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曲径金秋时

当旅行成为一种信仰,生命永远年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2012 闪游十七国 (巴尔干篇)3 - 阿尔巴尼亚

(2013-02-23 17:00:16) 下一个
大巴开出后十几分钟就到了阿尔巴尼亚边界。司机先把车停在马其顿一侧,然后收了每个人的护照。接下来马其顿的边检上车转了一圈。这时候司机把护照拿去把信息录入到边检的计算机里。办完之后,司机再把车开过马其顿边防检查站。继续往前开,停在阿尔巴尼亚边防检查站。司机下车把护照交给阿尔巴尼亚边检人员录入计算机时,阿尔巴尼亚的边检上车看了一圈。确认没问题之后,司机把车开过边检站停在阿尔巴尼亚侧的停车场。等了大约二、三十分钟。在这当中乘客可以下车走动和上厕所。趁机我拍了进入阿尔巴尼亚的第一张照片。


1 阿尔巴尼亚入境检查站

八月二十四号早上四点多钟车就到地拉那。首要的是要抓紧时间休息。车上睡了三小时,下车后再睡三小时。天一亮就开始参观地拉那的市容了。既定方针不变,先远后近,时间多,博物馆,时间少,走景点。半天下来,地拉那的城区的景点就基本走遍了。


2 斯坎德培广场

与其它巴尔干半岛国家相比, 阿尔巴尼亚的人均GDP是最低的。这多多少少反映到了地拉那的市容和来往的车辆上。上面视频是在早上八点左右拍摄的,正是上班的高峰时期。但大街上的车辆并不多。同时你会发现,在斑马线前是人等车而不是车等人。
地拉那南高北低,从街道两边的建筑物和商店来开,南边要比北边显得富有一些。起马从南边街边可以看到一些档次高一点的咖啡馆和餐馆,而北边的饮食店多半是买大饼的。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地摊。

3 地拉那咖啡馆


4 地拉那蔬菜地摊

地拉那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街。这条地拉那的长安街从火车站开始,中间经过斯坎德培广场,到山脚下的地拉那大学结束。它实际上是由两条不同名字的大街连接而成。北边的叫佐格一世大道。过了拉纳河南边的部分叫Deshmoret e Kombit。


5 地拉那火车站


6 地拉那大学

霍查金字塔据说是地拉那旅游景点之一。它曾是恩维尔.霍查博物馆。外面看起来象一个金字塔,是霍查女儿和女婿设计的。1988年建成。共产党下台后,霍查博物馆改成了文化宫。现在看上去似乎年久失修,有点惨不忍睹了。


7 霍查金字塔

地拉那的老城,也就是一般地图上通常标注的市中心处在佐格一世大道的东边。市中心的景点基本都集中在这里。比如旧皇宫(照片参见2012 闪游十七国 (上))、奧斯曼帝國时期建的塔巴克桥和地拉那城堡。


8 塔巴克桥


9 地拉那城堡

在阿尔巴尼亚最值得一提的经历是坐火车去斯库台。因为几乎所有旅游书上都不推荐在阿尔巴尼亚坐火车。所以原来的计划是坐汽车去斯库台。可一没留神把路走错了,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坐火车站。懒得再去找汽车站,同时正好赶上下午火车的发车时间。就花了不到2欧元,坐了四小时欧洲最便宜的火车。路程是100公里多一点。


10 地拉那火车站售票处窗口前的小男孩



11 阿尔巴尼亚列车员

在格局上去斯库台的火车挂的是六人一间的包厢车厢。这和俄罗斯的一等车厢似乎是一样的。说不定是阿尔巴尼亚和苏联闹翻前从苏联进口的。车内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但不转。四面透风的火车,以比牛车略快一点的速度向前移动。微风徐徐地给车厢内的乘客带来一些天然空调。但想要充分享受这种天然空调,还必须站到窗边。


