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尖锐批评, 转帖

在信息化社会畅通的今天,给讲真话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个人资料
正文

[转帖]南都:“朱令案”:北京警方不可继续沉默

(2013-05-06 16:44:33) 下一个

[短评]“朱令案”:北京警方不可继续沉默

     稿源:[南方都市报]  

    几度沉浮的清华“朱令案”,在前不久复旦发生学生投毒事件之后,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因为“4·20芦山地震”的爆发,此事的热度曾经遭遇短暂的冷却,但随着地震报道的淡去,朱令案继续成为舆论热议的中心。

    舆 论的发酵以及对朱令一边倒的支持,使得事件的外延正不断被扩展。起先,无论朱令的支持者们如何描绘事件的重要性,都未能超出一件涉嫌投毒的司法案件本身这 一范畴,但随着朱令案件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不断传播,它点燃了很多人愤怒的因子,案件本身也因为传播带来的影响,呈现出“世纪之案”的特征。

    案 件影响范畴的变化主要来自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大量网民的介入导致了支持朱令舆论场的出现,尽管这一舆论场的出现实际上并不能对获取案件的真相带来任何帮 助,但被同情和愤怒裹挟进来的陌生人,却在用“人肉搜索”的方式来表达对朱令的支持和对嫌疑人孙维的质疑。其次,包括人民日报、央视网在内的多家中央媒体 都对本案表达了关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援引@清华大学清新时报的微博,以表达对真相的追问。再者,抗议行为开始超越地域限制,呈现出“跨国抗议”的景观。这一景观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事件的层级,使得受关注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一国。

    “朱 令案”通过互联网而催生的事件升级现象,基本符合事件网络化之后的特征,即事情在普遍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事件逻辑的简单化。客观地说,原本我们只可以确定 朱令是受害者,其悲惨程度当然令人扼腕,但现在,在司法进程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确定本案的嫌疑人孙维同样成了毋庸置疑的“受害者”。而从现代司 法精神的角度切入,在正式作出判决之前,我们可以给予朱令无限之同情,但我们也必须保护嫌疑人之基本权利。

    所以,一个颇为悲观的局面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当我们还不知道朱令究竟是如何被投毒时,我们却已经确认了嫌疑人的权利是如何被侵犯的。对于崇尚法律并期待通过司法途径还朱令及其家人一个公道的人来说,这样的局面是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的。

    不 过,需要指出的是,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固然可以指责逾越法律边界的激愤网民,但却更无法原谅长时段沉默不语的北京警方。很显然,沉默并不是金,尤其是在 司法方面。沉默的司法,带来的是朱令蒙受不白之冤的事实,制造的是孙维不断被侵扰的现状。而事到如今,“朱令案”已经不再是过去遗忘在某个抽屉的简单投毒 案,而成为一起全民追问、跨国抗议的世纪大案,它所制造的影响力,已经足以吞噬嫌疑人有序的日常生活,也可以重创伤痕累累的中国司法形象。更重要的是,不 论舆论层面的事件如何升级,司法若不介入,那么案件就无法回归本原,真相和公义就无法被锻造。

    所以,面对业已升级的“朱令案”,北京警方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继续沉默。尽管究竟是否能重启案件审查,还要依赖是否有新证据的出现,但只要勇敢地打破这种沉默,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将拯救的不只是受害的朱令,也包括嫌疑人孙维以及警方自身的公信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