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影里一归舟

行而知天下,摄而录我知,文而记我得,阅书阅人,皆为快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2024年我最喜欢的7本书

(2025-01-19 20:56:51) 下一个

2024 年,稀松的一年,又是家国起伏跌宕的一年。且不说国运也不论私事,还是说说我划拉了十年的书单吧。每年都记下读过的书,最多一年有60本。2024年是低谷,也算不上最低。不是没有时间,终归心不在焉。能定心地读书,也是福气。

 

26本书,选出我最喜欢的前七吧。

 

0

1

 

1。《时间避难所》

 

保加利亚作家格奥尔基·戈斯波迪诺夫的《时间避难所》(Time Shelter) 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反乌托邦小说。故事围绕一家独特的实验诊所展开,该诊所通过重建不同年代的物理空间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唤醒他们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从而重获生命力。这个以空间置换时间的理念逐渐扩张,从一栋楼发展到多个分部,最终蔓延至整座城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现状不满的健康人也开始为这个概念着迷,纷纷申请入住,最终这股"怀旧潮"席卷整个欧洲,各国甚至开始举行公投,让民众选择要回到哪个年代。

 

 

作者以卡夫卡式的黑色幽默和迷宫般错综复杂的情节,展现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回忆反而导致失忆,时间在避难所中逐渐失去意义。这让人想起罗马尼亚流传的一句讽刺性笑话:"在communist制度下,未来是确定的,而过去却在不断改变。"当戈斯波迪诺夫在2022年出版这部作品时,这句话已不仅仅适用于主义,更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小说最终以时间诊所创始人随时间消逝而神秘消失作结,余韵深长。这部荣获2023年国际布克奖的佳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写作,让每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独特的感悟,这正是文学的真谛所在。

 

0

2

 

《大师与玛格丽特》

 

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The Master and Margarita)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奇书,融合了黑色喜剧、现实主义和哲学讽刺于一体的奇幻杰作。这部创作于1928年至1940年间的小说,直到作者去世二十多年后的1967年才得以面世,让我不禁联想到肖斯塔科维奇的遭遇。虽然有人称它是二十世纪最佳俄语小说,我不敢妄下论断,但说它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倒是很有说服力。

 

小说以三条线索并行展开,每一条都引人入胜。第一条线讲述神秘的教授沃兰德和他的随从降临莫斯科,用魔法将城市搅得天翻地覆。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那只会直立行走、说人话的大黑猫。第二条线围绕着被关进精神病院的作家"大师"的恋人玛格丽特展开。她被选为魔鬼舞会的女主人,获得了超能力,化身女巫骑着扫把翱翔在俄罗斯上空。作为成功举办舞会的报酬,她实现了寻回大师、复原他作品的愿望,重返地下室过两人世界的浪漫生活。第三条线讲述了本丢·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这正是大师被毁掉的书稿中的核心内容,里面充满了关于哲学、神学和人性的对话。

 

表面上看,第一条线索似乎是主线,但书名却选用了第二条线索的主角;而如果考虑到布尔加科夫创作此书是为了抗衡苏联的无神论,那么第三条线索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说实话,看到沃兰德和他的随从们戏弄那些无能的文化官员,把他们送入时空隧道的段落,令人快意。一些讽刺场面令人拍案叫绝:空降的钱币一夜变废纸,政府机构职员不受控制地集体唱赞歌,秘书因上司有声无影而惊恐万分...最终,沃兰德这个撒旦的化身带着大师和玛格丽特离开了俄罗斯,据说从此再未造访人间。真的吗?布尔加科夫还是活得不够久。

 

0

3

 

《一间自己的房间》

 

英国文学大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让我重新审视这位深邃难解的女作家。这部散文集探讨女性与文学的关系,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名言:“女人要想写小说,就必须有钱和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1929年,当中国女性仍困于裹小脚的桎梏之时,伍尔夫已大胆抨击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以及文学作品中刻板的理想女性形象。虽然当时英国已出现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杰出女作家,但社会依然将相夫教子视为女性的天职。即便是伍尔夫的父亲也认为求学乃男子之事,非女子所应为。 现今有人质疑伍尔夫的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不应是富足闲暇阶层的特权,实在是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每个人都应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自由创作的天地。 这才是她想说的!

 

这部由六篇演讲稿结集而成的作品,虚实交织,譬如虚构莎士比亚的妹妹一节,令行文更具可读性。值得玩味的是,伍尔夫在评价勃朗特姐妹时,独赞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却对夏洛特的文风颇有微词。她认为《简爱》中过多的心理独白喧宾夺主,超出了人物塑造的需要。说到《简爱》,在中国享有盛誉,归功于电影,但真正研读原著的读者究竟几何?诚然,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往往篇幅浩繁,细节累赘。谁让那时候的人时间一大把?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慢节奏慢生活。伍尔夫在文集里大胆地提到了女同话题,她小说里也出现过。在那个年代,不管中外,非常超前。

 

0

4

 

《奇想之年》

 