12 阿尔巴尼亚火车机车


13 阿尔巴尼亚火车坐席车厢

与坐过的埃及和印度的火车相比,阿尔巴尼亚的火车是一个档次的。不同的是不少印度火车根本没门。埃及火车有门而且还能关结实。阿尔巴尼亚有门但关不结实。行进中的火车由于铁轨不平,车身不停的晃动。车门也跟着里里外外晃来晃去。窗户上半部分没有玻璃。这些都为随时随地准备上下车的乘客提供了方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阿尔巴尼亚是当年中国人民饿着肚子倾举国之力供养的欧洲唯一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1978年前总援助金额达90亿元。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帮助这个面积仅2.8万平 方公里、人口不过200多万的小国建造了密密麻麻几十万座碉堡。1978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资本主义不归路。停止了援助。阿尔巴尼亚跟着就翻脸说:“毛泽东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他们说的好象没有错吗。
东西方冷战加上中国无私的援助,使得无数的碉堡犹如无数荒芜的坟茔遍布在阿尔巴尼亚的各个角落。下面的这些张照片就是它们的代表。当然除了碉堡,这一路上还可以欣赏阿尔巴尼亚自然风光。


14 阿尔巴尼亚草丛中的碉堡


15 阿尔巴尼亚住家后院的碉堡


16 阿尔巴尼亚路口的碉堡


17 阿尔巴尼亚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

斯库台是阿尔巴尼亚南边靠近蒙特内格罗的一个城市。与地拉那规模要小很多,市区有一条比较繁华的步行街。整体市容感觉比地拉那好一点。市中心的清真寺刚刚翻修过。靠近市中心的老城区也在进行着整条街的翻新改建。



18 阿尔巴尼亚斯库台黄昏


19 阿尔巴尼亚斯库台市中心


20阿尔巴尼亚斯库台清真寺夜景



21 阿尔巴尼亚斯库台夜景

很多网上的介绍说,斯库台最容易找到的旅馆是市中心靠近清真寺的那坐高楼。据说这是前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举行会议时党的高级干部们住的地方。旅馆的大堂很气派,但房间里面和国内八十年代的招待所差不多。
 

22 阿尔巴尼亚斯库台酒店大堂

从斯库台去蒙特内格罗的首都波德戈里察有两条路,近的一条是北上沿斯库台湖的东侧进入蒙特内格罗。这条路人烟稀少,没有连接边境两边城市的公共交通。另一条路往西,经过乌尔齐尼绕了个大圈从斯库台湖的西侧去波德戈里察。但因为这条路经过蒙特内格罗的海滨城市,所以有来往于边境两边城市的大巴。十点钟从旅馆右边大转盘另一侧的停车场发车。票价十欧元。
早上从阿尔巴尼亚去蒙特内格罗的车很多,如果是私家轿车九、十点以后,往往要等一两个小时。如果是自驾游,建议从前一条如先去波德戈里察。然后往西去海滨城市。从那里往北去克罗地亚的其它海滨城市。
过关的手续和前一天凌晨进入阿尔巴尼亚时差不多。车开出不久,就开始收护照了。乘客不用下车,手续办的比进阿尔巴尼亚快。中间在车上还收了一次钱,十欧元。然后给你一张票。我看不懂票上写的是什么,就问边上的人票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是车票。我本来以为是出境费。一听说是车票马上就对收钱的人说,上车前我已经付过钱了!他这才又把十欧元还给了我。我又向他要了一张票。
虽然私家车要排队等很久才能过关去蒙特内格罗,但大巴却行驶在逆行的车道上超过了无数排队等候的私家车。每当对方有车过来时,大巴就往右挤入排队等候的车队里。这样一共三四次就插到的队伍的前边。十几分中就过了关。

23 阿尔巴尼亚出境检查站
再见,曾经是欧洲唯一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毛泽东。







