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影里一归舟

行而知天下,摄而录我知,文而记我得,阅书阅人,皆为快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随缘结善、菩提有道

(2016-12-24 22:23:53) 下一个

最近给朋友做了一个佛学基础知识讲座,不妨做成帖子分享。以下是大纲:

  1. 1. 佛教概述
    • 佛和佛教
    • 大乘和小乘
    • 佛教传入中国
    • 八大宗派
    • 主要佛经
  2. 2. 佛法的基本教义
    • 轮回说
    • 六个法则
    • 色法
    • 世界观
    • 宗教观
    • 信仰观
    • 因果观
    • 道德观
    • 人生观
  3. 3. 修行和日常生活
    • 五戒是哪五戒?
    • 八戒是啥?
    • 出家人要持多少戒?
    •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吃肉?
    • 不吃肉就是吃素吗?
    • 吃斋和吃素一样吗?
    • 参访寺院要注意什么?
    • 木鱼和佛珠
  4. 4. 汉语中的佛教词汇和原来含义
  5. 5.参考网站
  6. 6.北美佛教道场

 

先讲一个故事: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 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 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 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 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

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后来常常被用来劝导罪恶之徒停止罪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里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当我们苦恼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让我们苦恼不堪的事吗?

因此,在佛教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特指罪恶之人,但凡是生活中能够让人产生烦恼和业障的东西,都是那把屠刀,而你若能放下屠刀,自然就能立地成佛。

  1. 1.佛教概述
  • 佛和佛教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教就是释迦摩尼佛的言教,渊源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

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释迦族净饭王的儿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涅槃于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是佛教信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者”。幼年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时有感于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又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为寻求解脱人世各种痛苦的途径,出家修行。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来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到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下静观冥思后“悟道成佛”。

  • 大乘和小乘

佛陀在世时,僧伽有严密的组织和戒律,僧众遇有疑问或者发生争论,都可以请示佛陀,所以当时的教团是统一而和谐的。

可是在佛入灭后约一百一十年,僧伽因为对于戒律产生不同的见解,分裂成两派,保守的称为「上座部」,进步的称为「大众部」。后来一部份的大众部发展为大乘,他们把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其他派别通称为小乘。

依照龙树菩萨所作的「大智度论」所说﹕「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俱为自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由此可见小乘只是着重自己的解脱,大乘则着重利益一切众生;而唯有大乘才能解决一切众生的苦恼。

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小乘佛教主要流传到亚洲的其他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

  • 佛教传入中国

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的一段时间,佛教开始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地。初期主要是翻译佛经。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不断传播和发展,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数量也空前增长,隋唐时期形成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各大宗派均已成立,发展颇具规模。但是由于三武一宗灭佛造成的四次法难,大量佛经典籍被毁,诸多宗派被严重削弱,无法重现昔日辉煌,只有禅宗和净土宗因为不立文字,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法难后更加繁荣。清朝的时候佛教略有复兴。

  • 八大宗派

中国佛教又称汉传佛教,主要有八大宗派,分别为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

  •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汉地的传承。玄奘从印度回国后,翻译了瑜伽学系的《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分别瑜伽论》等各论,以及《成唯识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此宗。主要理论包括:“三性说”(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重观法,因明学说。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 三论宗,隋代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该宗是印度中观派在汉地的传承,主要理论是缘起性空,即认为世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这叫缘起,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
  •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也称法华宗。该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提出的理论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该宗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理论体系完备,对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9世纪初,此宗传到日本,13世纪由日本天台本宗分出日莲宗。
  • 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
  •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又称佛心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该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经典包括《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并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比如“灵隐禅寺”就是习禅宗。
  • 净土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净土宗。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该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结合,往生极乐世界。主要经典包括《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称三经一论。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易行,所以广泛流行于汉地,汉传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净土法门。要是看到寺院外墙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习净土宗,或者兼修。
  •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也称四分律宗、南山律宗。律宗主要理论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近代弘一大师大倡律宗。
  • 密宗与其他宗派(显宗)不同,密宗仅限于具有一定资质的学僧修习,由师徒密传,故称密宗。

