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老老狐狸: 【转帖】西北党内斗与小说《刘志丹》引发的风波

(2016-09-08 01:38:25) 下一个

原讨论在隔壁,整理了一下。

很有料,也很有意思。

西北党内斗,是党史奇葩,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西北历史问题”,中央一共做过四次调处却毫无效果,反而是越演越烈,一直打到人都死光了还没完。中共前后只做过两次《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次是45年,二次是81年。

第一次决议确立了毛的统治地位,第二次确立了邓。可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重要性。而如此重要的总结性决议,却都提到了西北问题。
西北问题,首先是刘志丹与谢子长的矛盾冲突,其次是阎红彦大战高岗,再次是刘谢的历史地位之争。这些都是内部冲突,但后来由于中央的介入,又加入了中央红军与西北红军谁更重要、中央与地方谁救了谁等等纷争。

发生在35年的刘志丹等人被肃反事件,中央至今先后做出过四次结论,而每次的结论却都不一样。可见西北党问题的复杂性,葫芦秧套南瓜秧,拉扯不清。
自打有了西北党,谢子长与刘志丹就公鸡打架头对头,今儿是谢帮收拾了刘帮,明儿是刘帮砸了谢帮的锅。在谢和刘都已仙逝,化作了子长县和志丹县后,谢帮的头号大将阎红彦,与刘帮的头号高岗二号习仲勋,一直厮杀到了生命尽头。

谢子长和刘志丹死后,围绕着他俩谁是老大、谁有功谁有过,谢帮与刘帮开打,而中央在42年和45年两次调解,却把自己也卷了进去。高岗说是没有俺们就没有了中央,而阎反唇相讥,并揭发高个人历史造假。

这场阎高大战,高习大获全胜。即使阎指责刘帮贬低中央,毛还是明显偏向高,并乐于产生由高引发的西北内争和中央与地方之争。毛甚至一度把高在西北的地位列于谢刘之前。



狐曰:

毛偏向高,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谢子长、刘志丹、王泰吉等早逝,杜衡等叛变,阎红彦等离开得比较早,高岗算是仅存的巨头了,作为西北党的代表、自身能力也很 强,落脚陕北的中央,无论是酬功还是接地气,都应重用高岗。毛等远来初到,对西北党内部分歧的幽微并不十分清楚,必然会受高岗等的影响。

至于“乐于产生由高引发的西北内争和中央与地方之争。毛甚至一度把高在西北的地位列于谢刘之前。”

这个有点阴谋论了,西北党、陕北红军,几巨头的职务升降沉浮,起落太多了,高岗确实好几次的职务都在刘、谢之上。

一部小说引发的悬案,快六十年了,至今仍在拉抽屉。62年被打成“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禁书。文革后定为冤案,80年获得解放。五年后因总书记批示“虚构历史,”再次被禁。又过了15年,09年偷偷摸摸的再次出版发行。
《刘志丹》到底扯了啥淡,在至今为止的57年里,让无数大佬扯来扯去,到现在还没扯完。更有意思的是,即将上位的586将继承遗志,锲而不舍的扯下去。

前不久俺刚扯过苏荣。他一直在别人为他精心打造的金光大道上奋勇前进,十七大前的七年中,先后在青海甘肃两省任书记,再跑步进京,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悲催的是,十七大胜利闭幕后,老苏仅为习校长服务一个月,就被遣散出京,去了江西任省委书记。远离太子,并不能泯灭为殿下服务的红心,两年后的09年底,江西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刘志丹》。



就两年时间,沧海桑田啊!老苏已经进秦城养老了。投机,有用,也有限。

另外,2009年12月11日的《北京青年报》报道:小说《刘志丹》三卷本近日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公开发售。中央领导同志及时地发现并制止了这一事件。主管部门按照1986年中央文件精神作了严肃处理。

当年的高岗案是286一手操办的,他老人家曾亲口说过“只要俺还活着,高岗就不能翻案”。若干年后,286又补充了一句话“哪怕俺死了,高案也不能翻”。

随着286的仙去,在进入新世纪的06年,北京万安公墓的一座无碑坟头前,悄然竖起了一个墓碑,碑文就俩字“高岗”。碑是中组部花的钱,老高可怜啊,都躺了半个世纪,组织上才想起。越明年,老习的儿子成了太子。中组部的鼻子最灵敏。



立碑时,能想到11会在一年后备位东宫的不多,但将获大用是肯定的,毕竟,那个年龄段,有他资历的太少了。

谢帮与刘帮的纷争,激烈程度和持续时间均为我党之最。随着七大的召开,高岗和习仲勋成了中央委员,高岗更是排名第八的政治局委员,刘帮大放奇彩。而谢帮则黯然失色。

建国后的刘帮,高岗是鹤立鸡群的东北王,六位中央政府副主席有他一席,直逼储君之位。习仲勋在中央政府委员会中排名第三十五,五马进京前是西北局书记,是六马中最年轻的。

而阎红彦呢,彼时才是四川省委书记,上将,56年才当上中央候补委员。谢帮很式微。这时的286是西南局第一书记,是阎红彦的老上司。

进京后的五马,对286最具威胁的,第一是高岗,第二是比286更年轻的习。高饶案是286的杰作,一举拿下了二马。五去二,还剩仨马。这仨中,与高有密切关系的习,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七大时,习仲勋是候补中央委员,五马进京时,是西北局第二书记,所谓六马,包含华北的老不厚。

