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极限

A joy man and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Working in the field to serve people.Enjoying my life and seeking the inn
正文

“有毒”的父母(十一)——写在“国际不打小孩日”

(2013-05-02 04:31:38) 下一个

 

430日是“SpankOut Day”,中文翻译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但从网上的信息中不少家长并不认同。(《家长反对国际不打小孩日:一天不打上房揭瓦》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4/30/2366709.html

 

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被很多人接受。

 

先看一个案例:凯丽是一个大公司的经理,因有难以控制的惊恐发作求助于心理治疗。初次现身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表情很苦的脸,不放松也几乎见不到笑容。从她的面部表情开始谈起,很快就发现背后的原因。

凯丽家境很好,父亲是银行高层,物质生活丰富,在外人看来这个家太完美了。可是她父亲脾气很暴燥,和母亲打架时,也常常捎上打孩子。并且打的很重。她现在忧郁和恐惧就是被暴打的产物。

 

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打孩子是家长的权利和教养责任。不仅华人的文化,其它文化也有类似的看法,已经超出了国家,文化的范畴,比如英文谚言中就有闲了棒子,惯坏了孩子。可以说西方国家也有打孩子的传统,即便几十年前,西方国家打孩子的现象也比较多,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全世界范围发生着变化,美国国会是1974年立法禁止体罚孩子的。所以说打孩子因文化差异的区别并不明显,而因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不同而差异明显,即社会文明进步程度高的,对罚孩子的反思就多,反对体罚的声音就高。所以以文化传统为由继续体罚孩子并不能站得住脚。

 

为什么要打孩子?一是要使管教孩子立即生效,还有一方面是父母本身情绪差,压力大,疲劳等。这种父母本身缺乏对自身冲动的控制,打孩子似乎成了他们情绪不好的自动反应。
还有习惯打人者往往来自于认为打人是正常的家庭或环境。比如辅导过的一个孩子妈妈因打孩子而被儿童保护协会把孩子带走,并要求她接受心理辅导。她对儿童保护协会的做法和要求很不满,说在她的来地方,一家里男人打女人,大人打孩子都是很正常的,这种景象在公共场合下很常见。所以她因孩子不听话,自然在公共场合下打了哭闹的孩子。后来深入了解下去,她自身也有很多情绪上的问题和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她的情绪还处于孩童时代,她需要孩子回头照顾她的情感需要,而这些需要本是他父母应该来满足的。其中有些人以酗酒等成瘾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但事实上却使情绪更容易失控。

 

在各有种体罚中,最黑暗的做法是把摧残孩子当成有孩子的唯一目的。这种人平时待人接物都表现与常人无异,但是对孩子就象怪物。有一个有重度抑郁并多次自杀行动的30多岁的小伙子在讲述病史时,那个高知家庭出身的爸爸就是这样,他发怒时象要把我掑成碎片,我真害怕,我一见到他就发抖,到现在也是。就象坐在火山口,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暴发。我尽量躲着他,但长大之前我无处可躲,那时候真感到很绝望。虽然他有过几次请我理解和原谅他,但被暴打还是继续重复,那些道歉又有什么用。我们不能说孩子得病是这爸爸一手造成的,但这个爸爸对孩子的情绪问题绝对起着推波助澜作用。这种被伤害的经验演生出强大而持久的恐惧,他从不敢信任他人,虽然想过男女之情但从没有过任何亲密关系,他受伤太深,不得不切断情感投入,包裹自己不与外界有情感接触,这就是他与人交往障碍的机制。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朋友说他儿子时,小孩子得怕个人,要不管不了他。随之向老婆怀中的两岁的孩子一瞪眼,孩子立马神色紧张,眼睛转到一边去了。他自己还接着说:上个月打过一回屁股,他见我就老老实实了。我于心不忍,但不能去教训他,只能打圆场说不能对孩子那么凶。但这种说法还挺有市场,认为这样长大的孩子可以坚强,勇敢和强健并听话。岂不知就算有坚强的表现也只是表面现象,内心还是虚弱的,即外强中干。

 

当打孩子这种情况发生时,作为父母的另一个人往往是沉默的,实则这也一种被动的合作,凯丽和其它案例的家庭都有类似情况的。因为我接触过多次,传统上认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站在同一战线上,经常这么说:我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它人不要插手,否则孩子就教不好了。这在家庭治疗中的确是个问题,因为家庭多人有得益冲突时就可能形成各种联盟,这是需要解决的,但不是这么简单地就能解决的。需要有视角是从孩子的角度看,特别是孩子被暴打时,没有人来帮助他,会有一种极强的无助感,这种感觉也要影响到孩子对未来生活的态度。但成人往往对此是无视这一点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孩子是很弱势的,被逼到死角了,那么只屈服了,只能把所有的过错揽在自身上,久而久之的自责也是自我毁灭(自杀)的心理基础,正象上面那个小伙子一样。

 

打是亲,骂是爱,这种话也流传很广。所以这种惩罚与亲密关爱结合到一起了。这咱父母也有表现出温情脉脉的时候,也为孩子做了很多事,他们会拿这样的事来证明他们是多么爱孩子,多么为孩子而牺牲,他们所做的一切全是为孩子好。多么熟悉的说法!这本身让孩子很困惑而又被动接受,再以这样的方式去接受生活和对待生活。日后难免不继续陷于那种虐待或被虐关系之中,因为虐待伴随着爱,以为找到了虐待就找到了爱,以虐待来证明爱的存在。

 

写这个过程也是我自我反思的过程,我曾经怎么打过孩子?与那种怪物的父母有什么异同点?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我觉得这也是做父母应该去经常想想的。我们一是要反思教养方式,二是要反思我们自身情感的不足,什么才是真正有利孩子的未来,使其未来的得益最大化。我认为从这个出发点可以与很多做父母的取得一致看法,这个明确了,怎么做的更好是有解决方案的,但要有准备放弃一些多年形成的东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