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兵美国博客

我所追求的是我个人的文明启蒙,这是一个无比漫长的道路,时而痛苦,时而痛快,但更多的是感恩。如果说我个人的启蒙过程給我的网友们带来某些快乐和灵感,这也要感谢搜狐博客的推波助澜。
正文

如何应对菲律宾海军攻势

(2013-06-29 12:36:42) 下一个
那小兵:《如何应对菲律宾海军攻势》写于2012年4月12日



       中国自古是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信奉“有土斯有财”的信条,所有政治经济理念几乎都来源于此。中国对外征讨历史中,汉武帝算是最成功的,但却造成人口损失过半的悲剧,更多情况下是周边民族突入中国内地,久而久之被汉文化所同化。中国宋代之前并没有国境线的概念,到了宋辽结盟才“划河为界”订入条约,有了国界的概念。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划界思维方式也基本上用“国土定界”原则,这中间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划了别人不承认,你拿他没办法,因为海洋边界本来就很难控制,加上大家往往共同使用,以固定分界线定位国家领海主权无形中增加口水仗,甚至海上开打。这就如住房子那样,一家住一栋房不容易和邻居冲突,可三家分租同一栋就容易闹别扭,如果硬把公共使用的厨房划分开来,那相互“侵犯”的可能性就更高。

 

    实际上一旦南海开战中国是最被动的,而菲律宾和越南都明白这点。菲律宾是个民选国家,今天这个总统为了选票可以胡诌任何伟大道理,明天他拍拍屁股走人了,反正有美国老大在背后罩着他,菲律宾一定不会吃亏,因此菲律宾可以摆出决战架势,一下子就把最大军舰放到中国渔政船面前。这意味着菲律宾有两种战略意图,一是“诱敌深入”,一旦中国动武便可因为海军被毁向中国宣战,没收菲律宾华侨财产和中国企业资产,甚至发动排华惨剧,另方面是想把美国卷入其中,搞国际“悲情政治”获取广泛同情,达到孤立中国的效果,这对于美国是一步早有谋划的棋。从历史上看,中国政府非常明白这种抉择的艰难,从建国开始就保证香港条约继续有效,和印度冲突后也因国际舆论不得不撤出藏南,抗美援朝也是在当时苏联和东欧支持下才做出的,对越反击战更多的是为了开启国内军队改革意识,所有这些行动最后结果都是以撤军结束。可以看出,国际舆论对中国可以产生的压力很大。

 

   中国在乎国际舆论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国这三十年来为之奋斗的就是民生小康社会,依靠出口加工和房地产推动经济,一旦开战,海道不通,贸易停顿,国外存款被冻结,房价暴跌,广大东南亚华侨惨遭迫害,这些情况堆加在一起就会威胁国家社会稳定,陷得越深就越被动。打沉菲律宾军舰并不难,难的是争取广泛国际舆论支持,最后依然会走上“趁胜收兵”的老路。然而,从对印反击战后续结果看,中印之战让这两个巨大民族从此交恶,印度一直怀有报复之心,负面影响比中俄边境冲突更深远。中越对抗问题较为容易解决,因为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两国交战让西方国家看热闹,国际舆论并不会一边倒支持越南,中国压力就小一些。

 

   中国要真正崛起当然必须成为海洋大国,然而要成为海洋大国的道路充满荆棘。首先中国人没有海洋战争的实际经验,甚至没有海洋战略思维。甲午海战的失败导致各国入侵,后来的美国第七舰队坐镇台海造成两岸对峙,甚至连西沙之战也是个运气事件,这些都说明了这点。中国面临的对手却个个都是“海盗”出身,日本是典型的海盗国家,其海军战力曾在短短时间内打败北洋水师,也打败了称雄一时的沙皇海军,甚至二战中差点打垮美国海军,近年更是发展迅速。美国就更不用说了,当年用海盗船方式打败西班牙海军夺取菲律宾,还用后发制人的战略打垮了日本海军,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发动全国力量生产巨量军备,并非它国可比。当年苏联和美国搞军费竞赛,结果苏联经济垮了,国家也分裂了。当然,美国并非要致中国于死地,它更看重中美贸易所带来的好处,也正因为美国希望维护东亚平衡的战略,一直在限制日本和韩国的核武器和其他军备发展,美国在日本驻军主要还是要控制日本这个“海狼之国”,所谓岛链战略是平衡东亚各国的手段,并非只针对中国这个农耕国家。中国的国防是名符其实的“保家卫国”体系,并非主动出击思维的产物,一旦全面开战四十天就没石油了,外汇全被冻结了,外商全撤了,生态环境到了极限,一下子回到了一九三七年卢沟桥时代,这势必让中国产生另一轮强人政治,显然不值得。国界是个政治概念,也是国际权力分割方法,但有什么比保护百姓生计更重要呢?没有。清政府与列强斗争早期割让领土,但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签订割让领土条约,你列强怎么抢东西索赔款也带不走偌大个中国,死活不再割让国土,这被证明是清末保持国土的有效方法。清朝当局显然认为中国人口多,未来总有一天会占上风。

