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刘备最后毕命一战,夷陵之战的大方向还是对的

(2013-08-14 09:45:38) 下一个

刘备最后毕命一战,夷陵之战的大方向还是对的

夷陵之战的大方向是什么呢?

夷陵之战的大方向就是蜀在差不多稳定下来以后的近期敌人是吴,理想情况是蜀联魏攻吴,也就是说蜀的外交政策从联吴攻魏转化为联魏攻吴。

虽然我说夷陵之战的大方向还是对的,那也只是个大方向而已,因为当时的实际条件不允许朝哪个大方向走。

我对夷陵之战的大方向有兴趣是因为我以为它跟美、苏、中差不多40年前的故事有关。

我不管什么“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的儿女情长,哦,不是儿女情长,是儿儿情长,是儿儿情长我也不管。

傻人都有露傻僻,他们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暴露他们自己的傻,比如说他们喜欢说刘备在乎“以人为本”,在他们的眼里,死了的那么些士兵都不是人。

有言网友讨论了实力最大的曹丕“同时发兵,东吴可灭,再和西蜀较长短。”

其实呢,即便是曹丕同时发兵,东吴也未必可灭,因为刘备也不可不防曹丕,特别是以夷陵之战战后的事实看,也如有言网友指出:“实事无情地证明了他的大缪:孙权,作为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在艰苦赢得胜战后,立马和亲戚刘备讲和,刘备此时自然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家被曹丕作了渔翁。”

有言网友的“立马”用的很形象,所以,如果曹丕“同时发兵,东吴可灭,再和西蜀较长短”的话,在曹丕发兵攻吴的条件下,“孙权,作为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还有没有夷陵之战都会是问题。

因此,曹丕的能力还是很高的,倒好像是那位谋士刘华一厢情愿打如意算盘了。

所以,所谓曹丕“同时发兵,东吴可灭,再和西蜀较长短”是需要有基础的,那就是,如果事前没商量的话,刘曹相互心知肚明配合默契,如果事前有商量的话,刘曹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吴,总之,不管有没有统一战线的形,也得有统一战线的实,才有可能有曹丕“同时发兵,东吴可灭,再和西蜀较长短”的可能性。

反正,不可以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不能因为别人没有作出对你有利的对你来说正确的决定就说你败在高估了别人的能力,即便是对别人也有利,别人也未必会主动配合你,特别是打仗这种有关生死存亡的事是绝对不可以依赖别人滴,败了就怨天忧人,不可以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只是说小说啊,至少也还有舌战群儒。

即便是生子当如的孙仲谋加周瑜和长江天险,也得诸葛亮舌战群儒帮助东吴主战派,建立孙刘赤壁统一战线共同对曹。

统一战线不是自然形成的,特别是打仗,尤其是曹刘几天前还是敌人,所以,从曹丕没有发兵灭吴的角度,应该说刘备败在没有去曹丕那里舌战群儒,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利用关公这张政治牌建立曹刘共同对吴的统一战线,因为吴杀关公可以作为刘曹放弃前嫌共同对敌的理由,也可以说是曹相信孙刘真正分裂的理由。

其实呢,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刘备失败的根本是东吴团结上下一心,而西蜀伐吴不齐心,最明显的就是诸葛亮要给刘备看家。

也许是诸葛亮不同意刘备的夷陵之战的大方向,那就是说他坚持联孙抗曹,或者说诸葛亮的联孙抗曹的原则性很强,也许是诸葛亮对实力的判断,反正刘备和诸葛亮的思想不一致,这至少说明了西蜀内部不团结。

还有就是诸葛亮不去,诸葛亮不在军中对蜀军的战斗力的影响,诸葛亮不在军中蜀军还有多大的战斗力,士兵数量虽然重要,但是数士兵数量并不说明战斗力强,尤其是进攻一方,所以,仅仅分兵一条就是必败,而且还是三家最弱的一家分兵,再加上西蜀内部不团结。

所以,在诸葛亮看家的情况下,反正刘备兵败的可能性几乎是必然,诸葛亮应该可以看到这一点,那么,不管诸葛亮的主观愿望如何,事实将证明刘备是错的,诸葛亮是对的,诸葛亮不和刘备撮的时候在一起,家,对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有什么用?

都不用说诸葛亮看家不去本身对刘备来说就是釜底抽薪了,而且还是抽了最重要的那一根薪。

这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是一样,当你认为你的上级的计划是错误的,而你的已经决定实施他的计划的时候,你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错,你也跟你的上级错在一起,全心全意配合你的上级呢?你还是三心二意甚至袖手旁观呢?

因为未来毕竟是未知的,也许你的全心全意的配合你的上级的计划结果成功了呢?

