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黑格尔与老子的异同 1

(2014-07-18 21:40:40) 下一个
小议黑格尔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异同
 
老几 2014.7.19

完全的可知论

黑格尔和老子都是完全的可知论者。这里“完全”的意思是说,他们都认为宇宙万物不仅是可知的,而且是可以“告知”别人的。

黑格尔认为:不能说出来的,就不能算是哲学;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就是凭着可知的信仰,黑格尔找到一整套理性主义方法,克服了康德先验不可知论的缺陷。

老子说“道可道”“名可名”。“道”是老子为了描述他的宇宙模型,所勉强使用的一个词,是有着多重涵义的或者说是多范畴的。老子的“道”涵盖有“说道”即语言方法,“知道”即认知方法(认识论),“行道”即实践方法或实践论,和“道生万物”的本体论方法(存在论)等。这些在其他思想里面分开的概念与范畴,在老子这里是同一的。所以是非常道非常名。老子的“名”是概念,是范畴。明白了老子的概念与范畴,学习道就是“甚易知,甚易行”。可见老子是更加彻底的可知论者。

经常有人解释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不可说的,这是不对的。老子首先说的是“道可道”,“名可名”;然后才是“非常道”,“非常名”;前面强调的是道是可以说的,后面补充说明用来说明道的概念和范畴,不是固定不变的。

类似的误解还有《庄子•养生主》里面的这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字面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这个也经常被人们解释为不可知论的,也是不对的。从原文接下来“庖丁解牛”的例子,不难知道庄子强调的是要追求道的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用佛家的话说,叫根本智。修道有了智慧,懂得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无知而无不可以知。如同孔子所说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按苏格拉底的话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因为胡适先生经常用字面意思解释国学,所以多举几个例子说明其谬误。)

精神本原说

黑格尔认为只有上帝才是真理,他的哲学就是把人的精神回归到上帝的思想和方法。而黑格尔的上帝又并不等同于纯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如基督教的上帝。黑格尔不满意斯宾诺莎自然神的概念,认为在那里“神仅被规定为实体,而不是主体或精神”(《小逻辑》第二版序言),这样的结果是:人仍然处于接近实体的地位。黑格尔认为:只要人与神存在差别,人就无法区分善恶,这显然是受基督教的影响。他论证说:“如果善是指神的本性而言,但神的本性又是无法达到的。而且恶在神性里又是已经转化了的,由此足见实体性的统一即是善的本身,恶是一种分裂为二。因此实体性的统一不外是善与恶的统一,而恶已经被排除了。所以在神的本身内并没有善恶的区别,因为这种区别只是分裂为二,而恶的本身就在分裂为二的东西之内。(同上)”因此,哲学上的为了区分善恶的需要,必须要超越实体,回归到上帝。绝对精神就是黑格尔回归上帝的途径,也就是世界的本原。(这里黑格尔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几个需要面对的悖论。这个以后再提。)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其实不是超出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展现。万事万物的更替、发展、永久的生命进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通过探讨思惟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展现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从而来揭示其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性。

老子说天地人道的事情异常复杂,惟有人才能够把其合而为一(天大地大道大人也大,而惟有人居其一),说的正是人的精神。老子的道法自然,强调的也是万事万物的“主体或精神”能动性。

有两点不同的地方值得一提:
一,是老子的道是“有无同出”“常有”“常无”;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从“有”开始,与王弼的“无中生有”的以“无”开始相反。
二,老子的道阴阳互生互化,超越善恶,与斯宾诺莎接近;黑格尔对立统一,灭恶存善。

下回说两者的“三”和“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trader5514 回复 悄悄话 老子看了你对“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一定会从地下跳上来。
你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别人当众侮辱你长辈,你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别人就解释了,
他说了“这个事是可以忍的”,你会有何感想?

