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报道,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批项目中,医学类独占鳌头,项目数6985项,占总项目数的25%,获批项目金额也是最高,达到367041.2万元,占总金额23.3%。从获批情况来看,肿瘤学最多,获批1531项,获批金额达79289.50,占获批总数和获批金额总数分别是22%,21.6%。肿瘤学如此引得重视,就是因为这是个世界医学界的难题,也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寿命。中国研究癌症的科研经费平均每人超过美国科研人员的经费,不应该抱怨缺少经费而没有攻克癌症或没有进展。
众多的科研基金项目的开展和资金的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众多的论文的出现。现如今,有人说论文就像雪片一样漫天飞舞,似乎有些夸张,但的确如此。更有些离谱的是,论文造假成为了全世界学术界的一大问题。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曾有“我国发表在SCI 上的论文 85% 是垃圾”的言论,这一言论引起一些读者的意见反弹,人们对于此说法褒贬不一。在我看来,钟院士的话乍听突兀,似乎伤人,但实际上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根据我对自己熟悉的肿瘤学科在国内外刊物上发文的了解,的确存在不少这种现象。其实,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说过类似的话:《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80%是没用的。
特别是肿瘤学科,我作为一名肿瘤医生,我觉得是否发表顶级论文,并不能代表肿瘤医生的真正水平,当然肿瘤医生发表了顶级论文,在治疗癌症上又是一个顶级医生,那才叫顶呱呱的肿瘤医生,如没有顶级论文,实践中是个顶级的肿瘤医生,对于患者而言,也是最好的医生。估计明白利害关系的普通百姓也会觉得,不管发什么文章,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学术界包罗万象,有真正的学术者,这批人兢兢业业,为科学而战,不断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他们是国家的希望,世界的希望,人类的希望;有尊重科学的学术者,虽然没有大的创新,但恪守道德底线,做着科学上的平常工作,也无可厚非;但是有一部分为名为利去抄袭、篡改论文的所谓学术者,是对科学的背叛,也是研究者对存在价值的自我否定和毁坏,为人所不齿。
解决屡禁不止的论文造假问题,不仅要靠严厉的事后惩治,让造假者名誉扫地,更要从根本上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学术衡量标准,根除造假滋生的温床,给创新者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看看国外在这种现象中的处理办法吧。
在美国,让抄袭者无所遁形。使用一系列的经过认证的软件包来检查学生论文是否造假,这些软件从目前来看十分有效。新的反剽窃软件不仅将专业论文放到数据库中,而且会将所有的学生论文也放入,哪怕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文章也会被检测到重复的片段。
在日本,伦理研修强化自律。从今年起,接受了提供政府科研经费的学者必须接受科研伦理研修。研修教材以美国大学使用的教材为基础,结合日本法律和文化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脑学习,每科需时30分钟,学习后还要进行测验,确认理解程度。其中,政府研究经费的使用等7个科目为必修,利益冲突等3科为选修。
在德国,发挥舆论威慑作用。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一旦被发现论文抄袭,抄袭者可能会被剥夺博士学位,公共舆论也会对他进行谴责。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更意味着他们的政治前途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论文抄袭被不断揭露,给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人提出了警告,他们现在再写论文的时候会更加小心。
有一些学者和学生写论文无非是为了换取一张文凭、一个头衔,或是一份更好的工作。当论文成为一种功利性工具,代写论文、抄袭论文也就有了生存空间。
论文抄袭不仅有损于抄袭者的道德信誉,也会给抄袭者所在机构或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各国学生交流频繁的今天,它甚至会让人们联系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学术不端应该加以限制和管制,应该成为国际上人人皆耻的一件事,打假将成为学术界的必要。当然,技术层面的打假只是手段之一,从制度层面来讲,除了加强源头把关,对于经查实的不端行为实施一定的惩戒措施,也非常必要。但国内的普遍情况是,不仅查实难,有力的惩戒更难。学术不端事件一经揭发,相关学术机构往往为所谓的“声誉”考虑而三缄其口,后续的独立调查、有公信力的结果更是无从谈起,事件最终不了了之。至于惩戒,目前国内主流科学共同体尚未对此形成共识,也没有完整的法规可依循,大多只是免除教职、通报批评等。
建立学术诚信体系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个学术中人能置身事外,并且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
