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

若水上仁堪养性 敏思椽笔自陶情
个人资料
若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追北极熊之旅2:温尼伯的晨光漫笔

(2025-09-27 06:32:00) 下一个

《追北极熊之旅 2:温尼伯的晨光漫笔》

若敏

晨光初启,微曦自天际洒落。Fairmont Winnipeg 酒店二十一层的落地窗外,温尼伯依旧沉睡在薄雾之中。

远方的红河若隐若现,仿佛一缕缎带,闪烁着银色的光泽。我伫立于健身房的窗前,凝望晨曦将人权博物馆的玻璃幕墙镀上金色的边,CBD 的天际线在朦胧中若即若离。

Exchange District 的法式建筑正从梦境里醒来。

九点整,我们循着咖啡的香气步入 OEB Breakfast Co.。

透过大面落地窗,阳光倾泻而下,洒在温润的木质餐桌上:

• 我和小洁点的 Class 早餐,溏心蛋的金黄缓缓流淌,与香脆的培根交织成一曲味觉的交响。

• 小敏的 龙虾卷 上,粉白的龙虾肉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黑色的鱼子酱彰显着奢华,价格不菲。

• 小宁的 韩式烤牛肉 散发着甜美的焦糖香气。

一杯杯芒果与草莓沙冰在水珠的映衬下晶莹欲滴,小洁忍不住又追加了一份。甜蜜的考验,很不容易对付。

在 OEB,早餐已不再只是填饱肚腹,而是一场惊喜的仪式。传统与创意在此交织,让清晨变得从容而欢愉。

因脚伤未愈,小敏选择回酒店休息。小洁、小宁与我,则继续在温尼伯的街巷间探寻。

【红河之畔】

我们信步来到 Esplanade Riel 人行桥。钢索在风中低吟,桥塔高耸,形似扬帆的船只。

走在桥上,木板传来轻微的弹性,如同与河流一同呼吸。这座 2003 年建成的桥,以曼尼托巴的奠基者、梅蒂斯人领袖 路易·里尔 的名字命名,是温尼伯最具象征性的地标之一。

跨过红河,对岸便是 圣博尼法斯大教堂St. Boniface Cathedral,始建于 1818 年,由法国传教士奠基,是西加拿大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之一。如今仅存的石墙与拱门,见证了 1968 年那场大火后的余烬与重生。

圣博尼法斯大教堂(St. Boniface Cathedral) 在 1968 年 7 月 22 日 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大火。

那场火灾几乎彻底摧毁了当时的教堂建筑,只留下正立面的巨大石拱门、部分墙体和一些外立面的砂岩结构。

• 被烧毁的是 1908 年落成的第五座教堂,由建筑师 Jean-Omer Marchand 设计,融合了法国罗马式与文艺复兴风格。

• 火灾后,原本宏伟的内部空间几乎全毁,如今人们看到的拱门遗迹,就是那场火灾后遗留下来的“露天教堂”部分。

• 1972 年,在遗迹的背后新建了现代风格的教堂,至今仍承担宗教与社区功能。

今天参观时,看到的就是:前方是火灾幸存下来的历史遗迹(石墙与拱门),背后是重建的新教堂。

拱门如同一扇“历史之门”,守望着在其后方新建的现代教堂。两者并肩而立,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彼此对话。

当我的指尖轻触砂岩残壁,仿佛回溯至两个世纪前。门框的焦痕尚在,而彩绘玻璃已将晨光谱成新的赞美诗。教堂旁的墓园中,英雄路易·里尔长眠于草地之下,花朵在微风中摇曳,低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坚韧与信仰。

离开时,钟声缓缓回荡。温尼伯的美,不在浮华,而在古老石墙与现代玻璃的交错辉映间,在那些与历史温柔相拥的瞬间。

【大陆之心】

远离东西两岸的喧嚣,温尼伯静立于加拿大草原的中央,被称作“大陆之心”。它没有辽阔海岸的蔚蓝,却有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摩天大楼的林立,却因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被誉为“加拿大的文化摇篮”。

这座城市的名字源自克里语,意为“浑水”,正因其地处红河与阿西尼博因河的交汇处,地形如一把天然的“叉子”,因此又得名“叉子城”。小宁打趣称Manitoba为“卖你拖把”,一路引来我们的笑声。