美国作家琼·狄迪恩的《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可以和伍尔夫的并列。如果没有时间,建议读这本,因为时间段更靠近我们,容易读进去。《奇想之年》记述了作者在失去丈夫后一年里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以其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人如何在突如其来的巨大悲痛中寻找生存之道。

 

狄迪恩是记者出身,她用一贯的理性和克制的写作风格,详细记录了丈夫猝死后的每一个细节,以及她随之经历的种种奇想——那些看似不合理却又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认为如果保留丈夫的鞋子,他可能会回来穿。这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在她笔下变得异常清晰而且让读者产生共情。

 

 

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狄迪恩如何以作家的敏锐观察力,将个人的哀伤经历转化为对生死、婚姻和人性的思考。她展示了悲伤并非只是一种情感状态,更是一个需要经历的完整过程。这个超越个体的飞跃,让这本书上了一个大台阶。我惊叹她文字的内敛和冷静,也折服她冷静下的柔软,这个柔软在她别的书里很少见到。这本书获得200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实至名归。碰巧在她去世的2024年年初我读到这本书,加上同读她的《白色相册》(The White Album), 向这位优秀的女作家致敬!

 

题外话:她女儿不久也离世,而且生病康复再生病是夹在她丈夫猝死之间。杨绛、李逸云也经历了双重哀伤,她们最后都写出了优秀作品。何等坚韧。

 

0

5

 

《才华横溢的雷普利先生 》

 

美国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才华横溢的雷普利先生 》(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实在好看。主角汤姆·雷普利是一个令人着迷又令人不安的人物。 故事从有限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也就是说故事是通过汤姆·雷普利的眼睛讲述,凡事所为有他自己的理由和解释,巧妙地挑战了读者的道德底线,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对一个骗子、冒充者,甚至杀人犯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同情。

 

汤姆是穷小子,独狼,从小被人看不起。成年后居无定所,因为一个偶然机遇,跑到了意大利一偏远村庄,和富家子迪基·格林利夫成了朋友。海史密斯以精湛的笔法描绘了汤姆复杂的内心世界。他渴望过上优越的生活,渴望成为另一个人。这种欲望最终导致了连环犯罪,最后走上不归路。

 

 

小说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它对人性阴暗面的刻画。汤姆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他绝顶聪明又有幽默感。海史密斯让读者看到,恶往往不是以狰狞的面目出现。迪基作为受害者,生活优越,他从高而下的俯视,对人对情的漫不经心,光鲜的外表名不副实。善也不总是有副无辜的面孔。

 

这部作品更像是一篇关于身份、欲望和道德界限的探讨。通过汤姆·雷普利这个角色,海史密斯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人究竟可以走多远?汤姆几乎成功了,这本书里,他得到了他所有相得到的,而且逃脱了法律。后面的几本续集,故事愈加惊险。他要同时扮演汤姆和迪基两个身份,及时切换,情节的紧张度在不断切换中越拉越紧。

 

这部创作于1955年的作品,在今天看起来依然现代——人们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维持谎言而付出的代价,这是永恒话题。同名电影里,三位好莱坞大明星让电影很出彩。

 

0

6

 

《轨道》

 

英国作家萨曼莎·哈维的《轨道》(Orbital),去年年底刚获得 2024 年布克奖。这本书读于2024年底2025年初,我的跨门槛书籍,勉强拉进来。作者反复强调此书不是科幻小说,因为没有幻的成分,也几乎没多少虚。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细节、技术数据,大部分来自NASA,改了人名而已。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哲学书,连小说都算不上,因为没啥故事。六位宇航员绕着地球转啊转,无聊之极,对人类对地球满怀悲悯满怀爱恋。书的弱区同时成了它的强项。

 

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在于将哲学思考与个人体验的融合。通过宇航员俯视地球的独特视角,哈维不仅展现了著名的"全景效应",更细致探讨了人类意识与宇宙的关系。小说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压缩的叙事手法,在短短一次轨道运行的时间里,展开了关于记忆、个体和人类存在的内心独白。

 

 

然而,小说雄心勃勃的哲学探索有时过于冷,导致情感共鸣不足。人物比较单薄,故事缺乏主线,跟踪一个巨大台风气流也只能算插曲。密集的哲学思考和复杂的时间转换也可能让人感到困惑。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怎么书只描述了24小时?明明他们睡了好几觉嘛。

 

尽管如此,作品用太空视角作为小说视角,新颖巧妙!哈维优雅的散文既捕捉了太空旅行的技术细节,又传达了从太空观察地球的超然体验。作为摄影师,要是上太空站,头几天我一定彻夜难眠!人类对夜空的追逐,对城市万家灯火的着迷,其实把错了脉,作者在书中有解——白天才是地球最迷人的时间!

