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我自小就有一种英雄情节。在最初的外来影片里, 虽然记得一些影片:《叶塞尼亚》,《冷酷的心》等,但除了片名, 其中的情节早已模糊, 而唯独《牛虻》是个例外。英雄是个广义的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在我的词典里, 英雄就是那些饱蘸激情,不懈追求理想的人。而 《赤色分子》正是这么一部描写英雄的影片。
《赤色分子》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讲述20年代,向往共产主义的美国左翼分子,记者约翰·雷德千方百计去到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体验生活,追求理想,并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告文学《震动世界的十天》的生平故事。 影片中雷德与同为记者的女权主义者路易斯在爱情的道路上曲折辗转,最终雷德对共产主义彻底失望,死在重返自由世界-美国的路上。
如果说电影界曾批评《走出非洲》缺乏激情, 那么《赤色分子》是我认为最具激情的一部影片。大量的对白和辩论将里德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刻画得淋漓尽致, 为了理想, 他不惜冒着入狱和死亡的危险,独自前往苏联,谋求布尔什维克的确认。影片中里德的同仁爱玛说: 如果在苏联, 我也参加革命去。那么我要说,如果我在里德的身边, 我也一定会追随他去苏俄!也许这就是理想和激情的感染力。
虽然影片拍摄在冷战时期, 但它却获得了12项奥斯卡提名,这似乎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于文化的相对宽松。其实, 什么样的政治信仰对于观众并不重要,大多数人并非政治家, 而那种描绘于战乱和政治变革背景上的对于理想的追求和爱情的坚持才是最令人感动的。
人们常常把《日内瓦医生》与《赤色分子》作比较, 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视角描述发生在同一时代背景故事的两部影片。 其实,在我看来《阿拉伯的劳伦斯》跟《赤色分子》更接近, 劳伦斯和雷德都是不为政府所容的理想主义者, 执着地追寻着他们心中的平等和乌托邦, 最终都遭受了理想破碎, 英年早逝的命运;而且他们都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 纷乱的战争和政治变革虽为他们的悲悯平添了历史的束缚, 但也同时衬托出鲜活的英雄本色。
他說是依牛虻情節改寫的,內容是反清復明的情節,好看,
他也因此書而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