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老张离我们而去,悲痛难言。
去年十月,收到他的微信说:下周二做第九次,然后全部治疗就结束了…… 之后将全力复健。我今年中秋节,我们还通过微信互祝节日快乐,事情发生的竟会如此突然。
我是在老张担任版主期间来到风坦,结识他的。他的热情、博学、诚恳和宽厚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老张和其他版主的包容与厚爱让我喜欢上了《世界风情》这个文学城里与众不同的论坛。
在文学城里看他发的帖,我发现我们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的爱好,比如旅行和摄影。那时候,每次我在摄影沙龙发帖,都会得到他的留言和鼓励。通过阅读他的博客,我了解了更多老张过去的经历,这更增加了我对他的敬重。接替老张的风坦版主,更让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和老张从未见过面,原计划过几年退休后,安排一次横穿美国的旅行,从而有机会拜访一下这位我敬重的老学长。遗憾的是,他的离去让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人与人之间有的擦肩而过,有的会有短暂的交集,也有的相互携持走完一生。虽然人生的聚合离散变幻莫测,似乎全靠缘分,但人生的终点都是同一个,天国。
在一个人离世后,亲人和朋友会感到悲伤,感到爱与被爱进入了不同的空间。直到现在,中国很多边远地区,村里有人去世了,会请人来吹吹打打,驱除内心的悲伤。但生活在都市的人,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多是静下来逐渐化解内心的悲伤。
年轻的时候我读过几本心理学的书籍。很多东西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对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和“生本能”的印象却很深。生本能表现为使自己不受伤害和繁衍。比如有亲人或挚友去世了,心理上一下子会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现否认现实的遐想。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让心理承受有一个缓冲的过程,起到疗伤的作用。
寄托对逝者的哀思,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方式。每当身边亲人或朋友去世,我会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离开这个世界后去了哪里?经过长时间思考后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简单的答案;当人的躯体消亡后,人的灵魂一定是去了一个比这个世界更好的地方,否则为什么无论男女老少,从来没看到过有人重返这个世界?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说,不应当是一件悲伤的事。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 。这里他告诉我们,接受一种面对死亡的态度,即在不为来生做出承诺的前提下,如何面对肉体消亡这一生死双方都无法抗拒的现实。
人类是一个多族裔多文化的集合体,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方式寄托哀思。在印度旅行,我看到与华人相信今生今世不同,印度人更关心的是来世。站在恒河岸边,身临其境,我体会到他们对生与死有着不同的解读。在他们内心深处,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更重要。
清人钱泳曾在《履园丛话》中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来阐述知识和社会实践两者兼顾的重要性。老张他读万卷书才华横溢,老张他行万里路人生精彩完美!当我们认同生命的长短与意义与价值不具比例时,缅怀亲人曾致力于为我们活着的人创造美好记忆所做出的努力的同时,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是对天国亲人最好的告慰。
谨向庆文家人致以最深切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