沿着红河,我们走到温尼伯最著名的公共空间 The Forks。这里既是河流交汇之地,也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舞台。河的对面,就是大教堂。

耳畔似乎响起熟悉的旋律——《红河谷》。这首歌诞生于红河流域,伴随 1869–1870 年的“红河叛乱”,满载离愁与坚守,后来随拓荒者传遍北美草原。此刻,站在河畔轻声哼唱,仿佛与百年前的歌声遥相呼应。

【The Forks 市集的活力】

The Forks 不只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现代生活的舞台。石板广场上,阳光温柔,孩子们在喷泉旁嬉戏,游客们三三两两闲步。

草地上,红河边,加拿大鹅自由地漫步和觅食。

由自行车钢圈组合成的现代艺术。

走进市场大厅,乘电梯登上六楼,可以俯瞰红河两岸。

市集内琳琅满目:本地风味小吃、意大利面包房、日式便当、中式佳肴……咖啡香气、手工艺品的精致、街头艺人的旋律,共同织就了一幅多元又温暖的画面。

当然少不了中餐,英国的Fish‘n Chips 店铺前,也有不少人排队。

画廊里,有北极熊,也有各种手工艺品。

二楼则以曼省的特产为主,各种羊毛制品琳琅满目,只是亚特兰大实在是用不上,看看这些商品,也是心生欢喜。

The Forks 的河滨步道同样令人难忘。这里既能远眺城市天际线,又能感受河水的律动。

仓库和码头诉说着百年商贸往事,而现代桥梁、雕塑和公共艺术,则让这片区域充满活力与创意。

我们还意外地看到了牛郎与织女的画像,好亲切。

【Fort Garry Hotel:百年经典的优雅】

离开 The Forks,我们走进 Fort Garry Hotel(加里堡酒店)。这座建于 1913 年的老酒店,是温尼伯铁路枢纽时代的见证。我们差一点就订了这家酒店,后来因觉得内饰过于厚重、空间略显局促,才放弃。

• 建筑风格:新文艺复兴式外观,立面雕刻精致,内部装饰华丽,有木质雕花、镶金细节与水晶吊灯。

• 历史地位:百余年来接待过无数名人和政要,是城市社交与庆典的重要场所。

走进大堂,仿佛步入上世纪初的华丽场景。坐在餐厅或酒吧,犹如与时间对饮,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错。

【老街的低语】

酒店周边街区满是百年老建筑:砖石墙面、雕花窗棂、古典门廊,仿佛在低声诉说城市的故事。

每一栋建筑都是一本翻开的历史书:老银行大楼的庄重、维多利亚式住宅的精致,复古招牌与铁艺栏杆散发独特韵味。

小店、咖啡馆与画廊点缀其间,让古老与现代在此相得益彰。走在街头,甚至有种漫步巴黎旧区的错觉。

【Exchange District:温尼伯的灵魂街区】

19 世纪 80 年代,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贯通,温尼伯成为“西部门户”。到 1911 年,它已是全国第三大城市。繁荣留下了财富与建筑,也造就了今天的 Exchange District(交换区)。

这一街区由 150 多座历史建筑组成,被誉为温尼伯最酷、最具艺术气息的地段。

古老的仓库如今变身餐厅、精品店、画廊,与熙熙攘攘的行人一同营造出独特的都市氛围。

【城市的另一面】

然而,温尼伯并非只有光鲜的一面。几天的行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它的割裂:

• 中午时分,闷热潮湿的天气让人联想到武汉的黄梅天。

• Downtown 的高楼大厦林立,转角却可能遇见大批无家可归者,有的酗酒或吸毒,神志恍惚。

这些现实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复杂与真实。每每看到吸毒者涣散的眼神盯着我们,就马上加快脚步向前。酒店前台善意提醒:天黑后最好不要独行。白天也尽量走大路。

温尼伯,是一首多声部的乐曲:有 The Forks 的文化活力,有 Fort Garry 的古典优雅,有 Exchange District 的艺术灵魂,也有社会现实的低沉音符。

它像一本反复书写的羊皮卷,每一代人都留下难以抹去的墨迹。

在红河的流光中,这些印记汇聚,成就了独属于温尼伯的深情与魅力。

(完稿于2025年9月26日,美国亚特兰大)

(摄影:若敏,感谢小宁摄影师拍摄,感谢小敏、小宁提供美食照片,感谢小洁团长的旅程策划和安排)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