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喜相逢

文学,小说,影评,游记,散文,
时评,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画布上的旅行

(2013-07-23 21:21:21) 下一个

在家家户户还穷得叮当响的年代,有回父母突然奢侈了一把,买回一本印刷精美的名画挂历。异乡的风景悬挂在陋室之中,象墙上突然开了一扇窗户,让小时候的我一眼望见了不同的世界。

其中有几幅印象极为深刻。第一幅是布歇为蓬皮杜夫人绘制的著名肖像:斜倚在帷幕和软榻之中,手里拿着本读到一半的书。那条绣满了粉红玫瑰花蕾的湖蓝色裙子,令我大为震惊,世界上竟然有这样华丽的女人!那象牙脖颈上的丝带,缀着珍珠的小鞋,珊瑚色的脸庞和脚下的芍药花,无一不让我迷恋。塔夫绸的褶皱和光泽被描绘得如此逼真,以至于下一秒,她仿佛就会站起身来,在裙摆摩擦空气时那悉悉索索的声响中,在一种神秘而温柔的香氛里,朝我走来。

直到上个月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里,见有老师带着一群夏令营的孩子,逐幅欣赏名画。善诱的老师让孩子们席地围坐,模仿画中人物的表情姿态,体验绘画带给人的各种感受。在一幅蓬皮杜夫人的画像前,女孩儿们纷纷猜测着她的年龄和故事,眼中充满了我当年的艳羡,夏令营的老师便讲解道:据说蓬皮杜夫人拥有使一个女人美丽的全部秘密,你们得自己慢慢去寻找答案。

挂历中另一幅无法淡忘的图画,是亨利
.卢梭的代表作《嘉年华会之夜》。低年级的小学生,连印象主义的名字也未曾听过,但画面上清幽的月光,静谧的树林,相依相偎的沉默归人,还有潜伏在夜色中的危险和忧伤……在每一次凝视它的时候,从四面八方而来包裹住了我。画家一言不发,孩子同样无法表达,可对于存在这个星球上的孤独感,寻觅感,绘画显然成了沟通的桥梁,它童叟无欺,让古今相握。



除此之外,大概是编者偏爱的关系,那本挂历中连续选择了两幅俄国希施金的风景画:《橡树林雨后》和《北方的森林》。水气空濛的森森的绿色和晶莹到刺目的雪白,含着一种令人思索的力量,即使喧闹的儿童,亦能为之感染,在它面前安静下来。

一年过去之后,父母仍舍不得丢掉,裁下日历的部分,一大叠整整齐齐地摞在书柜顶层,后来被我忍不住取了来,又包在了课本封皮上……事过好久,还觉得可惜。

又过了几年,四川美院一位叫秦明的画家,为了答谢某事,请人辗转送来一幅镶好木框的油画,挂在了我家拥挤不堪的房间里。很多年以后,翻画册才发现,原来是临摹的俄罗斯名作《树荫池塘》。画中的池塘浮萍满涨,在黄昏的光线下呈现出一种深沉而透亮的碧色,夏天午睡的时候,我的目光总不由自主地落在那幅画上……看得久了,眼睛便会沾上些湿润,连梦也变得清凉。以至于后来,每当听到祖母绿三个字,不知道为什么,首先想起的便是这画中的池塘来。



长大以后,赏画成了我的爱好。常常在博物馆大厅中,独自站在一幅庞然四合的风景前,任那些光线从画里照耀到我脸上来,微风吹拂过来,气味洋溢出来,直到接通了记忆深处的某一天:有时是波光般闪烁不定的童年画面,有时是蒙尘已久的青春瞬间。现实中,我早已将它们遗忘,而蓦然一幅画,却让我得以与之重逢相见。通过画家之眼,望向时间和空间的另一面,一幅画,即是一次旅行。

再后来,我又结识了印象派。Salon of the Rejects,这个名字令我印象深刻。这是屡屡碰壁的印象派画家们第一次在巴黎举办画展的名称。因为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绘画的传统纪实作用受到强烈的冲击,它必然地走向印象派,感受派,甚至魔幻派……从刻画景物上升到启发心灵,绘画与文字的界限因此变得共融。