也许你的全心全意的配合你的上级的计划结果造成更大的损失,只不过这时候,错,你也跟你的上级错在一起。

如果你的上级就是公司的主人,错,也是他的公司,你全心全意的配合了你的上级的计划,结果失败了,在他的眼里,你是一个形象,你没有全心全意的配合,结果也失败了,在他的眼里,你就是另一个形象了,特别是在他的眼里,前一种失败他没有理由责备你,后一种失败他就有理由责备你了。

我们普通老百姓绝大部分都是给别人打工的,因此很容易只站在也是给别人打工的诸葛亮的立场上理解诸葛亮,不管“匡扶汉室”是不是刘备的事业,反正蜀是刘备的公司,所以,刘备不只是诸葛亮的上级,刘备还是诸葛亮打工的公司的主人。

在公司的主人的立场上理解刘备,忠,就是要跟着他走,无论是对是错,特别是“兄弟齐心,其力断金”,是对是错还不一定呢。

所以,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上也不完全是菜鸟的刘备,他对自己内部的不团结还是应该心知肚明的,尤其是对诸葛亮的反对对他的计划的打击是应该有切肤之痛的感觉的。

还有就是用关公守荆州本身就说明了西蜀内部不团结,至少思想不一致,反正刘备和诸葛亮里有一个(恐怕是他们两个都)在打个人的政治小算盘,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论证过了。

所以,刘备托孤就是告诉诸葛亮,你打的个人政治小算盘虽然不是路人皆知也是高人皆知,用你的余生鞠躬尽瘁向我儿阿斗证明你的忠心,同时掩盖你的不忠吧,后来诸葛亮没完没了七出祁山差不多就是飞蛾扑火的一根筋还是很成功的对路人老百姓掩盖了他的不忠。

不过呢,孙刘赤壁统一战线是老二和老三联合对付老大,因为形势对老二和老三都是生死悠关的,他们有共同的需要,所以,老二和老三的统一战线就相对比较容易建立。

而曹刘共同对吴的统一战线是老三和老大联合对付老二,这就要看老大对来自老二的威胁的感觉了,所以,老三和老大的统一战线就相对比较不容易建立,至少老大的需要是关键,而不是老三的需要是关键。

这就是我这里要说的,从老三跟老大联合对付老二的角度看,刘备最后毕命一战,夷陵之战的大方向还是对的。

可是,即便是刘备打关公牌试图建立曹刘共同对吴的统一战线也未必能成功,因为曹比刘强,谁需要谁很明显,特别是孙对曹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威胁。

无论如何,从老三跟老大联合对付老二的角度看,基本条件是老二对老大有威胁,而老大自己有打老二需要是根本,因为毕竟老大的实力是第一。

因此,当年中国联美抗苏就有点刘曹联合抗吴的意思,苏联显然对美国有一定的威胁,这一点显然比当年孙对曹的威胁强太多了,美国自己的反共需要也很强,这一点也不是当年曹灭吴的欲望可以比的,因此,冷战后期确实是有老二对老大的威胁,而老大自己有打老二需要。

但是,因为毕竟老大的实力是第一,老三跟老大联合对付老二的统一战线必须是因老大的需要而产生,不可以是老三的需要来调动老大。

所以,当年中国联美抗苏中国不能去找美国,因为美国比中国强,当年中国联美抗苏的实现,必须是美国来找中国,这样的当年中国联美抗苏才有可靠的基础。

这就是我开始说的夷陵之战的大方向跟美、苏、中差不多40年前的故事有关,尼克松来北京找毛主席,老三跟老大联合对付老二的统一战线因老大的需要而产生。

特别有趣的是,当年毛主席其实也有一张“关公牌”,这张“关公牌”使美国相信中苏真正分裂,当然同时也是中美有可能联手对付苏联的理由。

当年毛主席手里的那张“关公牌”就是珍宝岛之战!

即便是那样,毕竟美国是老大,当时中国的实力也就那么一点点,中国只是给了美国一个跟苏联讨价还价的筹码的可能性是明摆着的,如果是那样的话,美国利用中国最后美苏达成G2,中国也就只有看着的份儿了。

特特别有趣的是,当时毛主席也跟当年刘备一样也有一个不同意刘备的夷陵之战伐吴的大方向的诸葛亮,只不过毛主席的这个诸葛亮是不同意毛主席的冷战后期的大方向:抗苏(!)当然还要加上联美。

毛主席的这个诸葛亮跟刘备的诸葛亮一样,一个是坚持赤壁之战时的联孙抗曹路线,或者是联孙抗曹的原则性很强,另一个是坚持建国初期时的联苏抗美路线,或者是共产主义的原则性很强,也许是对实力的判断,反正刘备和他的诸葛亮的思想不一致,毛主席和他的诸葛亮的思想也不一致,这至少说明了西蜀和中共内部不团结。

毛主席的这个诸葛亮就是林彪!

中国当然不希望只是给美国一个跟苏联讨价还价的筹码,因为老三还是希望老大和老二鹬蚌相争滴!

记得看基辛格的回忆录里说的毛主席的原话是你们美国不要踩着中国到苏联去。

谢天谢地,老大和老二鹬蚌相争了,不仅两败俱伤,还是一死一伤的理想最佳结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