其中又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和密宗最为流行。

  • 主要佛经

佛经是指三藏中之經藏。三藏即经(有关教义的著作)、律(有关戒律的著作)、论(解释教义的著作)。也可以泛指三藏的全部典籍,古代称之为《大藏经》或者《大正藏》。《大藏经》有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和巴利语大藏经。汉文大藏经有不同的版本,《中华大藏经》收经论达4200余种,23000余卷;《大正藏》共3493部,13520卷。

佛经浩如烟海,我们拣择一些长期被人们作为读诵的经典,如《心经》《阿弥陀经》《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地藏经》《药师经》《金刚经》《无量寿经》《法华经》《维摩经》等,选其中一部作为日常修习功课即可。

  1. 2.佛法的基本教义
  • 轮回说

佛教认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业力牵引至六道中接受下一世的界报,如此辗转受报,轮回不停。

六道是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可分为六大种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前三者属三善道,后三者属三恶道。

  1. 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
  2. 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之鬼。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
  3. 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
  4. 4.阿修罗∶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男丑女端,具有神通和威力而无德,性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
  5. 5.人道∶即人类。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
  6. 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天道亦非究竟永生之处。

        成佛以后,会脱离六道轮回。

  • 六个法则

(1)因缘法则:

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什么是因,即事物的内部原因,什么是缘,即事物的外部条件。佛陀认为,内因和外缘的和合,便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氢气与氧气在某一条件下一合和,便成了水。而内因和外缘,一旦离散,万事万物便消灭,如水在某种条件下一分离便又成了氢和氧。

(2)无常法则:

这世界,既然因缘而成,佛陀又推理出无常法则,即世间事物无法恒常。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异灭中。看似不动,实际上,时刻在腐朽之中。地球,亿万年后,也有毁灭的一天。佛教本身,到一定时候,也将不复存在。名利、地位、金钱,何不如此。因此,存在是暂时的现象,变化和运动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质。

(3)空的法则:

从无常原则,佛陀又推出空的法则,万物无常,不能久远,终归灭亡,因此是空的。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不能把空,理解为空空如也的空,什么也没有的空。有人以为,四大皆空,是指财、色、名、利空,这是误解,实际是指地、水、火、风空。佛家的空,实际上是一种妙有,说空,又有形式的存在,这形式,这现象,可以被我们利用,佛家用词是:以假修真。

(4)无我法则:

从空的法则,佛陀又推理出无我原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变化无常,没有我的存在。如果有我,就可以自我主宰,我要怎样就怎样,我要不病、不死,要入地、飞天,我要一口喝干大海,但我们做不到,我们无法把握自己。我们只是某种意识和元素的因缘合成,因缘一散,我们就不存在了,我们所讲的我,是假我,只是假名,称呼而已。由此可知,诸法无我。无我,也就无主宰,这世间没有主宰者。

(5)联系法则:

从因缘的法则,佛陀又推出联系的法则,认为这世界,是相互因缘、相互因果、相互联系的,就如一张互动的网,牵起一角,就动了全部。佛陀说,不能只看见树木,而没有看见森林。

(6)命自我立法则:

从因缘的法则,我们还可以看到命自我立法则,即自己命运自己把握。既然事物由因缘合和产生,那么,改变因缘,结果也就会相应改变。出家人的修行,就是为了改变因缘。创造好因,创造好缘,就会改造因缘,改造命运。佛陀反对算命,因为,因缘是随时可以改变的,那么,何来固定结果的命运可言。

  • 色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应该都听过这句话,这八个字出自《心经》。但是佛教所说“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意思?佛经所说之“色”与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异同?其实,佛教的“色”与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色”,一般指物体的颜色,后引申为“女色”,相关词汇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佛教的“色”没有这层意思,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质叫色。佛教认为,人心之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前面我们说过空的意思,佛家的空,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说物质是变化着的,是不能永恒的。