摘自网上关于阿尔巴尼亚的信息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亚人的后裔。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到18世纪,在阿尔巴尼亚人聚居区周围逐渐形成了两个民族群体,并形成不同的书面语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从事农业,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好,所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19世纪下半叶,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日渐高涨。1912年11月28日宣告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1920年阿再次宣告独立。1924年成立资产阶级政府,1925年成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索古为国王直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3年德国法西斯侵入)。1944年11月29日,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夺取政权,并解放全国。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76年修改宪法,改称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6]
历史学家多半认为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他们曾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起一个王国。罗马人决意攻占这个王国,以摆脱伊利里亚人对他们贸易船队的威胁。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被占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个国家又屡遭入侵。
给阿尔巴尼亚留下最深刻影响的是土耳其人的侵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入侵开始于1385年。当时一个阿尔巴尼亚王子与另一个王子发生纠纷,其中一个想借助于奥斯曼人。这样,奥斯曼人得以在阿尔巴尼亚长时间地实行其统治。他们所遇到的最主要的抵抗,是由乔治•卡斯特奥蒂即斯坎德培所领导的抵抗运动。
斯坎德培是阿尔巴尼亚名门之后,他曾被土耳其苏丹俘虏当作人质,受过伊斯兰教育,在土耳其军队服过役,并获得了很高的军衔。后来,他从军队逃出, 回到了祖国,他公开放弃伊斯兰教信仰,皈依天主教,并领导了反对土耳其人的民族抵抗运动,斗争了四分之一个世纪。1468年,随着他的去世,在阿尔巴尼亚反对伊斯兰教的最后努力宣告结束。从那以后,阿尔巴尼亚一直属奥斯曼帝国管辖。
1912年,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1914年所召开的国际会议,确立阿尔巴尼亚王子古尤姆•杜瓦伊为年青的阿尔巴尼亚国的国王。但是,他执政6个月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得不放弃王位。交战各国在整个战争期间交替占领阿尔巴尼亚。
1918年停战后的若干年里,阿尔巴尼亚内部局势动荡,内乱四起。动乱之中,涌现出一位改良政府首脑范•诺利,他是一个希腊正教主教。但是,阿赫梅特•索古推翻了他的统治,在1925年,宣布自己为共和国总统,1928年又称帝。他的统治是残暴的,但他在经济和国民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索古为了反对南斯拉夫觊觎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随之,从意大利那里得到了财政援助。他还鼓励意大利资本家到阿尔巴尼亚投资。1939年,第二次大战爆发前5个月,意大利人一举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迫使阿尔巴尼亚国王逃之国外。1943年,意大利战败后,德国人曾控制过这个国家一年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产党人领导的抵抗运动蓬勃兴起。后来,共产党人与民族主义者为夺取政权而斗争了一段时间,共产党最终夺取了政权。1945年,举行了选举,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获胜,成为政府首脑。1946年,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在铁托和斯大林之间发生了分歧之后,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的牢固关系中断了。阿尔巴尼亚站在苏联一方,从而得到了苏联经济、技术上的大力援助。但是,50年代当苏联与南斯拉夫恢复关系以后,阿尔巴尼亚将目光移向中国,并与中国一致认为: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作为对这一立场的报偿,阿尔巴尼亚开始得到中国的帮助。1968年,在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阿尔巴尼亚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华沙条约组织,与苏联彻底断绝关系。
1975年,阿尔巴尼亚面临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1976年,新宪法开始实施。此时阿尔巴尼亚与中国的分歧已经表面化,开始对其国内的一些中国人提出公开的批评。同年1 月两国关系恶化,阿尔巴尼亚政府还逮捕了数以千计支持中国的干部。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中说:“毛泽东的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阿尔巴尼亚坚持拥护斯大林及其路线。1979年1月,阿尔巴尼亚以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名义,为纪念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举办了官方的、民间的庆祝活动。在经济上,中国的援助曾使阿尔巴尼亚走上了重工业的道路。阿尔巴尼亚从1978年起能自行生产农用拖拉机,1980年能够生产所需零配件的90%。1981年12月18日,地拉那电台宣布:自1954年以来一直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的左右手穆罕默德•谢胡因神经崩溃而自杀身亡。1982年12月7日,阿尔巴尼亚又在勃列日涅夫的继承人尤里•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发表的第一篇评论中表示:“地拉那不曾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发生过关系,也绝不会与安德罗波夫以及任何背信弃义的苏联领导人发生关系。”
