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6)

(2007-03-01 21:59:01) 下一个
六、「羌」地理人群概念往西南漂移

六、「羌」地理人群概念往西南漂移

 

根據《後漢書·西羌傳》,羌人還分佈在漢代中國的西南邊界上。該書稱,羌人之祖無弋爱劍的一個孫子,印,畏懼秦人的兵威,率其族人向南遷徙,而後子孫分成許多不同的族群,與河湟羌人沒有來往。印的子孫為:由北至南,靠近武都的參狼羌,廣漢的白馬羌,越巂郡西的旄牛羌。同書還記載,在西元94-108年之間(東漢和帝與安帝在位時),蜀郡檄外的大牂夷種羌、龍橋等六種羌、薄申等八種羌,紛紛來向中國請求內屬(20)。

———————————————

(20) 《後漢書·西羌傳》87/77。

 

在前漢,除了武都有羌道之外,西南地區並沒有被稱作羌的地域與人群。譬如: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西南方人群都被稱作夷,冉馳東北以白馬為首的人群則又稱為氐。在《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這一部分沿襲《史記》,也是沒有稱羌的人群。但是在《漢書·地理志》中,則稱武都有氐也有羌。《後漢書·西羌傳》中稱西方、西南的人群為无如上述。但在同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白馬被稱作氐,其他西南土著,包括大烊與旄牛部,則被稱作夷:冉馳地區則有六夷、七羌、九氐。由這些史料可見,在西漢時除武都附近一些人群被稱為羌之外,其他西南地區人群還沒有被中國人稱為「羌」。當時漢人對西南土著最普遍的稱法為夷,並稱甘肅南部武都、文縣與四川松潘一帶的人群為氐。西漢時的剛氐道,湔氐道、甸氐道,都在涪江與岷江上游,這說明西漢時人曾認为此地為氐人所居。因此,《後漢書·西羌傳》中所說的白馬羌、旄牛羌,以及蜀郡檄外的大牂夷種羌、龍橋等六種羌、薄申等八種羌,都是後來才出現的「羌人」概念;漢人在長期接觸西南夷之後,以「羌」來稱呼在此之西他們所知甚少的土著人群。

 

中國歷史學者常爭辯氐、羌是否為一個民族,或白馬是羌還是氐人。事實上,氐、羌、夷都是漢人對異族的稱號,而非某族群自稱。因此這是漢人與邊緣人群的互動,以及漢人對邊緣人群的認知與分類的問題,而非如《後漢書·西羌傳》所說,某一羌人祖先(印)的後代,由於一代代的生養、分支、遷徙造成整個西南地區的羌人分佈。一個族群是由一些有「共同祖源」的人群組成,這是一種人們對「族群」的誤解。這種誤解,使得許多現代民族史學者努力追溯某些族群的共同起源,也曾使得《後漢書·西羌傳》的作者以「無弋爰劍的後代」,將從青海河湟到雲南北部的一些「羌」聯繫在一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