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讨论一点点用什么方法能重掌自己的权利。
声明立场
这是又一个行动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情绪反应和被推向自毁的道路可能。
声明立场就是明确我们的想法和信念。立场的说法我是从歌唱雷锋听来的,他是“立场坚定”。在心理健康层面上立场对我们很重要,我们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是可以商量的,什么是不可以商量的。这个范围可以从对一个电影的看法到对自己的基本生活态度。当然在声明立场前,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立场是什么。
在临床中,有不少人不知道自己的立场是什么,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被压抑着,他们害怕,以致于没有机会去想自己的想要什么。
还是上篇那个女人的案例,我们可以称她小莎,她大部分生活中的感觉都是过度关注着父母。以前如果没什么机会来做自己的功课时,到眼前就很难来界定自己是谁。比如她父母因为自家装地毯要求到她家住,同时她丈夫有个大项目要完成,不方便家里来人,因此造成矛盾。可以提出三个可能的基本立场来考虑:
1,我不愿意他们来我家住
2,我愿意他们来我家仅仅住几天
3,我愿意他们来我家住并想住多久就多久
她其实是根本不想让父母来的,但那样对父母太突然了,所以,她选了一个拆中的办法,就告诉父母来住一周,这样既能维护自己的需要,声明自己的立场,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安抚父母的情绪。当她选择这个立场时,她起码是有选择的,这也为以后的进一步改变创造了条件。
重新规划“我不能”
小莎还不完全满意她自己的解决方案。毕竟在与父母关系和丈夫关系上都有不满意的,她还认为这是她软弱的原因。这时她叹了一口气:“我猜我不能与父母有冲突”。我请她换一种说法再说一遍,把“我不能”换成“我还没有与父母冲突过”。
“我还没有…”意味着以后还有选择,但“不”和“不能”就意味着完全地终极地否定。没有选择就直接导致只能走上纠缠之路了。没有选择就象锁一样把孩子紧紧锁住,孩子只能听从成人的命令。但如果说“我还没有”,就为未来打开一扇门,就拥有了希望。
选择对自我界定很重要。任何基于选择的决定都让我们离简单的反应更远一点。比如:一种是我们要变通,因不想与父母吵架,而选择有条件的让步;一种是我们感到无助而自动投降;这两种情况是很大不同的。选择意味着向自我控制的方向迈进;膝跳反射式的反应意味着退化到被控制的地位。既使有人没有感到太大的进步,但我们的经验还是很肯定这种进步的。
试着以这些方式与父母交往
有些人学到这些新方法很兴奋,等不及要去实践;有些人还是担心使用非防御策略或声明立场时,会引起父母的生气,甚至暴怒。“有毒”的父母习惯于按孩子的按钮。当他们按下按钮没有看到如期所见的反应时,当然是很吃惊的。也就是说这种反应是极有可能的。
我们有建议,但由你决定:去做,这事早晚都得做,越早越好。实践证明花太长时间去考虑,只有增加过程的焦虑。
我们是成年人,我们要能承担为达到自己目标而产生的不适。
实际做起来没有象想象那么糟糕。我们不需要一下子去处理与父母很重大的情感冲突。我们可以试着用非防御策略去响应父母在生活中小事不一致,比如衣服样式,吃饭多少等。
我们建议小莎在小事上反复练习非防御策略和声明立场技巧,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说话以表达观点的方式进行,比如“我想”“我认为”,这样慢慢建立自己的基础,而不是去挑战。减少刺激情绪反应的机会。
当然小莎还是有很多顾虑,虽然她知道那些新的行为不去做她还在走老路。但她对父母有能力改变的可能性很悲观。她反复问如果不奏效该怎么办?我们提醒她,父母不必改变。如果她按自己的方式去响应(不是反应),她已经在单方向改变了与父母的关系,这能导致父母的改变。如果他们没有改变,她也亲手打破旧的权力平衡,局面与以前也大不一样了。
当我们能变得能自我界定,当我们变得能响应而不是反应,当我们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当我们能设置界限什么是愿意做的和什么是不愿意做的,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一定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