想创新是好的, 基本的都没懂就乱说,就要被笑话了。
懒黑熊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几空间' 的评论 :

随便聊聊啊,希望你不要介意。谢谢你的文章。
老几空间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降魔' 的评论 : 耶稣同样惨,连妓女和收税官都要拯救,结果被活活钉在十字架上面。孔子好点,惶惶如丧家之犬。
成吉思汗多么英雄,本拉登多么强悍,小布什多么威风。
大家都去做强盗,怎么样?
老几空间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懒黑熊' 的评论 : 老子说“道可道”“名可名”“甚易知,甚易行”,懒黑熊兄偏说“没有办法用语言描述”,这不是不给先人面子吗?
既然是这样,您又建议“不仿尝试换个角度”;即便谨遵尊命,到头来用您自己的话说:还是“想说也说不清楚”。哪咱们何必多此一举?
这里面的悖论说明了什么?请考虑。
降魔 回复 悄悄话 佛说国破家亡,忍耐安详,觉悟涅磐经——《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

误尽苍生是佛教22 入国破国

道士批判佛教有三破论,既入家破家入国破国入身破身。历史记载释迦创教后连破三国。

释迦摩尼一出生投胎就克死了母亲。这就是入身破身。一长大就抛弃父母妻儿远走他方,这就是破家。建立僧团后,最初信佛教的两大国王没一个善终的,拘萨罗国摩羯陀国两位信佛国王均遭其子篡位弑杀。这就是破国。其中遭受家破人亡之灾最惨痛的还数是释迦摩尼自己故乡。迦毗罗卫。

迦毗罗卫的王宫。还没有中国的城隍庙大。疆域方圆三十里。城区不过长宽一公里左右。比北京一个标准的大学面积相差不多。一个铁人三项下来估计就能跑遍此国。后来佛教传到中国把释迦摩尼说成太子。要知道太子,一国皇位继承人,储君。非得一个大帝国不可。释迦摩尼的父亲其实也就是一个城镇头领,王位都可能不是世袭而是类似蒙古女真的部落大人。

参照中国历史,释迦族的地盘和努尔哈赤的宁古塔部落差不多大。论职位也就是个明朝下的指挥使。和刘邦当年的亭长职位差不了太多。佛教的经书也就是忽悠一下中国人而已。迦毗罗卫确实只是中国一个卫所级别的行政单位。

释迦摩尼,放弃了弱小的祖国。决定是很理性的。与其在一个朝不保夕的国家残喘。还不如寻找一个强大的霸主。释迦出家,并非放弃。而是一种发展壮大。走出了尼泊尔小山堡,顺大河而下,逐步走到印度中原地带的大国摩揭陀国。摩国,相当于当今的美帝。释迦摩尼的国家迦毗罗卫小得不能再小。以至于释迦摩尼传道时候通常说自己据萨罗国人。

管子就曾经劝齐王,不要重用抛弃卫国王位继承权的公子开方。觉得此人有野心。不爱自己的父母之邦和身份地位,屈身服侍他人,人情上说不过去。释迦摩尼也对自己的国族丝毫不关心。将同胞存亡视而不见。舍弃小邦,创立了大教。

当时印度的霸主国家摩国完全可以出兵拯救释迦摩尼的种族免于灭亡。但是信奉佛教的国王选择的是让释迦族被宗主国拘萨罗灭亡,然后兴兵讨伐释迦族宗主国,一石二鸟。而释迦摩尼自己作为教团领袖安居摩国无恙。对国家的灭亡无动于衷。倒是释迦的弟弟提婆亲自参与了摩国的弑君篡位政变。行为不亚于齐国的卫公子开方。

释迦摩尼刚悟道时,憍萨罗国太子只陀和富翁合伙捐了一座园林给释迦摩尼创立教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只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旁边的土堆埋过少女孙陀利,前面的大坑埋过战遮女。

如此虔诚的太子带动了父亲波斯匿王一起信佛。父子两人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可惜的是佛教却护不了他们。

《法句譬喻经》卷一所述,太子之弟毗流离欲篡位自立,乃弑波斯匿王,并入东宫斫杀太子只陀。当时只陀了悟世间无常,因此心无恐惧,甘心受刀。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则谓,毗流离王灭迦毗罗城之后,凯旋回国时,只陀在深宫与宫女娱乐。由于弦歌声外扬,毗流离王闻之乃告大怒,并诘问太子︰‘何以不辅佐政事,反而耽溺于娱乐?’太子答云︰‘因为不忍杀戮人命。’毗流离王大怒,遂加以斫杀。