1982年1月,霍查要求议会任命阿迪尔•查尔查尼代替谢胡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查尔查尼在其声明中宣布:他将继续执行党的领袖霍查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路线”。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巴尼亚在1984年8月19日接待了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总理施特劳斯,他是右翼基督教社会联盟党的领袖,这个巴伐利亚党是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兄弟党。众所周知,西德与阿尔巴尼亚没有外交关系,因为地拉那曾说过:绝不与波恩互换大使,直至西德赔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时期给阿尔巴尼亚造成的损失。
恩维尔•霍查去世以后,新领导拉米兹继续着霍查的思想和政治路线。
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
一个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吗?这便是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
为建碉堡阵花掉1亿多美元。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要诀略加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响亮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 凡是去过阿尔巴尼亚的人,无不为星罗棋布的碉堡而惊叹。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在记者眼中,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铁锅,或者是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
阿尔巴尼亚碉堡用优质的钢筋水泥建造而成,据说当时平均造价达到250美元,全国几十万座碉堡,总耗资达到1.75亿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惊人。当地人说,一座碉堡的耗资、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由于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尔巴尼亚人不得不长期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
在上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如今,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个山国的主旋律。照理说,这些远远超出自卫需要的碉堡既碍眼又占地,理应大量拆除,但十几年过去,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究其原因,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缺装备:当初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炮弹都炸不开,拆起来当然费劲。前些年阿尔巴尼亚为发展旅游,聘请北约的工兵部队拆除一处海滩上几百座小碉堡,结果这些大兵动用了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重型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交差。武装到牙齿的北约工兵尚如此,普通阿尔巴尼亚军民自然更困难了。另一个难题是没权拆。1992年开始的“土改”把许多碉堡连同土地分给农户,但农户们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权”,产权仍属军队,不论多碍事,军方不说拆,谁也不敢动它。
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的碉堡。有的碉堡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还有的干脆被改成住房。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用低价买来,稍作装修便当作别墅,倒是冬暖夏凉别具情调。据记者打听,前几年的价格不过5万人民币左右一座。城市边缘的碉堡则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占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卖相”不好、或地处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发挥余热:有些被改造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热恋情人幽会的伊甸园;有些靠近边境的废弃碉堡,更成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开挖起点。
虽然这些碉堡采光差、改造难、形状别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税,自然会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睐。1985年,一个叫卡那•达拉的人在海滩相中了一座能容数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将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里的布置有如军队食堂,服务员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举止一派军人风度,甚至菜单也按标准军用电报格式书写。据说每到旅游旺季,仅有的5个“雅间”需提前一周才能订到。受“碉堡酒店”启发,用碉堡开设的酒吧、咖啡馆、旅游专卖店也相继出现。不过按规定,一旦战争爆发,军方有权在4小时内将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战斗。
有趣的是,还有种“碉堡”不但可以买为私有,还可以随身带出国门!这就是有名的阿尔巴尼亚碉堡式烟灰缸。这种烟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顶上倒扣个穹状防尘壳,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尔巴尼亚圆碉。到该国旅游的人都爱买上一个带回家收藏。