 

    既然打不起这种大规模的战争,那么如何解决面临的南海问题呢?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僵持战略”,也就是天天用渔政船宣示主权,但决不首先开炮,宁愿小败而不求大胜,玩悲情效果,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对于东南亚排华最严重的印尼都可以放过,对于菲律宾越南这些邻居也只得忍让一些了。其实,中国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能够减少损失,如今从越南购买石油虽然比从伊朗进口贵每吨7美元,但其石油品质较好,方便到湛江提炼,比中海油公司自己在南海搞开发的成本还低。即使中国油田在军舰保护下开发黄岩岛和南沙群岛油气田,成本将大大超过从菲律宾和越南进口石油,从经济意义上看并不划算。在不排斥进口越南和菲律宾领海(中国承认那部分)所出产的石油的同时,应当大力改进海洋采油能力,他们能抢我们为何不能“抢”?目前情况下“抢”是最可行的方式,哪怕是自己“抢”自己领海里的油。

 

附贴:《宋朝如何通过贸易反败为胜》

说起澶渊之盟,大家会想起不平等条约和杨家将,杨家“七子去六子还”、烧火丫头都上战场了,最后,宋朝皇帝贪生怕死,签了议和条约。若提澶渊之盟,那感觉就跟提《南京条约》差不多。

澶渊之盟的内容大体上有这么两条: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以后,谁家的皇帝年纪大,谁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辽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展自由贸易。

第一条,今天看,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

我们骂条约不平等,主要是因为这第二条,但是,我们嘴上骂归骂,心里要清楚牌局。十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大宋的岁入,是一亿两,打宋辽战争,每年军费是五千万两。

关键在于第二条的第二款,两国开展自由贸易。

这“岁币加自由贸易”可太厉害了。

大辽除了卖羊卖马,能有什么贸易基础?它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输出给宋,而宋的每一种商品,都是辽需要的。开始辽还卖一些马,后来,发现大宋的骑兵越来越多,就不敢再卖马。萧太后下令,谁出口马,杀谁全家,结果,边境贸易从一开始就变成一边倒的对宋贸易巨额逆差。大辽收的岁币,到年底全被大宋赚得干干净净,每年还倒赔。

大辽不懂经济,后来干脆不发行货币,反正发行出来,也没老百姓认,即使大辽皇帝本人,也觉得只有大宋的钱才是真正的钱。

要了大辽老命的货币战争,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结果,一百年双方无战事,大辽的财富通过货币战争,源源不断输入大宋。大宋的先进文化,传播渗透进大辽的每一个毛孔。

金灭辽,大宋跟金打了一下,发现也打不过金,就跑到南方继续与金玩货币战争,大金不知是计,接受了“岁币加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也放弃了货币发行权,全国继续使用大宋的货币,结果一百年后,大金也虚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钱币收藏界,很难找到辽和金的铜钱,反倒是宋的铜钱质量既好,款式又多,数量多得比清代的还便宜,这就是这场旷日持久三百年的货币战争的遗迹。

蒙古灭金后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绝议和,结果,宋被灭了。

大宋皇帝通过铸币,实际掌握了北方的财政权。北方的原材料与劳动剩余价值,通过自由贸易和使用南方的铸币,源源不断地输入南方,换回南方的商品,这种壮观的南北货币战争,持续了整个辽、金与宋对峙的三百年历史。

这段有趣的货币战争历史鲜为人知,值得后世玩味。后世史家总觉得,金与辽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于金、辽两朝统治者心理汉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经济上被掏空,才是帝国日益虚弱的根本原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