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3)
2021 (7)
半个多月前被导演方励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倾家荡产》讲演而感动,昨晚终于如愿以偿看到这部豆瓣评分9.3的电影《里斯本丸沉没》,非常震撼!
方励在香港采访里斯本丸沉没一书的作者: Tony Banham.
1942年,“里斯本丸号”是一艘由日本征用的客货轮,上面关押着1816名来自英联邦的盟军战俘,从香港被押送至日本。 因日方违反日内瓦条约,未在船上做任何表明载着战俘的标志,船只行至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沉。日军不仅没有救援,反而封锁船舱并扫射,导致战俘跳海后惨遭屠杀。舟山当地渔民冒着危机,救出384名战俘,挽救了数百条生命。
导演方励率领海洋科技团队历经10年深入勘测与调查,用声纳将沉船、沉舰定位、幸存者访谈、国际档案资料查询等多方元素,通过“进行时”式叙事呈现,使观众仿若身临其境般追寻历史真相。
方励本是地球物理与海洋探测领域的专家,曾担任《后会无期》制片。在拍摄该片期间,他无意中听闻里斯本丸号的故事。一句“当一艘船沉入海底”触动了他,促使他将专业与纪录结合,展开寻船之旅。
拍摄耗时8至10年,他不仅调动海洋科技团队定位沉船,还四处寻找幸存者及其后代、战俘家庭,以及相关国家的历史资料。期间,他卖房、借债,自掏腰包将这部纪录片完成。
方励称自己非出于导演欲望,而是“被历史选择”的“临时工导演”。面对即将消失的证人,他觉得自己不拍“就是一个罪人”。他说,“历史给了你这个窗口,不去做你就是罪人。”
在英国军事博物馆查看里斯本丸号上的人员名单
经在伦敦报纸多日登寻人启事,找到了两位近百岁的幸存者。及时采访,赶在他们离世之前。
采访获救居住在英国的幸存者
采访获救居住在加拿大的幸存者
采访美军潜艇船长后代,该船长在前任被免职后临危受命
采访美军潜艇鱼雷出击手后代
采访日军里斯本丸船长后代,该船长最后死于癌症
幸存者的记录
英国网友说:“方先生可谓古道热肠,为人很认真,也很洒脱。做事也很细致也很专业。 在英国各大报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二战获救老兵的过程,没有眼界和能力,没有坚持,不可想象。
当时BBC还采访了他。 早年留美,会做海洋测绘,回国创业后又发展到拍电影,在舟山拍摄听到当地传说,因为专业能力发现了沉船地址。也是眼界开阔,直接就去了英国各大媒体,大手笔”。
《里斯本丸沉没》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场历史与人性的洗礼。影片将战争的残酷与渔民救援的勇气对比得淋漓尽致 – 在绝望中闪耀的是那份纯粹的生命善意。
在严谨再现战船细节与海洋环境之余,也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跨越年代与国界的情感共振:渔民的无畏、战俘的挣扎、导演的坚持。这种情感力量比任何特效更具穿透力。
历史常因时间流逝而模糊,但当我们被真实所触动,就会觉察到它的不只是过去,而是当下。这部片子正是一次对被遗忘的记忆的救赎,一次对海底无名灵魂的复活。
方先生的坚持告诉我们:个人虽渺小,但当历史向你敞开一扇窗,那种回应可以让时代之光照进现实。这种创作勇气、历史责任感令人动容,激励人心。
《里斯本丸沉没》不仅是记录历史的档案,也是唤醒情感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是沉默的石碑,而是活在当下的血肉与叙事。方励用十年把这段故事“打捞”成我们能触摸的真实,让更多人在影像中铭记那段沉没在海底的生命与勇敢。
谢谢浏览!愿世界和平!
更多【 我的文章】
“历史不是沉默的石碑,而是活在当下的血肉与叙事”徽宁的总结精辟!世界再乱,总有那么些人为寻求真理,发现真相而努力奉献。这是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礼赞。这部纪录片我要看。谢谢徽宁好分享。徽宁旅游愉快!
马上要去湖边小住垂钓,上次钓到鲶鱼,很可惜在与邻居交谈时,让钓上的一只大甲鱼逃了。希望这次能再钓到:)。
很高兴中国也有这种体现人性光辉的故事,并且被记录下来。我们经常在国外看到类似的故事。而近代中国,大概被政治斗争和文革洗礼后,经常看到人性的自私与冷酷,或被扩大化的煽情炒作。
我相信人性的bottom line,有着最淳朴自然的,对他人生命的敬重之心的。
“太令人震撼了!“拍摄耗时8至10年”,这才是真正的电影人。
“历史不是沉默的石碑,而是活在当下的血肉与叙事”,徽宁说的真好!“在绝望中闪耀的是那份纯粹的生命善意“,让我们回顾历史,看到那些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还能保有生为人的一点尊严。”,同感!
《东极岛》是管虎,费振翔执导,朱一龙,吴磊,倪妮 领衔主演的新故事片,应该是讲的同一件故事。
“历史不是沉默的石碑,而是活在当下的血肉与叙事”,徽宁说的真好!“在绝望中闪耀的是那份纯粹的生命善意“,让我们回顾历史,看到那些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还能保有生为人的一点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