1990年阿人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取消宪法中规定阿劳动党是唯一的政治领导力量的条款,确定阿是政治多元化的法治国家;阿公民有成立党派和政治组织的权利。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秘密投票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部长。
1992年阿“人民军”改名为“国民军”,建军节也由7月10日(1943年)改为12月4日。1997年阿社会动乱使阿军队几乎土崩瓦解。近年,为尽快加入北约,消除动乱的消极影响,阿国防建设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目前(2009年),阿军队处于重建和改革阶段。
阿武装力量的使命是,捍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宪法秩序。阿现任国防部长为卢安•拉马(Luan Rama),总参谋长为珀隆比•恰齐米(Pellumbi Qazimi)。阿武装力量由国防正规军、快速反应部队和地方部队组成。阿实行义务和志愿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改革后的阿军平时将保持3.1万人,战时将保持12万人。2001年,阿出台国家军事战略,阿武装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两个支援司令部-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和后勤司令部组成。计划到2010年,将现役兵力由现在的1.8万减至1.65万人。2004年国防预算1.02亿美元。总参谋长为珀隆比•恰齐米(Pellumbi QAZIMI)。
中阿关系
1949年11月23日,阿中两国建交。
2004年9月,纳诺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公报。
建交以来的重要交往有:
1956年8月,阿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霍查率党代表团参加中共八大。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代表团。
1957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率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阿。
1957年5月,阿人民议会主席马尔科率阿议会代表团访华。毛主席接见了代表团。
1958年9月,阿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贝基尔•巴卢库率阿军事代表团访华。毛主席接见。
1959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阿。
1959年9月,阿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率阿党政代表团访华参加中国国庆十周年庆典,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1960年6月,应刘少奇主席的邀请,阿人民议会主席团主席列希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刘少奇主席设宴欢迎,毛主席接见了列希一行。
1961年1月至2月,阿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科列加率政府代表团访华,同李先念副总理率领的中方代表团举行会谈,签订了中阿通商和海运条约、中国向阿提供贷款的协定以及相关议定书。
1961年11月至1962年1月,阿部长会议副主席凯莱奇率政府经济代表团访华。
1963年12月至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首次对阿进行正式访问。中阿双方就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党、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形势和国际共运的重大问题举行了会谈。
1964年9月至10月,阿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国防部长巴卢库率领阿党政代表团参加中国国庆活动,并进行友好访问。毛主席、刘少奇主席等会见了代表团。
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阿。
1966年4月至5月,阿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率阿党政代表团访华。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等同代表团举行了会谈。毛主席接见并宴请了阿代表团。
1966年6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第三次访阿。
1967年1月,阿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巴卢库率军事代表团访华。阿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卡博、中央委员什图拉访华,考察和学习中国文化大革命经验。毛主席接见了两代表团。
1968年9月,阿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巴卢库率党政代表团参加我国庆活动,并进行访问。周恩来总理和我军方高级领导人同阿代表团举行会谈。
1968年10月,阿部长会议副主席查尔查尼率领政府经济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先后同代表团举行了会谈。
1969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阿,参加阿国庆25周年庆祝活动。
1970年9月,阿部长会议副主席凯莱奇率阿政府经济代表团访华。
1972年11月,阿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巴卢库率军事友好代表团访华。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等同代表团举行会谈。
1973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率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阿。阿党中央第一书记霍查和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接见代表团。
1975年6月,阿党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查尔查尼率政府经济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接见,李先念副总理与代表团举行会谈。
1991年1月,阿外长马利列访华。这是自1978年中阿关系恶化后来华访问的首位阿政府高级官员。
1993年2月,阿外长塞雷齐访华。李鹏总理会见,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与之会谈。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贸易协定、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
1993年6月,阿部长会议副主席科普利库率政府代表团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等分别会见,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同科举行会谈。
1993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对阿进行正式访问。这是近20年来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阿。
