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亚游记 (5) 撒马尔罕的明珠 -- 雷吉斯坦广场

(2025-01-20 17:25:18) 下一个

撒马尔罕最著名最热闹的景点,非市中心的雷吉斯坦广场(Registan Square)莫属了。环绕着广场的,是三座波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经学院(Madrasa),分别由不同的统治者在不同的年代建造。

左边的这座由铁木尔的孙子,著名天文学家兼帝国老大乌鲁伯格建成于1420年代。

右边这座名为狮子经院的建筑应该算是三者中最有名的了。它结构复杂完整,有左右对称的穹顶大殿外加双宣礼塔。

不过它之所以出名,主要还是因为门楣上的以什色马赛克拼出了在人脸形的太阳注视下,两只狮虎型猛禽追逐羚羊的装饰主题。由于正统伊斯兰教教义严禁偶像崇拜,一般建筑上都不会出现动物或人形装饰,甚至连广泛出现的花草类主题,也都以写意为主。所以在这座神学院建筑上出现如此明目张胆地离经叛道的装饰,大概可以归入绝无仅有之类了。

之所以会如此,当然得益于撒马尔罕远离伊斯兰教中心的地理位置所带给它的相对自由度,同时也是它位处丝路十字路口,长期受多各种非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结果。一般认为这个猛兽追逐猎物的画面,是比较典型的蒙古文化的主题。17世纪的撒马尔罕统治者不惜冒离经叛道之大不讳而把它放在经院的大门上,充分体现了13世纪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后,这里受蒙古汗国和以铁木尔为代表的蒙古化突厥人统治的所带来的强大而持久的影响。
正面这座最晚,不过也是建成于17世纪后半叶了。图中左边那个巨大的穹顶,据说是苏联时期后加的,所以看上去不是很和谐。
不过从这张年代大约拍摄于1890-1910 年代间的旧照看,至少那时就有了这穹顶的巨大基座了。只是后来在苏联时期给它封了个顶。
这座俗称金色经院的建筑,因为门前有高高的台阶和金色装饰,比其他两座气派,所以是拍婚礼的热门场所。我们虽然没在那儿呆多久,却也蹭到了一幕,这对新人穿的应该是塔吉克族的民族服装,与新疆的塔吉克服饰相似。
撒马尔罕的居民以塔吉克族为主。组成今日中亚五斯坦国的主体民族里,唯一说波斯语的就是塔吉克族。其他四个斯坦国(族):乌兹别克,哈萨克,土库曼和吉尔吉斯,则都属于突厥语系。
 
塔吉克族兴起于9世纪阿拉伯帝国瓦解后的兴起的萨曼王朝,那时的撒马尔罕,是萨曼王朝的经济中心。塔吉克人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受到纷至沓来的其他种族,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到铁木尔的突厥化蒙古再到后来的乌兹别克及沙俄,的侵扰和统治,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基本民族特色。我们到达撒马尔罕的当天,刚好碰到了一群着塔吉克民族服装的人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看了个小热闹。

雷吉斯坦广场周边的这些建筑最初的功用都是伊斯兰教的经学院,是供人学习经文的神圣的宗教场所。不过今天这里却已变成了单纯的旅游场所,白天有歌舞的人群,晚上则有大约三十分钟的灯光秀,其间轻柔曼妙的伊斯兰式音乐与五彩斑斓的灯光,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欢乐的大公园,完全没有宗教场所的严肃气氛。

需要说明的是广场以栅栏与周边隔开,必须买票才可以入内,而且外国人的票价比乌兹别克人要高许多,当然这是在乌兹别克其他地方也都很普遍的做法。正因为如此,通常广场外纳凉看灯光秀的热闹的人,比在广场里的人似乎要多不少。

我们到撒马尔罕的当晚就跑到广场外面的平台上来看热闹。结果很快小领导便被本地的年轻人拉住了英文,大领导则被好几拨乌兹别克本地的游客捉去陪着拍合影。这是我们初次接触到了乌兹别克人民喜欢与来访者合影的习惯,并在以后的旅途中不断体验到他们的这种热情。

我们是于六月中旬造访撒马尔罕的,白天太阳下这里的气温应该在摄氏四五十度之间,灼热得出不了门,因而大大压缩了能够拿来各处参观的时间,留给雷吉斯坦的时间,自然也远远不够。这里贴几张这几个经学院的内外的浮光掠影:

这些耸立了多达六百年的建筑,之所以能有现在这样簇新的样貌,主要还是因为乌兹别克在近百年前被新起的苏维埃联盟收入囊中后,陆陆续续不断修复的结果。最后贴几张它们修复前的模样,以帮助我们超越今日为吸引游客的眼球而营造的这种漂亮鲜艳的现代感,好好地体会一下这些文物本来更应该传载的历史的沧桑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