 

六位来自不同国家甚至敌对国家的宇航员虽然有文化差异,长期生活在狭小的国际空间站,从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在地球400多公里上空,这些文化差异没有造成任何冲突。此时此境,同多于异。靠得足够近看得足够高,生死面前,万事不究了。

 

0

7

 

《先知之歌》

 

爱尔兰的保罗·林奇的《先知之歌》(Prophet Song),2023年布克奖获奖作品。我上头首选的《时间避难所》也是2023年布克奖作品,那是经过翻译的国际奖,略有不同。都属于反乌托邦类别,但是文学成就远不及《时间避难所》。

 

故事发生在爱尔兰,通过艾琳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民主国家滑向极权主义的过程。

 

小说最大的成功在于其令人窒息的真实感。林奇以细腻而克制的笔触描绘了民主崩溃的每一个微小步骤:从看似合理的安全措施开始,到社交媒体言论自由的逐步限制,然后邻里互相猜忌,再到完全的极权统治。这种渐进式的恐怖特别真实,因为每一个改变都显得如此自然,以至于当人们意识到时,为时已晚。

 

作品通过艾琳的家庭,让我们感受到民主崩塌不是遥远的政治概念,而是每个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噩梦。当她为孩子们的安全挣扎,为逃离与留守抉择时,我们看到了极权主义兴起对个人命运的残酷影响。

 

这样的政治预言小说,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五十年前就写过。《红色使女的传奇》(The Handmaid's Tale)我写过读书笔记,不再累赘。因为题材前人写过,所以我把它排在第七。《先知之歌》我会另发笔记详述。它对人性在危机时刻的洞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或参与者。

 

 

读书,你寻求抚平,还是激荡?深邃的作品常牵引我们潜入黑暗,探寻那些不愿面对的真相;而轻快的故事则如晨露,来也轻盈,去也无痕。两种阅读都有其位置,关键在于你此刻渴望的,是心灵的震颤,还是思绪的跳舞?

 

2025年1月19日美国卢恩湖懒人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夕阳影里一归舟 回复 悄悄话 @魅力野花: 谢谢来访!没错,现在流行追剧,看书烧脑:-)
@觉晓:哇,谢谢这么多留言,觉晓好认真!也预祝蛇年好!我读书前会查最新得奖书,这样少踩坑。也偶尔看看几个不错的油管读书频道,还有以前的文学经典。不觉得自己阅读面广,越读越窄,在辩论是否多涉猎自己不太看的类别。你的补充完全正确!以前作家写作,“走私”是常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整个就是走私小说:-)
@狗雪2014:很高兴我的推荐有用。如果图书馆有电子书的话,眼读更佳,字里行间有许多思考空间,语音书容思考的余地小多了。
@暖冬cool夏: 暖冬妹妹好!!抱抱,很久没见,赖我!也问候新年好!2024年没潜心读书,忙生计去了。一年过去了, 很惭愧。等会儿去你家拜访下。
@x潇潇:你这一说,我才注意到我推荐的大部分是现代书,除了伍尔夫的,其他应该还没有中译本。读英文试试,文字上都不难。电子书的话还可以即时查字典。
@菲儿天地:菲儿过奖了!狄更斯太啰嗦了,哈哈,我一本他的书都还没啃。大部头里,先啃他还是陀翁?没想好,估计是陀翁。回悄悄话了。
@每天一讲:也给一讲拜年啦!这么好?读了《时间避难所》来分享,希望你也会喜欢。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归舟新年好!2024年你又进步了。《时间避难所》早有所闻,可惜还未曾一阅。今天看了你的简要书评,那我就把这本书作为2025年首读作品吧。

祝新年进步,更上一层楼!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悄悄话。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又等来了归舟精湛,专业的大作!弗吉尼亚·伍尔夫的(A Room of One's Own)读过,酒店就在她出生地的南肯辛顿的海德公园门22号附近,一大早在那里跑步。还特地去了大英图书馆看简·奥斯汀桌子。英国女作家都很厉害,当然狄更斯更厉害,有专门,相当规模的博物馆。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只看了电影,写了影评,因为电影在威尼斯拍的,这次正好去了威尼斯。佩服归舟的博览群书!新年快乐!
x潇潇 回复 悄悄话 英文版的一部也没看过,但从您的介绍中看到了作品的精华,学习了。小说就是升华了的人生,写得精彩才为好作家。非常感谢!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归舟潜心读书,读的书除了Woolf的,都没听说过:)问候归舟新春愉快!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我已经从图书馆下载了第一本的audiobook. 最后一本值得一读。看看迷国会走向什么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补充一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虽伍尔夫对《简爱》提出夏洛特勃朗宁写作上的私自情感过多,但她还是被伍尔夫列在四名优秀女作家之一。
希望归舟多回来分享你的博文。
并祝蛇年一切好!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归舟新年好!你的阅读面广泛,其它六本我都不知道。:)
排版也好看,谢谢分享。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我在咖啡馆此时此刻,小桌上放着A Room of One’s Own,读到最后一章。她对《简爱》的评价,角度很新。上周读到一本儿童插图本,Virginia Wolf书名,读到很开心,是拿Virginia Woolf 开刷,以她姐姐的口吻。
魅力野花 回复 悄悄话 赞同。
现在流行的是不看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