1994年4月,阿人民议会主席阿尔布诺里率阿议会代表团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自70年代以来阿议长首次访华。
1994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率代表团访阿。阿总统贝里沙、议长阿尔布诺里分别会见了代表团。
1994年10月,阿国防部长茹拉利率军事代表团访华。这是近20年阿国防部长首次访华,标志着中阿两军关系的恢复。
199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率全国人大代表团对阿进行友好访问。
1996年1月,阿总统贝里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30多年来阿最高领导人首次访华。江泽民主席同贝举行会谈,并签署了两国联合公报。双方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广播电视总局合作协议》。
1996年3月,阿内务部长穆萨拉依率阿内务部代表团访华。双方签署了两国内务部合作协议。
1998年11月,阿外长米洛访华。胡锦涛副主席会见了米洛外长。唐家璇外长同米举行会谈。
1999年7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访阿,同阿外长米洛举行了会谈。阿总统迈达尼、总理马伊科、副议长多克莱分别会见了王英凡。
1999年9月,唐家璇外长在出席54届联合国大会期间同米洛外长举行了友好会晤。
1999年9月,阿议会对外政策委员会主任戈多率阿议会代表团访华。李鹏委员长会见了代表团。
1999年12月,应江泽民主席的邀请,阿总统迈达尼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江泽民主席同迈达尼总统进行了会谈。李鹏委员长和朱镕基总理分别会见了迈达尼总统。唐家璇外长同随团来访的米洛外长共进工作午餐。
2000年9月,唐家璇外长出席第55届联大期间在联合国总部会见阿外长米洛。
2000年10月,阿副外长朱菲来华进行两国外交部磋商,刘古昌部长助理与朱菲进行会谈,外交部杨洁篪副部长代表唐家璇外长会见了朱菲副部长,外经贸部副部长张祥、全国人大外委会副主任委员蔡方柏也分别会见。 2000年12月,唐家璇外长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正式访问,同阿外长米洛进行了会谈。阿总统迈达尼、总理梅塔、议长吉努什分别会见了唐外长。两国外长签署了中国政府向阿提供无偿援助的换文。访问结束时,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
与中国经贸关系
中阿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混委会于1990年召开第一次会议。近几年中阿贸易额分别为:1996年977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为730万美元,进口为247万美元。
1997年贸易总额为664万美元,均为中方出口。1998年贸易额为884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33%,均为中方出口。
1999年贸易总额为1040万美元,比1998年增长17.8%,均为中方出口。2000年贸易总额为14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7%,均为中方出口。
【与中国在文化、科技与教育方面的交往与合作】
1998年11月阿外长米洛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1998年至2000年文化教育交流计划。1999年阿派出2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赴阿进修1人。目前阿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共9人,另有1名阿尔巴尼亚教员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
重要双边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联合公报(1996年1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联合公报(2000年12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关于深化传统友好关系的联合声明(2009年4月17日)
自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后结成的亲密关系,在70年代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后,到了1978年底终于彻底破裂。自1979年起,阿尔巴尼亚中断了与中国的一切贸易、文教、科技关系,仅仅保留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阿关系这种“冬眠”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83年。
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来华。在16日中美两国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当时考虑到兄弟国家对此可能产生误解,所以中国总理周恩来除了向其他兄弟国家的领导人通报有关情况、作解释外,很快就约见了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详细介绍中方与基辛格会谈情况,说明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想法和对美国的政策,说明这是中美之间的“谈判升级”,是美国“找上门来的”。特别强调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不会拿原则作交易。阿尔巴尼亚大使说要回国作汇报。
阿大使回国汇报后返回北京时带回了霍查签署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给毛泽东主席的信递交给周总理。信中对中国调整对美国政策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中国的决定“突然”,指责中国没有同阿尔巴尼亚“预先磋商”。说“在共产主义历史上,有过同敌人进行各级会谈的很多例子,但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不可能重现,因为那是在不同的条件、时间和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信中说:“你们要在北京接待尼克松的决定是不正确的、不受欢迎的,我们不赞成、不支持你们这一决定。”信件详细阐明了阿劳动党反对的理由,认为中国的作法“在原则上和策略上都是错误的”。中阿之间出现了重大的政治分歧。
毛泽东主席1974年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坚决反对这一理论,认为“三个世界理论是宣扬和推行种族主义,要统治全世界,奴役全人类,是反革命和沙文主义的理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变种”,是“反马列主义的”。阿对中国发展同罗马尼亚的往来,以及改善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和邀请铁托访华,也表示极其不满,对中国进行攻击。这些使已出现严重政治分歧的中阿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此前的1971年11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邀请中共派代表团参加。中共根据当时国际共运状况改变派代表团参加兄弟党代表大会的做法。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对中共的决定表示“不可理解”。1974年初,阿劳动党中央提出拟派谢胡率党政代表团访华。中方估计可能是要谈阿尔巴尼亚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援助问题,由于中国的五年计划尚未制定,难以洽谈,故予婉拒。对此,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表示不满,怀疑中国改变了政策。为了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中国于当年11月派姚文元率党政代表团去阿参加阿尔巴尼亚解放30周年庆祝活动。姚文元对中国未能接待谢胡作了解释,并表示欢迎阿派代表团到中国洽谈经济合作问题。之后,中方又多次表示欢迎谢胡访华,但谢胡一直未成行。
