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教授不為人知的兩件事
(2005-08-10 16:43:38)
下一个
今年三月七日是竺可楨老師一百一十歲生辰,這位好學不倦又誨人不倦的科學家,教育家的生平己有很多專書記述,這裡想寫一點瑣事以紀念竺教授的生辰。
竺教授字藕舫,浙江紹興人,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三月七日,民國六十三年(1974)二月七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四歲。
先生早歲就讀於上海澄衷學堂,復旦公學,及在唐山路礦學堂習土木工程,成績均名列榜首。1910年參加第二屆庚款留美生考試獲第二十八名(共錄取七十名,胡適之先生第五十五名,趙元任先生第二名)時年二十歲,出發時剪了辮子,才准上船,到了美國連英語也聽不明白,更談不到選課了,學校當局問他想學什麼,他竟不知怎樣回答才好,沉思了一會說;「中國以農立國,我要學農。」一年以後,有人告訴他學理科比較有實際學識。於是他請求轉系,註冊處問他改學什麼。他又答不上來,愣了許久說:「中國以農立國,我學與農有關的理科。」註冊處翻閱了學校概況說:「讀氣象怎樣。又是理科,又與農業有密切關係,」竺先生就是這末偶然的成了氣象學家。
1913年竺先生獲學士學位。再入哈佛大學深造。從華特教授治氣象學。於191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返國任教於武漢大學前身之武昌高等師範。講授地理學和氣象學。1920年轉中央大學前身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執教。任地理。氣象教授。設地學系下分地理。氣象,地質與礦物四組。竺先生任系主任。1925年,竺先生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一年,繼在南開大學任教,1927年再受聘重返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地學系主任。
1928年.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請竺先生籌建氣象研究所。明年竺氏專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並不時到中央大學指導和作學術演講。並在中大出版的《地理雜誌》上發表論文。
竺先生擔任了十年氣象研究所長。首在南京北極閣的山頂上設立氣象台,繼在西藏垃隡設立氣象台,對全國天氣預報和季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價值,同時培養了大批氣象專業人才。出版了大量有關中國氣候方面的專論和叢刊,1932年二月。竺先生任天文名詞編譯委員會委員。1929年 5月與1933年4月。又兩次代表國家出席第四屆和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
1936年四月出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五月九日。他在校務會議上宣佈他的辦學方針如下:甲。各方平均發展。使學生既得基本訓練。又能各俱專才,俾成全才。乙,聯絡省政府建教各廳及中央機關。參照社會之需求。造就致用之人才,丙。節省行政費,擴充儀器設備。以有限之經費,作最經濟之支配,俾臻完善。丁。實行經濟公開。藉收集思廣益之效。
竺先生到浙大的次年,抗戰開始。浙大內遷,八年中可謂無日不在困苦中,真如張其昀教授回憶這段經過時所說「浙大輾轉搬遷,這是一首史詩」,這裡想記述在這期間竺先生不受人注意的兩件事。
竺先生認為教授是大學的靈魂,對教授的確做到禮賢下士,抗戰開始。學校西遷,蘇步青教授因孩子太多,把家眷安置在平陽家鄉,只身赴校,民國廿九年學校到達遵義,竺校長要蘇步青去浙江接家眷,蘇步青面有難色,竺先生知道他阮囊羞澀,立刻批給他大洋九百元作路費。蘇教授終于把家眷接到了貴州。民國三十一年,竺先生去湄潭分部看望蘇教授,見蘇正在翻曬快要霉爛的紅薯,問他何用,不料蘇教授說「這是我賴以維生的糧食啊」!竺先生知他八口之家,三百五十元一月之薪金確難維持,立刻先把蘇的兩個兒子轉到附中住讀,吃公費伙食,又提蘇為「部聘教授」,月薪提到七百元,使蘇教後顧無憂,可以安心敉學,這也同時可見當時教授的清苦生活和高尚品格。
另一件是他在勝利後,學校復員返杭前的一篇演說。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十曰,在一次學術演講會後報告遷校准備情況時,談到他對國事和民主的看法,他說「權利與義務當分別清楚,你們在大學裡享受公費是權利,進入社會應當盡義務,希望大家進入社會後,做大官發大財,因為中國須要你們去做大官發大財,但要注意。不要又做大官,又發大財,因為做官的人發財,除貪污無別途,你們要做官就要做清官,要發財則應從生產入手」。
他又說「目前國內叫民主,喊自由(當時正是中共高唱要民主自由時期),實質上自由與統制〔大概是指專制〕各有其好處,自由固然需要,統制也有其好處,當然統制不一定是政府統制,輿論統制是最好不過的,」下面他話峰一轉,笑著說,「中國許多地方實在太自由了,衣食住行在外國均沒有那麼自由,你們看,你們穿的衣服素來就欠整齊,床褥也是如此。隨處吐痰放屁,無人笑話干涉。在歐美各國則不然,衣服必整齊,鈕扣不扣是很不禮貌的,與女士同行步伐要齊一,我國人常說忍氣吞聲,但到外國則要忍屁吞痰,」引徥得日夜想東歸的同學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