色法在佛学里,又可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这里就不多说了。

  • 世界观

佛教认为,宇宙从时间上看,无始无终;从空间上看,无边无际。这无边无际的含义包括: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无边无际。再小的东西还可以分析下去,此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注:“如来”和“佛”一个意思,可换用),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芥子可纳须弥山是也。佛教认为,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点而已,定义宇宙为三千大千世界。认为宇宙空间本来就如此存在。虽然,佛陀对宇宙进行了分析,但是,他反对人们把过多的时间投入这方面的讨论之中。佛陀认为:了解这些问题,不是当务之急,作为修行者,当务之急,是修行是解脱。

  • 宗教观

据佛教,佛陀不是主宰者,不是万能者,也不是救世主,他无法直接给人降福,也无法直接给人惩罚。如果烧香纯粹就是为了求佛保佑他升官发财,或什么的,那无法实现。烧香、献花,只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陀的敬意以及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 信仰观

禅宗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陀要求他的弟子,要去疑问佛陀,检验佛陀。佛陀临终教诲弟子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所以说佛教反对盲目崇拜,强调正信、理信、智信。不反对起疑、存疑。

  • 因果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强调因果说,认为事事物物中,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时间上,遍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空间上,作用于整个宇宙。佛、菩萨,也受因果律的支配。佛教认为,人的行为,不管好坏,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力量,佛教称之为“业力”。这业,就是一种内因。这个世间是复杂的,各种形式的外缘不时存在,一旦某种与潜意识中的内因业力相应的外缘出现,那么,其结果便会显现出来,就如电视,你的频道刚好调到某种相应的频率,那么图像就显现了。佛教认为,业力,除非形成某种果报,否则,是不会消失的。就像物理学中,木材虽然烧成灰,但其能量的多少,没有改变,只是换一种形式存在,人所造的善恶业力也是如此。有造因,必会结果,只是时间问题、地点问题,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如果因与缘合和得快,那么,报应就及时。有时候,有某种因存在,但外缘还一时遇不到,虽有电,但没有电灯,那么,果报一时就出现不了,灯不会亮。但世间是因缘合成的,互相联系的,复杂的,不可能永远遇不上相应的外缘,今生不遇,那么,来生,乃至生生世世,总要遭遇。因此,对因果报应,谁也无法逃脱。

  • 道德观

佛教认为,从效果上看,人们起心动念,说话做事能引起好的结果就是善,反之是恶。据佛教,区分善恶的界限大致分四种:对自己对他人皆有利,是大善;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是善;对自己对他人皆不利是大恶;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是恶。在这道德的实践上最基本的内容是五戒。下面我们会讲到五戒,这里按下不提。

  • 人生观

佛教人生观认为:①人人有佛性,无有差别,人人可以成佛。曾经,禅宗六祖慧能,去见五祖弘忍大师,大师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要作佛,大师反问他:你这南蛮子还能成佛,慧能说:人有南北,难道佛性也有南北吗?②人的本性是善,只是后天的污染才导致变坏,这与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同。③人是由地、水、火、风、空、意识等构成,一旦这些元素散离,人体便不存在,但人的业力长存,这业力会影响你来生的品质。④佛教认为,人的生死,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场小戏曲,佛教叫作分段生死,不是人一死,就一切结束了。

佛陀以为,人有佛性,但是,现在人的佛性被无知的心态蒙蔽了,就像明镜蒙上灰尘,发不出光。修行,就是为了扫除这明镜上的灰尘。神秀说: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修行可以让镜中重放光明,让大海的波涛平息下来,使佛性显现,解脱烦恼。

  1. 3.修行和日常生活
  • 五戒是哪五戒?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

(1)不杀戒:不故意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如人、动物、小昆虫及为人堕胎。

(2)不偷盗戒:对于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而取,或是不论用任何手段,如骗取、强夺、霸占等,皆算是偷盗。

(3)不邪淫戒:不犯他人妻妾,或妻妾没有不贞。

(4)不妄语戒:不说谎、搬弄是非、恶口骂人,危害到他人。

(5)不饮酒戒:不喝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

在家居士可以根据个人功力或者发愿,持一个戒到五个戒。

  • 八戒是啥?

