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最近北京Apec蓝的话题,网上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
大概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里根以加州州长身份竞选总统,
其实,卡特在那场辩论中提出了一个很有远见的问题:
显然,大自然的资源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新能源不断涌现,能源消耗本身也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环境污染。即使是核能源,也伴有无法避免的污染问题。难道我们人类的需求,真的就那么欲壑难填、那么永无止境?论吃,一个人能吃多少?论穿,一个人能穿多少?论住,一个人能住多少?论行,一个人能行多少?自然界的能源,能够满足人类多长时间的这种几何级数的增长?人类对于环境污染的忍耐,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人类的消费,需要多少才谓之适度?这个问题,实在值得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人类深深思索。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已经从惊异到崇拜再到后来奉为圭臬和准则的程度。且不论美国可以做到的,中国未必可以做到:美国东西两面都有广阔的海洋帮助保护美国大陆的自然环境,美国的可耕地和森林植被面积远远大于中国的可耕地和森林面积,美国的石油矿产较之中国更加丰富,美国的人口只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弱,而GDP却较中国为高,美国的人均收入更是中国人均收入的数倍乃至十数倍,等等。更不用说美国今天可以做到的事情,并不意味着美国明天甚至更长远的将来可以持续下去。中国凭什么去仿效美国今天的生活方式?
Apec蓝在短短时间内得以实现,说明中国的汽车废气和煤炭、钢铁等高污染的工业对于环境污染的强度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中国在这几十年来发展的汽车行业(包括进口汽车)是否具有进步意义?相对于人类的健康和未来,人们不计代价地对于所谓物质文明、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否得不偿失?为了自己的一时方便和身份的炫耀,不顾及自己、家人和后代的健康福祉,怎么衡量都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做法。看看现在国内一、二、三线城市的道路,还有畅通无阻的空间吗?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按照人口比例发展汽车工业无疑是作茧自缚。别以美国的汽车普及率作为标准,中国不具备那个条件;其道理正如中国不适合照搬美国的政治制度一样。难道别人的血型是A型,你就要改变自己的O型血么?何况在大自然面前,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以及其他任何国家,都消耗不起无休无止的能源增长需求,人类生存的环境也不许可我们对能源对资源漫无止境的耗费。你今天可以恣意做到的事,将来总会有无以为继,进而受到大自然无情报复的时候。
建议中美两国乃至全人类的政治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们,能够就此展开讨论:如何在人类社会需求和大自然之间,达成一种相互平衡的状态,对于我们自己,对于人类和未来,将是极大的造福。但让人类达到共识,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让美国人认同,更是难上加难。那么,中国可以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