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内向性格和职场

(2014-04-28 08:57:32) 下一个
刚刚完成一轮非终身制教职的招聘。其中一白人男性应聘者,在我看起来并无特别不妥,但招聘委员会中一名资深教授特别指出,在他的推荐信中,推荐人把他描述为“introvert”--内向的人。虽然这封信也进行了弥补,提到他有改善,但introvert毕竟给招聘委员会的其他成员留下了负面的印象。结果自然是他被否决了。

这里可能有某种文化差异。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纯粹是天性使然,而以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话多,喜欢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论文往往写得并不好,观点往往肤浅,而论文写得扎实,思考深入的学生常常是不爱说话的。道理很简单,静水流深,安静的人其实常常在思考,甚至更善于缜密的思考。但美国文化并不完全认同这一点,我们必须鼓励学生讨论,哪怕他/她十分肤浅。首先,美国人讲究参与和沟通, 不论是课堂还是工作环境,哪怕仅仅为了维持热闹的表象,也最好多说话,以表示你很在乎群体和他人,也乐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中国人宽容内向的人,甚至倾向于觉得内向的人更稳重成熟相反,美国人喜欢维持外在的和谐和热闹,而这种文化必定有利于外向的人,反而不怎么包容内向的人。不爱说话,是中国留学生经常引起美国教授抱怨的一个原因。第二,一个天生内向的人会让人觉得不可捉摸:是高傲?还是危险? 总之是可恶的。让同事有这种感觉,在美国是比较忌讳的。本质上, 美国人个体之间都互相防范,但这种防范正需要以彼此外在的开朗和热情来巧妙地平衡和化解,或者说伪装,而不能把一种似乎“反社会”的特点暴露出来。这对内向的人不公平吗?可能。但在人与人之间浅层次的交往中,外表毕竟比实质来得重要。

从撰写推荐信的人的角度来说,避免评价甚至提及被推荐人的“内向”性格是明智的,至少,描述一个人“安静” 要比说他/她“内向”好得多,但即使在用了“安静”这个词以后,也需要弥补一下,在我给学生推荐信的时候,就经常这样做。我本人其实更欣赏那些内向而勤于思考的学生,希望给他们更多的鼓励。而从求职者本人的角度来说,除了适当调整自己的性格以外,也必要在面试的时候对自己进行一点表情的“化妆”,变得更活泼可亲,“外向”一点。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应聘过程中女性比男性有优势,年纪轻的比年纪较大的有优势。至少我在这所学校的经验基本如此, 刚刚提到的这 一轮,最后胜出的就是不到三十的年轻漂亮活泼的女博士候选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