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有一条镶嵌着金色足迹的小巷。
小巷的名字为Viscardigasse, 是条步行街。在不长的小巷地面上,有由铜制小方砖链接而成的一条金色足迹,蜿蜒斜插过这条步行街。
热爱古典音乐的人,可能知道慕尼黑的音乐厅广场每年七月都会举行古典音乐节。音乐节期间, 乐队将使用坐落在广场南端的统帅堂(Feldherrnhalle)作为舞台, 面向广场上的观众演奏。这是在统帅堂每年唯一的一次公众集会。
如此雄伟庄重的建筑为什么每年只使用一次?其中必有原委。
统帅堂
慕尼黑是巴伐利亚的首府,也是德国思想最保守的地区。 慕尼黑是纳粹的发源地。这座统帅堂曾经是纳粹的朝圣堂。它见证了近代德意志民族的狂热,纳粹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统帅堂作为一座建筑物见证了德国的近代史。它把民族主义,纳粹兴衰、历史进程,以及今日德国民众战后反思,等等,等等, 都连接在了一起。
经过反思的德国政要,团体和民众都避讳统帅堂,不使用统帅堂召集任何会议。
那条金色足迹小巷, 就在这统帅堂的后面。
建造这金色的足迹线是为了纪念那些勇敢的德国人。纪念他们在纳粹统治时期,以沈默的形式抵抗纳粹,拒绝向统帅堂纳粹纪念碑行礼致敬。
故事要从1825年,路德维希一世 (Ludwig I of Bavaria)继位而说起。
1825年, 路德维希一世 (Ludwig I of Bavaria)继位, 成为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认为,首都建设是增强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军队建设更是首当其冲。从而, 建造“统帅堂”是路德维希一世施政纲领的一部分。
路德维希一世委任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冯.高德纳(Friedrich von Gärtner, 1791–1847)承担此任。高德纳以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前的佣兵凉亭(Loggia dei Lanzi)为参照原型, 在巴伐利亚王室住宅和王室教堂之间建造起了巴伐利亚国的统帅堂。
1813年10月18日,德意志联军在萊比錫会战(Völkerschlacht bei Leipzig)中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贏得了胜利。31年後的10月18日,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特别选在在这一天 - 德军取得胜利的日子,为新建成的统帅堂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统帅堂从它建立的那一时刻开始, 便被统治者用做了鼓动,挑起民族主义的象征工具。
面对统帅堂,其前侧有两座青铜雕像。左侧为带领基督旧教联军统帅约翰.蒂利(Johann T’Serclaes von Till, 1559–1632)伯爵,右侧为反法联军战争中带领巴伐利亚军队的卡尔.菲利普.冯.佛里德(Carl Philipp von Wrede, 1767–1838)公爵。在这两场奠定现代欧洲版图的重要战争中,这两位名将被视为将巴伐利亚带向胜利的“沙场英雄”。这也是统帅堂在巴伐利亚民族心目中的含义, 既,我们的民族在军事行动中必胜。
统帅堂建成以后,它的左边是王室宮廷(Residenz)、右边是王室教堂(Theatinerkirche),从而王权, 宗教权以及军事权力皆集中在慕尼黑。慕尼黑成为巴伐利亚王国重要的权力,军事与文化中心。
在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狂热浪潮下,具有军事内涵与象征巴伐利亚地区主义的统帅堂成为德意志民族主义分子的政治舞台。
1871 年,随着普法战争的胜利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巴伐利亚的民族主义情绪无限高涨。他们在统帅堂前庆祝德意志民族再次战胜法国,并在统帅堂正中制作安放了巴伐利亚军队的胜利纪念雕像(Bayerisches Armeedenkmal)。
巴伐利亚军队胜利雕像
在统帅堂成为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象征之后,这里成为重要的政治宣传集会地点。无论发生了何种国际,国内政治危机,政要及团体都以统帅堂为集会地点,大肆煽动鼓吹走向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
1923年11月8日晚,这座历史建筑又见证了德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幕, 纳粹党的啤酒馆政变。
11月8日夜晚,希特勒与其党羽约两千余人在宣布推翻共和国政府之后,走上街头,当他们走至 统帅堂东侧,与等候在那里的持枪警察阵相遇。双方放生冲突,四名警察,十六名納粹人员在械斗中死亡。
政变失败,希特勒被捕。纳粹改变活动方式,利用宣传为自己包装,以赢得民众的支持与信任。
1930年左右的魏玛共和国晚期,极左和极右的党派都活跃在德国的政治舞台。极右的纳粹把自己包装成德意志人民的革命先锋, 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一定要为人民谋福利的烈士与先驱。当然,那十六位在与警察冲突中死亡的纳粹成员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最有利的证据, 而那十六位纳粹的“就义”地点, 就是统帅堂。
