人民币)。来了之后才发现,靠这点钱,在这儿很难生活得好。
等两人都来美国做了博士后,有前辈的朋友说,以你俩的实力,很快就能一年收入到十万。是啊,挣五万时,多么地盼望能挣到十万啊。可过了几年到了十万后,并没觉得有多大变化。什么样的收入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收入到了一定后,就变成了纸上的一个数目字,别的方面的感觉和享受就变得更重要了。
车子在美国很容易满足,只是不同的阶段开不同的车。大多数老中刚出来时都买二手的日本车,图的是毛病少,耐用,大多几千美刀。人们说: Monkey see monkey do,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意识,奋斗目标大多受周围人的影响。那时在科研组里,大老板开一辆Nissan Maxima,于是在谈论车时,那车就成了Dream Car,好像要是能开上它,就如何如何了。后来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
绿卡是在美国生活的必须,在学校做博士后的,碰上一好心的老板,可以帮忙办杰出人才移民,这是一类,花费少,速度快。对美国国家利益有利的专业,如医学等,可以办National Interest。在公司上班的,可以办劳工类。在绿卡奋斗的征途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酸和无奈。实在没办法的,还可以办加拿大的技术移民,蹲满移民监后,拿到公民再杀回来。很多人就此喜欢上了她,在那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了。
其实儿子并不应该是成功的标志,有人喜欢儿子,也有人喜欢女儿。反正人就是缺啥想啥,只不过在这儿可以随便生,而没人限制。人呐,在年轻时都嫌孩子多,累得慌,而老了,都会嫌孩子少,总没人来看望自己,真是矛盾啊!
扯远了,还是来说房子的事吧。出国时真没想到会跟房子打一辈子交道,并以此做为了养家糊口的手段,还乐此不疲。刚来时见到二老板的二千平尺的SFH,看到那院前院后栽种的鲜花和蔬菜,羡慕之情无以言表。有时去他家蹭饭时,吃到地里刚采摘下来的豌豆尖,用罗卜叶腌制的咸菜,香啊。那种房子在那时就成了Dream House。
没想到出国三年后买房子时,已经看不上那种房子了。人真是善变的动物,在追求的道路上不断有新的目标,新的追求。
中国人也许过份看中房子在生活中的作用,而忽略精神生活,也许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国内房价炒成天价,也许跟这个内在因素有关。对于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不同收入的人,可以选择与自己收入相配的房子,房价从几万到几百上千万都有。而在国内,门槛就显得太高了。
不管怎么说,就要开始看房了,让我们慢慢体会其中的乐趣吧。
俺的第一个自住房
房子的故事有趣儿,写出了许多共同的经历,期待后续文章。
前一段知道地主当上家坛版主了,也见到了地主的帅照,现在恭喜一下,不知晚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