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年月- 1955
1949年3月14日的下午,沃爾夫岡·萊昂哈德在被黨組織大會小會進行了多次批評和自我批評後,回到他的宿舍,提上一個平時開會裝文件的小手提箱,披上大衣,乘校務轎車離開了東德黨校。下車後,在找到的第一個電話亭里,給自己的母親打了電話。他說:“我的文章今晚就寫完了。” 這是一句暗號,是他和母親事先商定的,沃爾夫岡已經計劃逃亡很久了。因爲,沃爾夫岡從東德逃走,他的母親也必須逃走,一家人才能同時免於災難。
沃爾夫岡·萊昂哈德(Wolfgang Leonhard)的《革命之子》這本回憶錄是如此吸引人,我從一開始讀, 就放不下手。 從讀到他逃亡的那一刻起, 就更加緊張地想知道他的結局如何,一口氣讀到整本書結束,方纔鬆了這口氣。
沃爾夫岡·萊昂哈德(Wolfgang Leonhard),生卒年月1921年4月16日至2014年8月17日,是德國政治作家,也是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共產主義的歷史學家。由於他的母親是共產黨人,被希特勒政權迫害,他們先逃亡到瑞典。之後,在1935年母子兩人去了共產主義革命聖地蘇聯。到了蘇聯以後,半年左右,他的母親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按照“人民公敵”罪被蘇共秘密警察逮捕、失蹤,勞改了十二年。在她母親失蹤的那十二年中, 小沃爾夫岡從十五歲開始,在蘇共的各種學校, 黨務訓練營裏長大。他經歷過同宿舍的同學在大清洗中隔夜失蹤,黨校學習的同學因爲沒有遵照規則,無意説出了自己的真實姓名遭開除,流落街頭幾乎餓死的慘景。他也提到鐵托的兒子,因爲違反了黨校不準談戀愛的規定, 愛上了一位西班牙來的女學員而被開除。
在書中,萊昂哈德闡述了即使在蘇聯一次次的大饑荒中, 蘇共的領導層竟然還是享有喫飯三道菜的特權。萊昂哈德也以親身經歷使讀者能從書中瞭解第三國際的種種政治擴張手段,以及東德共產黨二戰後早期領導人的執政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萊昂哈德於1945年5月從莫斯科回到柏林,同機的還有瓦爾特·烏布利希 (Walter Ulbricht),烏布利希就是從1950到1971東德的共產黨總書記。萊昂哈德被安排負責柏林的城市重建工作。他的中心任務就是要確保在戰後混亂局面下選擇忠於黨的地方領導人。烏布利希曾經指示他:“一定要看起來民主,但是得全部掌控在我們手中。”
萊昂哈德對共產主義理念的背叛是逐步形成的,從他少年時在莫斯科母親被捕失蹤,流放勞改;到他親眼目睹蘇聯社會主義社會里可怕的貧困與不平等。之後,他對1939至1941年蘇聯與納粹德國聯盟深感痛恨絕望;紅軍占領柏林後大規模強姦婦女的事實更使他無法容忍。回到東德,他看到,共產黨員在餐廳用餐時的餐卷分三六九等 - 不同級別的官員在不同的餐廳用餐。所有這些經歷,根據他的判斷,是“與社會主義的理想和理論截然相反”, 使他在意識形態上逐漸成熟, 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和信念。決定不再與東德共產黨爲伍,出逃的想法日漸成熟。
萊昂哈德先逃往南斯拉夫,1950年移居西德,後來又移居英國。 1956年,他移居美國。從1966年至1987年,他在耶魯大學擔任教授,講授極受歡迎的共產主義和蘇聯的歷史,並撰寫了多本著作。 冷戰結束後,他返回德國。[2]
萊昂哈德在書中對共產主義政權下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描述,詳細地講述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二戰時期的應用與演變;蘇共的極權統治,灌輸洗腦和民衆的政治盲從。
當然, 最引人入勝的是,盡管無所不在的恐懼,萊昂哈德還是得以成功出逃,有了自由的一生。萊昂哈德當時是二戰后東德共產黨理論基礎建設的關鍵人物和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享受著當時東德人中最高的生活待遇。 使我無限佩服的是,他爲信仰與理念抛棄了使人深受誘惑的特權。權利沒能誘惑他,物質生活也根本沒有動搖他追求正義的決心。寧願做一名平民而堅守正義, 也不願享受特權而與背棄理念同流合污。正是萊昂哈德的智慧、膽量和正義感, 才使得他有了如此不平凡的一生。由此不僅聯想到如今離開大陸而到美國和其他國家生活的中國人, 這些人當中, 有多少人是要抛棄專制、向往自由之人? 更有多少衹是爲了過優越的生活, 但確反對自由民主理念的?在耶魯任教的那些年, 萊昂哈德不停歇地向學生和世人講述共產黨的本質與蘇共的真相,讓人們認清共產主義的本質。今天, 我們脫離了專制國家而生活在其他國家的人, 又有多少像萊昂哈德那樣, 把向世人揭露專制的内幕視爲己任?
《革命之子》是一本專制政權洗腦過程記錄, 也是一個有頭腦的人步步覺醒的見證。 筆者的生活是如此跌宕起伏, 驚心動魄。 如果一個人想瞭解歷史, 特別是共產主義歷史,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