佛教里没有八戒,只有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要让在家的男女二众,能种出世解脱的善根。八关斋戒是在家人可以受持的最严格的戒律,最长也可以终生持守,也可以只受一天。往往短期受八关斋戒的人,是离开家庭的,到僧团去居住,学习出家人的生活。

除了前头的五戒,修正第三条,再加上三条:

(3)受八关斋戒时,要禁止正淫,也就是正当的夫妻性生活也不可以。

(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及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广泛来说,凡脂粉、香水、香膏、口红、耳环,包含一切饰品、色彩鲜艳的衣服,及跳舞、赌博等,皆不可以。

(7)不坐卧高广大床:舒适柔软的高广卧床,会让人心生淫念,所以不适合坐卧。

(8)不非时食:即过了日中之后,除了喝水,不再吃任何食物。

八戒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过午不食为“斋”,合称为八关斋戒。《西游记》中猪刚鬣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五荤即五辛,指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葱、韭与渠。三厌是:雁、狗、乌龟),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号,叫做“八戒”,和八关斋戒没有关系。

  • 出家人要持多少戒?

出家人最开始受沙弥戒,一共十条。受了沙弥戒的叫沙弥或沙弥尼。具足戒是出家人在符合条件之后可以受持的戒律,比丘250戒,比丘尼的有348戒,非常严格。

  •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吃肉?

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戒律中有一条是不得吃肉,其实最初的规定是僧人不得吃葱、姜、蒜一类,气味辛窜。而在国外的日、韩、东南亚等地,都没有要求一定要吃素,他们主张可以吃三净肉。

三净肉是指三种肉

(1)第一不自杀: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所杀,若杀所得之肉不可食。

(2)第二不教他杀:自己想吃肉,知道自己不能亲自杀,而教别人杀来给我吃。

(3)第三不闻杀:没有自己亲自杀,也没有教他人杀来给我吃,但听到隔壁有杀鸡,鸡叫之声,此肉亦不得食。

直到今天,信奉小乘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和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僧团仍然托钵应供,不忌荤腥,可以接受“三净肉”。而信奉藏传佛教的我国西藏、内蒙古等地的佛教僧团,虽不托钵应供,但因处于牧区,自然条件恶劣,也不忌荤腥;唯有我国汉传佛教寺院,没有实行托钵乞食制度,又信奉大乘,强调慈心不杀,加上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允许,从公元511年,虔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萧衍颁布《断酒肉文》后,便开始严格实行素食。

  • 不吃肉就是吃素吗?

在佛教的观念里面,吃素跟不吃肉的概念也不一样:吃素指连断荤断腥。腥是海鲜水产肉食蛋卵等,佛家五荤为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不吃肉只是说不肉食,跟不吃荤不一样。不食肉是因为慈悲心,不忍伤害众生以充己口腹;不食葱蒜等是因为荤菜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食用后口气恶臭,会助长淫欲,会影响他人。

如果大家觉得麻烦难以记住,可以参考一个口诀:葱韭芥蒜烟酒肉蛋。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

  • 吃斋和吃素一样吗?

何谓吃斋呢?吃斋是指过午不食。

佛教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六个部分。白天三时,黑天三时的所谓六时。也就是白天的旦时、午时和暮时,黑天的前夜、中夜和后夜。过午时,对于现代的时间来说差不多应该是下午两点钟了,也有的人认为中午的时间应该为十二点整,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吃斋就是在过了午时之后,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天亮之前不吃东西。天亮的定义是以不用照明的前提下,能看见掌纹为准。这期间可以喝水等流体(浆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往往做不到,就有开遮——允许吃药,所以寺院的晚饭叫药石,意思是以吃药来治疗饥饿这个病疮。

  • 参访寺院要注意什么?