1975年以前,中国国庆,阿方除举行庆祝集会外,一般都由霍查率阿劳动党全体政治局委员出席中国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阿尔巴尼亚的国庆,中国也隆重庆祝,先由周恩来总理后由叶剑英为首的多名中共政治局委员出席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中国访阿的团组,霍查或谢胡一般都会会见。阿来华访问的代表团,周总理一般都接见。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以阿尔巴尼亚为首的23国关于中国席位问题的提案。
霍查、列希(阿尔巴尼亚国民议会主席)、谢胡致电毛泽东、董必武、周恩来祝贺。阿尔巴尼亚政府决定派他们认为“最好的外交官之一”马利列重返联合国工作,以便对新参加联合国事务的中国代表团提供必要的帮助。谢胡对正在阿访问的以方毅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说:中国同志在这方面需要什么帮助,我们将全力以赴。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阿尔巴尼亚是出了大力的。
总之,在中阿两国之间分歧不断加深和扩大的情况下,双方都还愿意保持友好关系,所以,政治关系方面基本上保持正常,但是,中阿高层来往减少,热情也呈下降趋势。虽说中阿之间的政治温度呈下降趋势,中国仍继续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经济援助。1970年8月,阿派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凯莱奇率领阿尔巴尼亚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商谈阿尔巴尼亚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年)中国向阿提供经济援助问题,其提出的经济要求共计为32亿人民币。中国根据阿实际需要和中国的可能,决定提供长期无息19.5亿人民币。同时中阿还签订了为期五年的长期贸易协定。阿方要求中国更多地接受阿尔巴尼亚的香烟、烟叶、成衣等,中方也同意了。阿方对此次谈判结果十分满意。谢胡11月3日写信给周总理说:“我们再次热烈地感谢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慷慨援助和对阿尔巴尼亚一贯所持的国际主义和兄弟般的态度。”
1974年10月,谢胡写信给周总理,提出了阿尔巴尼亚第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期间对中国的经援要求。阿要求中国提供新贷款,在贷款项目下提供成套设备20个项目,一般物资98项,另外要求提供现汇贷款5000万美元。以上三项共约值50亿人民币。1975年6月阿尔巴尼亚派部长会议副主席查尔查尼为首的政府经济代表团来华商谈。中国认为过去对阿援助已经不少,这次阿方要求援助的数量过大,不仅中国力不从心,很难满足要求,也不利于阿尔巴尼亚自力更生地发展国民经济;另外认为阿方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自力更生能力,所以决定少给一些援助。在周总理会见代表团的谈话时强调中阿双方应实事求是。李先念、李强、方毅等与代表团进行多次会谈。
中方向阿提供的援助与阿方的要求之间差距较大。阿尔巴尼亚代表团派人回国请示,后查尔查尼以阿党中央名义宣称:对中国突然地严重减少对阿援助“很不理解”、“很不满意”、“严重不安”,坚持要求增加贷款,还提出延期偿还需1976―1980年应偿还的贷款。李先念对中方这次提供的援助作了解释,除同意延期偿还贷款外,在其他方面没作出大的让步。阿要求提供石油专项贷款和派人勘探石油,中方没同意。在7月30日双方签订的中国向阿提供的贷款协定中,中方提出的数额为10亿元人民币。在这次谈判中两国还签订了1976―1980年长期贸易协定。五年贸易额规定为10亿元人民币,进出口各5亿元人民币。阿方还一再要求中方提供粮、油,中方坚持未供;而中方需要的原油、沥青,阿方也未给。
对这次谈判的结果,阿方很不满意,代表团团长表示“无法理解”,说在美帝苏修对阿尔巴尼亚封锁和侵略、国内阶级敌人颠覆破坏的时刻,中国减少援助,使阿处于极为严重局面,表示“遗憾”。阿代表团回国后未像过去那样宣传。过去每谈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援助后,代表团回到国内同中国使馆人员见面时都要宣传中国给阿的巨大援助,中国使馆外交官到机场迎接代表团时,首先是大谈在北京谈判的成果,会向中国表示兄弟般的谢意,会感谢中国给了阿尔巴尼亚巨大的国际主义援助等。此次代表团回到地拉那机场时,见到中国外交官迎接,根本不提在北京谈判的事情,更没有感谢一类的话。代表团回国后不久,在阿尔巴尼亚的半山坡上刷出了红色大标语,内容是:阿尔巴尼亚人民绝不会在外来经济压力下低头,阿尔巴尼亚绝不会在外来经济压力下放下自己的旗帜。这很清楚指的就是中国,因在那个时期,不可能也不会指美国和苏联,因为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经济方面的关系。从此以后,中阿之间在各方面降了温,阿当年就降低了出席中国国庆及八一建军节招待会的规格。
中国未能满足阿尔巴尼亚对外经援、军援的庞大要求,成为后来中阿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百废待兴,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要求无法全部满足,也无法及时满足,阿不但不体谅中国的困难,反而把不能满足对它的援助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霍查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国。
到1978年,阿尔巴尼亚的态度越来越恶劣,强加于人,拒绝协商解决问题,两国关系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此时正值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邓小平复出后,在外交领域,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果断地摆脱中阿关系的畸形状态。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在中国人眼里,上世纪6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国家”。在阿呆了22年的新华社记者王洪起,是中国常驻该国时间最长的新闻记者,经历了霍查、阿利雅和剧变后至今的各个阶段。在即将付梓的《“山鹰之国”亲历》一书中,他揭示了中阿两国之间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阿尔巴尼亚曾是“社会主义在欧洲的一盏明灯”。因而是中国重点军援的国家之一。其中仅火炮一项装备中国就无偿援助了阿1万余门。小小的阿尔巴尼亚竟有一万余门火炮,当时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军队现役炮兵装备也没有这个数(分别属于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盟国装备不能算在内)。装备万余门火炮是一支庞大的炮兵部队。阿尔巴尼亚(领土面积为2.87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为丘陵山地)处处可见中国造火炮。