别说释迦摩尼的好友兼徒弟,就是佛的骨肉同族的迦毗罗也难免南京式大屠杀的惨祸。

迦毗罗本是憍萨罗国附庸。按照增一阿含经的说法,波斯匿王和释迦摩尼同岁。释迦成佛的时候,波斯匿王继承父位。随后向释迦族求婚,得一婢女摩利为夫人。然后生下琉璃太子。因为释迦族瞧不起婢女所生的琉璃太子,故此他即位后发兵灭了迦毗罗。

奇怪之处是,如果琉璃是太子,那么释迦摩尼刚刚建立佛教是捐精舍的那位只陀太子又是哪里来的?琉璃到底是正常即位还是篡位说法也不一定。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谓王随寿在世,命终之后,毗流勒为王。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八谓王乃因太子毗流勒篡位,王于求援途中,难耐饥渴之苦,食萝菔及河水,旋猝病而亡。

可以肯定的是迦毗罗卫是琉璃王所灭。据增一阿含记载,迦毗罗卫有居民一亿。是的,一亿。大家没看错。是时,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跑了一万。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已经是大清朝乾隆年间了。就是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那时候也不过两千万人口。如果释迦族有这么多人,早就打遍天下无敌手,建立横卡欧亚非的大帝国了。这位琉璃王也真不容易。居然把这么人口众多地域狭窄的国家给灭了。而且一次战役屠杀了近亿人口。成吉思汗打了一辈子战也没能杀了这么多人。

阿含经的解释是,释迦族人口众多,武器先进,训练有素。就是不愿意杀生,故此束手待毙。人侵略者杀戮奸淫。

释种闻坏流离王众。是时,诸释即呼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门户?岂不知诸释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虫,况复人命乎?我等能坏此军众,一人敌万人。然我等复作是念,然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世尊亦作是说:‘夫人杀人命,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汝速去,不复住此!”

是时,流离王复至门中,语彼人曰:“速开城门,不须稽留!”是时,诸释自相谓言:“可与开门,为不可乎?”尔时,弊魔波旬在释众中作一释形,告诸释言:“汝等速开城门,勿共受困于今日。”是时,诸释即与开城门。是时,流离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释众人民极多,非刀剑所能害尽,尽取埋脚地中,然后使暴象蹈杀。”

尔时,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蹈杀之。

时,流离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选好面手释女五百人。”时,诸臣受王教令,即选五百端正女人,将诣王所。

五百女人皆骂王言:“谁持此身与婢生种共交通?”时,王瞋恚,尽取五百释女,兀其手足,著深坑中。

阿含经说开门放敌军入城是魔王幻化释族人建议。谁知道放弃抵抗是不是魔王幻化呢。印度教说释迦摩尼是第九化身,专门说假话欺骗坏人让他们受报应,恐怕是因此有感而发。

当憍萨罗国大军的铁骑蹂躏释迦族小小地方时候,释迦摩尼很稀奇的得了头痛据说不能出门。神通也好,说法也好,都无法改变释迦族被灭的悲惨命运。大家一下对释迦摩尼就没了信心了。释迦摩尼只好又用因果来解释为什么自己的民族应该被奸杀掳掠。因为上辈子他们是打鱼的,吃鱼太多了。自己因为上辈子打了一条大鱼鱼头几下得了头痛云云。

释迦摩尼每次遇到难题都用因果来解释,也被总结为一条铁律。定业难转。也就是说释迦摩尼的方法能解决一些不定业。至于定业那是无法解决的。可是按照因果律,那件事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佛的这种解释,道理一个笑话。有个怕老婆的人,说自己不怕。和大家吹牛,说自己家里大事都是自己决定小事才听太太的。正说得高兴太太来了。此人立刻改口,说我们家从来也没大事。

另外一位和佛关系亲密的国王,是摩羯陀国的频毗婆罗王是最早信仰佛教的君主。其结局确比其他人都惨。被儿子阿阇世太子关在牢中活活饿死。

迦毗罗卫,拘萨罗,摩羯陀三国的破国之灾,足以证明信佛教不可能有什么福气。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证明了定业难改。佛教逼得不得不重新捡起地狱天堂甚至建立净土来平衡信徒的心理。彻底走到释迦创教之初大力反对有神论的反面。
懒黑熊 回复 悄悄话 道不可说,是因为道本身非任何概念(名),没有办法用语言描述。想说也说不清楚。老几兄不仿尝试换个角度?

老子是和释尊一个级别的人物, 把他和黑格儿比不太合适。不过人无高下, 比比也无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