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一定要注意以下九个问题:

  • 衣服要整洁,不能只穿背心、短裤、打赤膊、穿拖鞋。
  • 进寺院要从左向右绕,不可从右向左绕。不要站在门槛上。
  • 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
  • 未经寺内执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
  • 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食物制品带入寺院。
  • 对僧尼称呼,可称“师父”,如需书写,一定不能写成“师傅”。
  • 不能问僧尼的尊姓大名。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受戒时,由授戒师赐予戒名。因此,问僧尼名字时,可问:“法师(师父)德号上下?”
  • 寺院的钟、鼓等法器,是做法事或者集众专用的,是唤醒蒙昧众生的神圣法器,绝不可私自随意敲击。
  • 如果要在寺院斋堂用斋,要听从过斋义工或者寺院师父的安排,整齐有序,不可出声。斋前随众念诵,不会念可以双手合十聆听,饭菜吃多少加多少,不可浪费。用斋完毕,亦应随众念诵,不会念可以双手合十,佛教吃饭的礼仪是出于尊重劳动、爱惜粮食,可以增长我们感恩他人、明了付出的意义。
  • 非佛教徒也不要主动与僧尼握手。因这不符合佛教的礼节,僧尼往往以“合十”为礼。
  • 木鱼和佛珠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动中,木鱼是最常用的法器之一。它是一种木制品,剖木为鱼形,中凿空洞,敲之发出声音。不管是诵经礼忏,还是念佛上殿,都要用到木鱼。

寺院里面念经为何总要用木鱼呢?因为即使在晚上,鱼在水里也不会闭眼睡觉。为了勤修道业,用木鱼来警策大众要抓紧时间来用功办道。另外,寺院早晚上殿,木鱼用来引导僧众把握诵经时的轻重快慢,让大家凝心一处,不起杂念。

佛珠,从字面上看,是佛教用品中的珠子。具体地说是佛教徒在念佛时为了专心一念,而拔动计数的工具。拨一圈珠子,算念了100次佛号。其余8次忽略不计,因为可能不专心。

佛珠名字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弗诛,就是不要诛杀生命的意思。不论在家出家,佛教中的第一大戒是不杀戒。

每串佛珠由一个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绳三部分组成。主珠代表着佛,穿绳代表着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着僧。佛、法、僧三宝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

佛珠中,较常见的是18粒,加上主珠是19粒,可以戴手腕上。108粒(加上主珠是109粒)可以戴脖子上。18代表着十八不共法,这是佛的十八中特有的功德,是其他圣贤所不具备,所以说是不共的;18也代表着十八界, 108代表着人的一百零八种烦恼。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读音:nā mó a mí tuó fó

由于在汉传佛教界(尤其是汉传密宗持咒)强调师承,所以在念佛发音的问题上,很多人都会强调以师承的“祖师”发音为准。「nā mó」是汉唐时候的古音。

「南无」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阿弥陀”是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翻成中国话,「阿」翻作「无」,「弥」翻作「量」,「陀」翻作「寿」,「佛」翻作「觉」,就是无量寿觉的意思。无量寿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

持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汉传佛教净土宗的一个修行方法,以通过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来达到转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

  • 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去?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

这个问题一言两语不能通解,参考陈义孝居士的解答: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0.htm

  1. 4.汉语中的常见佛教词汇和原来含义

·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大约是0.013秒。“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 抖擞: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 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与魔王的斗争,事实上就是与“自我”、与“心”的斗争。战胜自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而佛陀做到了。

· 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 差别、平等: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而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 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 解脱: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

· 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 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用以悬挂钟鼓。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象征。

· 万劫不复:在佛教术语里,“劫”是指跨度极大的时间单位。那么“劫”究竟有多长时间呢?佛陀举了两个譬喻:

其一:有一座长、高、宽分别是一由旬的大铁城(一由旬约合30华里),在城池里堆满芥子。倘若有人每一百年从城中取一粒芥子,当这些芥子全部被取尽之时,差不多就是一劫的时间。

其二,有一座雄伟的大石山,其石坚硬无比,这座山的纵、广、高分别为一由旬。假使有人手执极薄的蝉衣,每一百年去拂拭一次。当这座大石山被拂为平地之时,便是一劫的时间跨度。

佛陀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倘一失人身,便是万劫不复。面对遥无边际的轮回洪流,我们还是早期出离,方为正途。

· 智慧: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1. 5.参考网站:

6. 北美佛教道场:

  • DRBA道场: http://www.drbachinese.org/
  • 遍照寺(密西根) http://www.abtemple.org/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今留 回复 悄悄话 很好,很详细。赞一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