再看看医学界高得惊人的学术会议费,也是目前学术界的奇谈怪论。列举一例:据有关报道,中新药业的学术推广费用,从2010年开始快速“起飞”,推展订销会议费从2010年的2.8亿元,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4.7亿元,若以每人5000元计算,中新药业4.7亿会议费可供9.4万人参加会议。 于是,学术会成了学术界和医药界搞各种名堂的导火索,成了一方不洁之地。
假会议之名圈钱?“学术会议分不同级别,包括国际会议、全国性会议和区域会议等多种规模。这些会议很多都存在变相圈钱的问题。谁的产品市场比重大,谁的赞助就多,而企业的赞助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是通过学术界实施的。
学术会成“招商会”,学术会已俨然变身为一场商业活动的“招商会”。大会按照赞助公司赞助的金额的不同,给予了不同的广告支持力度,通常这些学术会直接与药品销量相关,成了药厂和药商们的展台。
科研诚信现状也不容乐观,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挪用科研经费……这些科研不端行为在国内外屡屡发生,让世界范围内科研诚信都面临挑战。
据统计,自2010年至2013年6月30日,仅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就受理投诉举报468件,其中实名举报152件。近年来基金委查出弄虚作假38人次,论文重复发表15人次,抄袭剽窃17人次,造假、篡改数据6人次,其他7人次。
种种现象看来,学术界存在着腐败现象,屡屡曝出的学术不端事件在损害科学界公平、正义的同时,也破坏了公众对科学的信心,影响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坚决切除科学界的种种“癌细胞”,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刻了,对学术不端行为要有“零容忍”的态度,更要有出“重拳”的具体行动。
如果申请科研经费都设一个卡,弄虚作假者杀头,没有成绩,浪费的金钱的坐牢,要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那每年国家几十亿的钱就会不再付之东流。学术界的怪像比贪污腐败都严重,披着研究癌症的外衣,都在干了些什么,整天的开会,全国的癌症的会,世界的癌症的会。我们打假斗士方舟子,你哪儿去了,整个学术界你打了,你是学生物的博士,怎么不出来打癌症领域的假?呼吁,国家最高检察院、反贪局,尽快启动癌症研究及临床领域的反腐斗争,为癌症病人争得一个公道。
过去潜心研究已被如今喧哗与骚动所替代,如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癌症的科学研究也渗进了假冒伪劣的成分,既有铜臭气,又有浮躁风,大量事实表明,一向被视为神圣殿堂的科学技术界,已不再纯洁高贵,那么癌症的领域能是纯洁高贵吗?绝对不可能。学术研究变成了名利场,少数癌症专家却因为受到环境影响,以及内心深处对金钱、地位和名誉的畸形贪恋而滋生腐败。“无处不在”的腐败现象就像癌症,而癌症领域的腐败岂能不在,没有治好癌症的肿瘤研究人员,就像癌症一样侵蚀着癌症病人的身体和财产。研究经费的40%用于项目,60%被挥霍,这是潜规则。刚刚曝光的张曙光在申请院士花的费用超过2000多万元,医学领域的院士能说清吗,明明个别院士在治疗癌症上毫无进展,甚至是造假的论文, 同样可以当上院士。学术的地位能真正反映水平吗,他们有了院士的地位,单位受益,个人受益,癌症病人却吃了亏。
但是,目前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并非十分有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表示,对很多匿名举报的真实性难以核实,同时对不端行为的事实认定也有多种障碍,而网络举报由于很多信息难以核实,认定更加困难。
在我国,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追求短期效应之风日渐侵蚀科学界,部分科技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以及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都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
我始终认为,如在成果评价方面应更注重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而不是数量;为研究人员提供更稳定、可持续的经费来源;加强早期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在大学中普及科研职业道德教育等,将是惩治学术界行为不端的长效机制。
癌症已经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且仍在天天地死去,癌症是世界的难题,人类的公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想为攻克癌症方面贡献点什么,都是受欢迎的,可以捐钱,可以投身到这场人类的,全球的战斗中去,无论贡献的大小,成功与否都应当被尊重。
肿瘤医院或县级医院的医疗设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癌症的诊断上是提高,加速器非要买进口的,CT也是进口的,抗癌药物在大医院更是积极推广进口的抗癌药物,可治疗癌症的效果令人悲观,治疗费用由于先进的设备而超过20年前的30至140倍,疗效没有提高1倍, 公平吗,医生们积极推荐好药, 可没有好的疗效,你怎么给病人或朋友交待。
我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作为肿瘤大夫之一,作为肿瘤研究的学者,愿意投入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我不需要政府的科研经费,不需要政府立项,我就是为了病人们,为了找到治疗癌症的更好的方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