纳粹党通过集会和刊物, 将统帅堂描绘成纳粹党的政治标志。 统帅堂出现在纳粹的各种宣传画的背景中。纳粹党把纳粹主义混淆成德意志民族主义,使普通民众分不清民族主义激情与纳粹精神,使普通民众糊涂地认为爱纳粹就是爱国。
1933 年1月30日, 希特勒宣誓成为德国总理。慕尼黑市政厅门前挂起了纳粹党旗, 统帅堂被希特勒指定为纳粹的烈士纪念堂,成为了对纳粹崇拜的朝圣地 。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 由建筑师保罗.路德维希.托斯特(Paul Ludwig Troost, 1878–1934)在统帅堂内东侧设计,由Kurt Schmid-Ehmen施工建造了一座纪念碑。用以纪念那十六位纳粹党员。 纪念碑顶部是纳粹党徽,下部是碑文。
纪念碑的下方挂有两个巨大的花圈。 有一左一右两个士兵二十四小时站岗守护。 在每年的11月9日, 希特勒都要亲自带队,到统帅堂参加对那十六位纳粹党员的纪念活动。与此同时, 每一个路过此处的民众, 无论自身愿意与否, 必须向纪念碑行纳粹礼, 从而被强行成为纳粹国的一部分。
纳粹党使用国家的权力将统帅堂设置为“烈士“纪念堂。通过宣传鼓动把纳粹精神与德意志民族捆绑在一起。普通百姓通过向纳粹纪念碑行礼,成为党,国家与民族相结合的,纳粹主义的“人民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使民众误认为,效忠党就是效忠国家和民族;反之,只要不效忠党, 就是背叛国家与民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希特勒或纳粹党,这些反对者表现出来的抵抗的行为,就是选择不走纪念碑前面的路,从而不行纳粹礼。他们在到达统帅堂之前就拐进了Viscardigasse 小巷,拒绝对纳粹行礼。
这就是建造金色足迹的原因,这就是金色足迹要纪念的人们。
二战已经结束七十多年了。德国民众从上到下,以本民族固有的必胜精神,对二战罪责进行自身拷问与反思, 对历史真相彻底挖掘,有勇气面对过去,战胜自己,走向未来。正是能够勇敢地去面对自己曾经的邪恶,才会有彻底改过的行动, 才会有一年只使用一次的统帅堂公共集会。
REFERENCE:
[1] 2017年王羽佳慕尼黑音乐厅广场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No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o4rHrgy7Q
[2] Feldherrnhal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eldherrnhalle
[3] Odeonsplatz: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deonsplatz
[4] Weimar Republ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imar_Republic
[5] Kingdom of Bavar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ingdom_of_Bavaria
[6] 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varian_State_Library
[7] Ludwigskirch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dwigskirche,_Munich
[8] Hauptgebäude der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dwig_Maximilian_University_of_Munich
[9] das Münchner Siegestor:
https://www.muenchen.de/sehenswuerdigkeiten/orte/120454.html
[10] German revolutions of 1848–184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rman_revolutions_of_1848%E2%80%931849
[11] 魏玛共和国, 纳粹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发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D%8F%E7%91%AA%E5%85%B1%E5%92%8C%E5%9C%8B
[12] 纳粹德国: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D%E7%B2%B9%E5%BE%B7%E5%9C%8B
[13] Munich Pt. 2 - Third Reich in Ruins
http://www.thirdreichruins.com/munich2.htm
[14] München Now & Then: the Political Capital of Adolf Hit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1OQ43Fj7k
[15] https://www.tracesofevil.com/2008/01/munich-feldherrnhalle.html
[16] Beer Hall Putsc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er_Hall_Put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