已解密的中共党史资料证明了中国援助这批火炮的情况,“1961年至1978年”期间,这期间阿尔巴尼亚没有战争行动,因而不存在战争损耗。看过有关资料才明白,原来阿尔巴尼亚除了满足部队平常需要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火炮作为战争储备。这部分火炮自然是藏进了地下军火库了。
从1961年至1978年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武器(不称“军援”,因为武器装备援助只是军援中一项内容)援助有:各种枪75.2万支(挺),各种枪弹15.64亿发,坦克装甲车890辆,火炮1.1万余门,炮弹822万发,飞机180架,舰船46艘,地空导弹系统两套,导弹224枚,鱼雷196条,汽车4230辆(还有其它形式的军援如造飞机场等),中国还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使用受援武器。 中国对阿总援助金额按照现时的汇率来计算,19年间对阿国援助总额达到9000亿元之巨,按照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们国家是举国之力、倾国之力去援助阿尔巴尼亚。
20世纪七十年代中苏交恶,霍查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反对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强烈反对中国同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进一步密切关系,双方出现意识形态分歧,以至1973年阿尔巴尼亚派出代表团来中国专程商讨援助问题,其提出的漫无边际的援助项目和要价被中国大部分拒绝。那么,中国对阿尔巴尼亚仅武器援助一项将远远超出上面的数字。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逞全方位跃进态势,阿尔巴尼亚攻击中国全面复辟资本主义,比苏联修正主义更加可怕可恨,使两国关系全面恶化。邓小平彻底停止了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否则援助阿尔巴尼亚的武器装备数量也会远远超过上面的数字。邓小平主政时期,在中国重点援助的国家名单上只增无减,增加的援助国家主要是3个非洲友好国家。
有人又会骂当时的中国领导为什么养了阿尔巴尼亚这只白眼狼?其实,中国进入联合国,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当时派了他们最强的外交使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竭尽全力做与阿友好国家的工作,让他们投中国的票,给中国帮了忙。 回报阿国是应当的,只是回报的代价实在巨大,甚至在后期变成阿尔巴尼亚对中国赤裸裸地索取及勒索,这是中国对外军援中的最不幸。
1978年中国基本上停止了对阿军援(阿尔巴尼亚需要的武器零配件中国仍以各种方式给以满足)后,阿尔巴尼亚利用储备军援,部队训练等没有受到影响。直到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后,阿尔巴尼亚军队装备还是全部中式装备。1992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已改名为社会党)在大选中被民主党击败,结束了长达48年的一党领导,阿尔巴尼亚军队使用的还是中国装备。阿尔巴尼亚民主党想进口西欧国家的武器,穷得拿不出更新武器的钱,只好凑合着用中国六十、七十年代援助的武器。
阿尔巴尼亚2009年4月1日加入北约。在这之前的7、8年时间里,特别是科索沃战争的爆发,美国和北约国家开始重新装备阿尔巴尼亚,逐渐并全部淘汰了中国武器。
中国共产党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贺电(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亲爱的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我们祝贺你们的代表大会圆满成功!
以恩维尔•霍查同志为首的光荣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坚定地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红旗。
英雄的人民的阿尔巴尼亚,成为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明灯。
苏联修正主义领导集团,南斯拉夫铁托集团,一切形形色色的叛徒和工贼集团,比起你们来,他们都不过是一抔黄土,而你们是耸入云霄的高山。他们是跪倒在帝国主义面前的奴仆和爪牙,你们是敢于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战斗、敢于同世界上一切暴敌战斗的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苏联,在南斯拉夫,在那些现代修正主义集团当权的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改变颜色,实行资本主义复辟,从无产阶级专政变成资产阶级专政。英雄的社会主义的阿尔巴尼亚,顶住了这股反革命修正主义的逆流。你们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路线,采取了一系列革命化的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你们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独立自主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你们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是你们真正的朋友和同志。你们也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和同志。我们和你们都不是那种口蜜腹剑的假朋友,不是那种两面派。我们之间的革命的战斗的友谊,经历过急风暴雨的考验。
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在我们一边。国际无产阶级在我们一边。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在我们一边。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众在我们一边。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我们不怕孤立,也绝不会孤立。我们是不可战胜的。一小撮反华、反阿尔巴尼亚的可怜虫,是注定要失败的。
我们现在正处于世界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风暴,定将给整个的旧世界以决定性的摧毁性的打击。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处在新的觉醒之中。美帝国主义和其他一切害人虫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掘墓人,他们被埋葬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当然,我们前进的道路绝不会是笔直的、平坦的。请同志们相信,不管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两党、两国人民,一定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
中阿两党、两国人民团结起来,全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团结起来,全世界革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现代修正主义,打倒各国反动派。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一定要建立起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