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黑格尔的“存在”

(2014-09-05 19:12:27) 下一个

黑格尔的“存在” 2

老几 2014.8.31

黑格尔的逻辑学,讲述的是他对思维逻辑过程的解析和判断;要理解这个过程,首先得搞清楚黑的思维出发点,也就是存在论。这个弄通了,后面照着正反合的模式,往上递推就行了。

另外一点,黑把历史哲学艺术宗教和思维放在一起讲,搞得是云山雾罩;咋看起来,很难想象这中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其实黑是有他自己的逻辑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上帝,黑把它叫绝对,也叫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既然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历史哲学艺术宗教和思维自然都是一致的,也都可以是不同阶段的“绝对”,这就是黑的逻辑依据和用词法;前面这个类似于老子说的四大合一;而后面这个所谓的“绝对”,就纯属是个反逻辑的混账说法。这也算是黑格尔“矛盾”一以贯之无所不在的一种体现吧。

兔子的范例把后面这个“绝对”安到“范例”上面,却没有发挥前面的逻辑,所以看着就是个怪胎。兔子哲学家评论:“所谓“正,反,合”,都是后人总结的。所谓“三”同样,还有老几的创作。这些与黑同学是“风,马,牛”的关系。”这后面的话暂时不予作评。但是,正反合是黑格尔的原话,小逻辑导言部分说的清清楚楚。兔子自称站在巨人肩上,以黑格尔后人自居,把正反合归为己有,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

黑格尔的“有”,也就是“存在”,具体说来就是思维的对象。存在论讲述的是潜在的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也叫规定,就是通常说的概念:有(Being),无(Nothing),限有(也翻译为定在,Becoming)。兔子范例照搬这些概念,似乎并没有说明出处,给我的感觉是兔子的发明。兔子宣传范例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老几贯通了易经和道德经,进而是孔子和老子。从而也注定要让兔类的荒谬遭受道士的无情打压。反者,道之动。

存在Being从纯存在pure Being开始,即纯有。按黑格尔本人的解释,纯有一方面是纯粹的思维存在;同时另一方面又是单纯的不确定的即时的思维存在,是没有任何进一步内容的。比如找小三,是从“纯有”这个色心欲念开始的,这时候没有任何具体概念。

进一步考察黑格尔的实际思想。黑格尔说他的逻辑学是关于纯粹思维的科学;又说思维是一种活动。那么这个活动最初的,只是这个思维欲念的意向而已,无论其形式和内容来说,都是空无的。也就是说存在Being就是存在Nothing,即纯有就是纯无。正是老子说的“有无同出而异名”。黑格尔把这称之为绝对思维的起始,也就是老子的“道生一”。

不过黑格尔的一,不是从老子那里来的,是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伊利亚学派来的。黑格尔把这个一解释为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或者斯宾诺莎说的“上帝是一切存在的理由”。这种引申和类比,与易经卦象的思维方法不谋而合。因此黑格尔的存在Being和易经的太极,从分形角度看,原理上是一致的。

现在我们再看“Nothing无”这个概念或范畴。从前面讨论可以看出,存在Being就是存在Nothing,即纯有等于纯无。这时的“无”,虽然看起来什么都没有,是空无,却又并非完全是什么都没有,因为它涵盖“纯有”;但要说它有什么呢?它又什么都没有,因为“纯有”就是“无”。可见“无”并不是从“纯有”发展而来的,而是“纯有”自带的矛盾体。就比如刚有找小三的欲念时,立即发现实际上并没有小三一样。

那么实际怎么办呢?这种“有”“无”的矛盾就是个不确定性,就像夫妻吵架,网上论战一样,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要形成一个相对确定的存在。这样就发展出了“限有”,有的叫“变易” ,或叫做“定在”Becoming。这里“定在”的概念除了表明变化的同时,明显强调的是“形成”。

“定在”Becoming是“有”Being和“无”Nothing淹没后的产物,是一对矛盾发展运动的产物。可见在存在的初级阶段,任何确定事物的形成,都是矛盾斗争后的产物。(网站也是这样。一个谐和,没有矛盾,你好我好的互相吹捧,只能是个不稳定的网站。)

黑格尔称“定在”Becoming是第一个确定的思想,所以说是思维运动产生出来的第一个真正的概念,而存在Being和存在Nothing不过是空无的抽象而已。因此存在论阶段的存在Being就是定在Becoming。把它放到哲学史上来说,是来自赫拉克利特的“一切存在着的真理,无不都在变化之中。”与伊利亚学派所说的“存在的真理都是确定的”属于不同的思维阶段。

为什么说“定在”Becoming是第一个确定的思想,而不是事物?这涉及到黑格尔对主观和客观的定义和分析。黑格尔认为只有思想才是真实的,感官接受到的反而是虚假的。这概念虽然来自东方,却是黑第一次以逻辑推出,十分精辟;不仅颠覆了我们平常所有的主观和客观的概念,非常有趣的是,他对一些根本问题的论述,竟然与朱熹的观念如出一辙,这就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清楚的了。这里想说的是,思维到了高级阶段,所谓的东西方差别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而这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是用最简单的唯物论观点来看,人的大脑结构,身体结构,生存本性,生活习惯,善恶判断等等,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理性阶段的思维还不一样才真叫奇怪。大家都是盲人摸象,不同的只是各人摸象的部位不同而已。任何一个思想,都是也只能是摸象的一个判断。摸象次数多了,思维就像象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