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大批赴美,始于1850年代前后的加州淘金热和修太平洋铁路对廉价劳力的大量需求。加州也因了这个历史的偶然,而成了中华文化在北美的滥觞之地。广大华人一百多年来的生活痕迹遍布加州上下。位于北加州圣克拉门托河三角洲上的乐居(Locke),是美国唯一一个华人自建自住的小镇,较好地保存下了早年的风貌。 乐居掖在北加州圣克拉门托河大坝外侧的低地里 (下图右上角红箭头处。左下角为旧金山市)。圣克拉门托河在从雪山上奔流而下数百里后,即将在距此不远处流入旧金山湾。河面在这儿变得开阔平缓,河道外则形成了大量港汊湿地,筑坝拦水后可以变作农地。1870年开始,数千名修完了铁路挖尽了金矿的吃苦耐劳的华工,就成了在疟疾流行的湿地里拦河造田的苦力。他们在造出了万顷良田后,又大多留下来成了种地的农工,在三角洲上形成了几个不小的聚居点。 1915年,附近核桃林镇上的中国区毁于火,华人社区需要重建。可是1913年加州刚通过了针对亚裔移民的外籍居民土地法(Alien Land Law),禁止住在加州但没有美国国籍的外国人拥有农用土地;而当时已经实施了三十余年的排华法案,则禁止华人成为公民。在这样两个歧视性恶法的双重钳制下,华人根本就没有资格购买自己填造出来的三角洲土地,而只好从一个叫George Locke的白人那里租了些地,很快造出了以这个地主的姓命名的小镇,Locke。镇上餐饮、旅舍、剧院、赌场、烟馆、妓寮俱全,全面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吃喝嫖赌乐的基本需要。乐居鼎盛时常住人口有600多,经常来此活动的则高达1500人左右,相当热闹。 世事沧桑一百来年后,乐居今天的常住居民只有七八十位,其中的华裔大概不及十人了。但是因为她独特的历史地位, 也因为她仍然相对集中地保留了当年的建筑,乐居镇被列入了美国的国家史迹名录,并得到了相应的保护。 乐居离我们的住处只有一小时多点儿的车程,惭愧的是多年来竟不知道她的存在。直到去年夏天,看到一位华人摄影前辈,在小镇街头支着与乐居一样历史久远的大画幅胶片相机的照片,才晓得了这个地方,心里也就种上了要去一探的草。小等数月后,去年的感恩节假期,在晚秋厚重的色彩和天空下,终于成行。 进镇的路口两侧,有刻着英文镇名的路牌,中文的"乐居"二字,写在后来贴上去的红纸上,格外醒目。 乐居很小,小到能够在这辆嬉皮味十足的小面包车的一侧,画出镇子里的大部分房子 主街不长,不管从哪头看过去,都可以轻松地一览无余 街名也跟美国所有大小城镇的主街一样地简单: Main Street 扼守着正街一端入口的,是今日乐居唯一的中餐馆: 乐居楼。在这儿我们吃到了久违的美式中餐名点:芙蓉蛋(egg foo young),味道那是相当地正宗 。 餐馆的正脸、侧面和内部,都修漆的挺好。 但是背面看过去,那可真是相当地沧桑。 镇上最有历史感的去处,大约就是这家大来赌场了。 赌场是镇上最早诞生的建筑之一,充分反映了那时的人们对这方面的重视。乐居当年的赌博娱乐业非常发达,曾被称作"加利福尼亚的蒙特卡罗“。 大来赌场今天已被改建成了一个无人看管的博物馆。咱们转进去时,里面空空荡荡,并无他人。场里陈列的内容巨丰富,倘能细细地读下来,一定会对小镇百年风云有更深刻的理解。 乐居镇为广东中山籍人士创建,屋角陈列的中式乐器,似乎把当年飘荡在这个空间里的广东音乐,也贴在了墙上。。。 推翻满清的革命党人,曾得到北美侨胞的强力支持。继承了革命党衣钵的国民党,也相当地重视华侨的统战工作。乐居当年就建有国民党支部。这里连赌台的角上都要并列着星条/青天白日旗,可以想见当年的关系有多热络。 据赌场不远是俊英工商总会办的社区活动中心。从前据说是中山籍的老乡们聚众唠嗑的地方。 除了是美国唯一的华人自建自住的小镇外,乐居还有个对今天的北美华人来说更有意义的响亮名号 -- 全美第一所中文学校的诞生地! 乐居中文学校位处正街北口第一家,1926年由国民党资助开办,叫做国民小学。华裔孩子们从普通公立学校下课后,来这儿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令人称奇的是,北美大地上如今星罗棋布的中文课后学校,基本上沿袭的还是这个模式。 中文学校内景 述说着往事的博物馆以外,乐居还另有两处鲜活的所在,用醒目的中文字,与街口的中餐馆一齐代表着大中华的文化精粹 乐居中医诊所 侯宁画室 乐居的街面上,随处可见岌岌可危的废弃木屋,给人以真切体会苍凉历史的机缘 当然也少不得会撞上些不期而遇的景致-- 比如旧板壁上从前的消防水管。。。 。。。和今天的智能电表(Smart Meter) 背街后院里的一地秋色 屋间小径上的警惕猫咪 2015年,是乐居镇的百年镇庆。两年多过去,庆祝那个重要年份的旗子,还在街头自豪地招展着。几十年来这个从前的农业小镇渐渐地湮没在了都市化的大潮中。一代一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减少,乐居终于成了一种物化的历史记忆,为后世明示着我们这个族群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来路。 悠游乐居,饱览的实为北美华人的历史背影。带着满怀的感慨正要离去时,镜头里竟映出了这幅现实中的背影 -- 两位乐居老人,在黄昏温柔的光影里,携手踯躅于镇口蓝色的码工*博物馆旁,为这蕴藏着许多平凡的生命故事的地方,更添一份平凡的感动。。。 *码工在此处指码头工人。照片中高起的路面实为圣克拉门托河的大堤,堤坝另一面就是河上的码头了。这个码工博物馆,原为码头工人的集体宿舍,二战前由一家日裔美国人经营。二战中这家人被强制送进了日裔收容营后,这个宿舍也就败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