梵高后期佳作《阿尔的房间》,据他本人向好友高更所说,是想传递一种宁静,平和,视觉和思维都得以歇息的内心感受。但当时的评论家却笑着宣告这一目的的失败:这样浓烈的色彩,倾斜的地板,粗粝的线条,毫无宁和之感,谁人可以安睡?可我却清楚地记得,当初看着这幅画的时候,那种晕眩感和随之而来的睡意朦胧。所以到了后印象主义时代,画家和观众之间感触的传递,竟来得这样微妙,可以超越理论,专业和一切教条的界限。象高高的舞台上,魔术师的手突然朝台下观众席中你的头上轻轻一指,单就从那个虚无的点上,飞起了一只白鸽。这就是艺术的通感,可遇而不可求。

梵高本人的传奇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力。那些呕心沥血,以生命作画,心有猛虎,永不妥协的姿态与他的遗作一样,鼓舞着整个人类艺术的前行。纪录片说他因为忧郁症发作,失手刺伤了唯一的知己高更,隔天就悔恨交加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而我第一次听说“割耳”的故事,却是一位画家告诉我:梵高因为爱上了乡下的妓女,向她求婚遭到拒绝,便失控割了耳朵以明心志。我更喜欢这后一个版本中的梵高,他对世界的热爱与反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我终于明白,你承受的痛苦,你极力想给他们自由,而他们永远不懂。星夜如满天绚丽的花开,空荡荡的展厅挂着你的肖像,Vincent,我明白你承受过多大的痛苦……”

因为专业基础的缺失,我个人对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风格的绘画所知甚少,也常有隔膜,而对跨出了学院门槛的浪漫主义印象派却情有独钟,尤以毕沙罗和莫奈的乡村风景为甚。没有人能象他们那样画得出阳光的透明感,画得出艳阳下你眼中的晕眩,画得出南风吹拂皮肤的温暖。挂在墙上的画框,象开了一扇看见风景的窗。那一刹那的回忆,我为这句话本身,深深着迷,那一刹那,并非来自完全的真实,它还融合了你当时的心跳,呼吸……当时的阳光混合着后来的时光,它是有编织成分的,而这点编织方才是你最真实的感受。印象派的概念如果输入到文字写作之中,便是诗歌,蒙太奇,意识流。世界上有太多不能言传的微茫的感觉,所以我们才需要这些模糊的表现手段。

对印象派风景的热爱,某一程度上也促成了我对旅行的狂爱。很想顺着画家们的目光,跋山涉水走到那些风景的面前,这样我才能和他们拥有共同的视角,和各自的见解。

比如这幅毕沙罗的风景油画,描绘了法国某处乡村的下午,没记错的话,它现在被挂在纽约古根汗(Guggenheim)博物馆里。当时闲逛到它面前,坐下来端详了好半天。才刚静下心来几分钟,耳畔就安宁了,你能感觉山村暖阳洒在身上,微风中传来葡萄和柑橘之香,隐隐约约一两声儿童的嬉闹,妇人的欢笑,或者农舍楼上风吹着窗棂嘎吱嘎啦的声响……甚至你还能感觉到山路步行到此双腿的疲惫,喉舌的干渴,你因此有了走过去和她们打招呼,讨杯茶的欲望,有留下来找块荫凉的地方,睡个午觉的欲望……毕沙罗仅仅是展示了一幅油画吗?他侃侃而谈,描绘了旅途中的一段故事,一种生活。

正是这样的诱惑使我一次一次倾囊而出,踏上旅途。我带回来的许多许多那一刹那的回忆,成为了今生最宝贵的财富。

当生命让你的热情高涨,你要么能弹琴,要么懂唱歌,要么会画画,要么写文章……这世界巨大的美丽让我等心动,渺茫,匍匐在她的脚下,我们总需要一种自己的方式,来向她诉尽衷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bymyheart 回复 悄悄话 写的真诚而美丽,深沉而安静,拜读。
周游喜相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inguy的评论:当然,请便。谢谢阅读!
采采荇9999 回复 悄悄话 你的文字太过优美以至于读者都会忽略画面本身,赞!
redwest 回复 悄悄话 Yes. Thanks for sharing.
eRandom 回复 悄悄话 Thanks for sharing.
singuy 回复 悄悄话 can I share to my FB? thank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