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教理念探讨

(2025-08-27 21:19:31) 下一个

我经常有个疑惑,佛教到底信的是什么?它不像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信一个惟一的造物主,全能的神。这个神能使我们解脱。佛教中是有许多佛,但没有一位是造物主。佛陀本身也是人,他的言行是教人开悟,因而得以成佛。换个角度说,佛教没有提出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它说人本身有能力通过修行得以解脱。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许多人相信这个说法呢?没有超能力的介入却会产生超自然的结果?这个说法在逻辑上难以自洽。再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都有潜力通过修行得以解脱?这中间一定有个普遍的,可令人信服的东西作用其中。

这个东西就是因果律。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阿含经》等中反复教导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缘起法的经典表达。佛陀是在说:一切现象都有其因和缘(条件),有因有缘才有果报。因果律是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随便说一句,这个说法与西方哲学中的拉普拉斯妖简直如出一辙。

换句话说,佛教信的是因果律。它认为你只要承认因果,那佛教就成立。

因果律是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是吗?我们在西方哲学中,尤其是休谟和康德那里得知这并非事实。当然在佛教中并没有像西方哲学中分的那样详细明确,如主观客观,先验后验。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中间都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在正式探讨之前,有一个佛教概念必须澄清,那就是无常。从字面意义无常像是因果的反面。承认无常的存在会瓦解因果关系。

《杂阿含经》中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无常是说: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变化不居的,没有恒常不变的本体。正因为万法无常,所以因果才成立。

无常是指变化,因果是变化的规律。随便说一句,佛教用无常引出空的概念。认识到一切无常,四大皆空,从而不执著于当下的一切苦乐,放下贪嗔痴,解脱生死轮回。

回到那个基本问题,因果是客观的吗?

佛陀在《中阿含经》等经典中反复强调:“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佛教认为因果律(因缘果报)不是人定的规则,而是如同重力一样的宇宙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果不是信就有、不信就无;它是一切事物运作的真实规律,即所谓“法尔如是”。

但是,佛教又说这个客观并非科学意义上的“客观”,它只能通过观察内在与外在现象的因果关联使修行者得以“亲证”。例如:内心的贪嗔痴,长期会带来痛苦的状态;善行(如慈悲、布施)带来内心平和与他人善意的回报。

不得不说这种说法很难服人,说是客观但只能通过主观来检验。佛教对此的解释是这种“客观”更接近于:现象性真理(世俗谛)→ 可观察到的果随因生; 深层心理/业力机制 因为“心”也有其运行规律(瑜伽行派)。

这种客观不能用逻辑或科学实验来证明,我们是通过体验它、观察它,然后在修行中印证它。所以,佛教宣称因果律并不是无法验证,而是由于认知框架不同,不能被“科学方法”所验证。佛教认为:我们所处的“世间”就像梦一样是“缘起的显现”,但其中的因果仍然有它的内在一致性和“可经验性”,这就是它所谓的“客观”。

佛陀在经典中反复强调:“莫因我说此语,便即信受;当如炼金,烧煮切磨,乃能受用。”是要你自己观察体验,然后你觉察到其中的真实,然后你确认它,因而你依法修行。

不能看出,这里的关键是“观察体验”。所以矛盾依然成立:客观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但观察体验摆脱不了人的主观行为。对此佛教的辩解是,佛教语境中的“客观”(更贴近“如实”或“法性”)是指一种不以我执、妄念、偏见扭曲的真实状态。是如实而不颠倒的因缘运作法则,可被“无妄心”观察到。

它不依你个人的欲望但确实需要你去观察才能印证--- 它(因果)客观存在,但必须通过‘无妄’的观察体验才能印证,别无他法。说实话,这种只有通过主观才能证明的客观很难让人理解。

大约是为了打破这个难题,佛教提出了“无我”的概念。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佛教说“我”(我执)指的是一种错误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独立自主、掌控一切的“我” 取而代之,佛教提出了五蕴((色受想行识)之说: “无我”即五蕴无我。正如佛陀所说:“五蕴非我”。

没有一个观察的主体,而是“观察这个过程”正在发生。它是缘起法之一,没有主宰,但有显现。这种没有观察者的观察实在令人费解。“五蕴”这种否定人但却承认人的各项功能的概念同样令人难以接受。

不管怎样,在这里佛教利用我并非固定不变的性质直接否定了我的存在,而以无我(五蕴)取而代之。无我是由五蕴暂时组合而成的、因缘和合的现象过程。因为我不再是我,所以具有客观性,所以无我的观察就是客观的。自洽成立!

这是否有强词夺理之嫌?没有人说我就是固定不变的我。这里的我是指区别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而五蕴的说法更像是文字游戏。

还有更过分的:既然连自我都否定了,那么是谁在修行呢?佛教的回答是:修行是五蕴组合的某种功能运作,的清净化过程,非我所为。不是“我”在修行,而是“妄执消散,真如显现”。(注:这里的‘识’又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很难理解的佛教术语。大致相当于认知或意识活动本身,但又否定了我这个主体。是一种“客观的认知”)

提个问题,禅宗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既然空的如此彻底,连自我都否定了,哪来的烦恼(贪、嗔、痴等)呢?进而业力如何产生?又何必修行呢?

总之,这个讨论给我的感觉是佛教确实对问题有相当深入的思考,也试图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关键的推理并不令人信服,引入的那些奇怪的概念也于事无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