阎红彦那个省委书记,上面还有个第一书记李井泉。至于上将,是高饶事件后,重新挑选出来的陕北红军代表,他早就转到地方工作,连52年军队定级都没参加。 原本最有资格的是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和刘帮、谢帮都有交集),最后搞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副兵团级少将(据传,总干部部有人建议给贺授大校,被 否,贺晋年去世遗像为西服照,中央的讣告完全不提55授衔这个茬)。

高岗自杀后不到一年,刘志丹的弟媳妇李建彤不知咋想的,要写《刘志丹》,深知这是雷区的 刘志丹弟弟刘景范,严厉警告妻子不要写,但李还是写了。文革中,习亲口承认了是他“支持和策划了李建彤写书”,随后就是毛在八届十中全会的那句话“利用小 说反党是一大发明”。接着成立了习仲勋专案审查委员会,宣判了习的政治死刑。

小说作者李建彤,38年的党员艺知少女,在延安经恩师周扬做媒,与刘志丹弟刘景范结婚。54年高岗自杀后,开始策划《刘志丹》。此时的高岗还是“同志”,李写入高岗时,高从“高岗同志”变成了“高岗”,直到现在的墓碑,还是“高岗”,没“同志”。

李得到习的支持,通过出版社请到创作假开始写作。59年习升副总理时,李把样书给习看。习为此开了一个座谈会,要求把刘志丹升格为代表党的正确路线的全国革命领袖,并同意李用化名写入同样光荣正确的高岗和自己。

62年初李修稿完成,印了一百本送审样书。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对老上司习称赞写出了史诗般的革命气魄,习深以为然。此时的阎红彦还不知道有这本书,借阅后他约谈李,提出几点修改意见,要求不得虚构事实贬低谢帮,阎警告说,此书会产生大问题。

李一意孤行,抢先在几家报纸连载,这激怒了阎。当时正在北京参加八届十中全会预备会的阎给书记处和中办写信,要求由中宣部组织西北老人研讨此书。但事情升级了,书记处和中办直接上交全会讨论。

阎红彦在全会小组会批评该书:一、刘志丹被拔高为全国革命领袖;二、肆意贬低谢子长等人;三、虚假夸大高岗地位;四、把西北的地方革命夸大成全国性;五、鼓吹没有西北党就没有中共,西北红军的地位高于或比肩或拯救中央红军。

阎认为小说在为高岗翻案。他的这些话,得到了刘帮和很多人的支持。前面俺提到延安时期的阎高大战,阎认为西北排序是谢刘阎,而高认为是刘高谢。阎指责高吹嘘自己是陕甘领导人并创建了根据地,向中央揭发其伪造个人历史。



那句“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是毛念康生递上来的条子。

延安时期的阎高大战,应当是指42年的西北高干会议。刘帮、谢帮之争,在36年中央到达陕北之前,武的成分多,无论是三嘉塬整军还是瓦窑堡肃反,都是谢帮占上风。之后,就是文斗了,谢帮被吃得死死的!

其实这也不奇怪,谢去世得不是时候,高、习确实能力很强,中央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刘、谢要健在的话,刘帮、谢帮应当不至闹到最后势成水火。当然,谢帮和老北方局系统搅得太深,也是谢帮的历史包袱。

说道这里,《刘志丹》引发的第一场风波,大致结束。一浪持续20年,除当事人外,刘、周、康生、邓、杨尚昆等等大佬,也卷入其中。《刘志丹》已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颗韭菜,野火烧不尽,雨后又一茬。

第二场风波,始于79年终于2009年,持续时间更久,长达三十年,牵涉面更广,涉入的人也更多。有时间俺准备八卦更精彩的二浪。
文革结束后,习平反了,李和《刘志丹》也平反了,书也出版了,但与上一次的情形一样,激发起巨大的波浪,一片指责声中,中央决定由习亲自负责组织该书的审评。中央是谁让习去做里外不是人的苦瓜呢,自然是286。而一本书咋就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纷争呢,说来话长。

先说习。习是党内年轻得不像话的大人物。20岁上下,就成了刘帮排名仅次于刘志丹和高岗的三号。32岁西北局书记。34岁任彭德怀兼任政委的西北野战军副政委。刚满36周岁,任一野暨西北军区政委。46岁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比286小九岁。

从习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的晋升与邓的火箭式不同,虽然很年轻,但用一个个脚印走过来的。他与高岗的升迁都受益于中央落脚的地域。与高习的西北党一样,中央下一个落脚点的华北党,也出了彭真和薄一波两大巨头。

建国后的六大行政区一把手中,最可能成为邓的挡路石的,只有高和习。前面说了,高饶案,邓一举打落了俩马,牵连了习马。大邓马从来就不是小邓的对手,华北党的薄马更没希望。

华北党与西北党是集团势力的两个极端典型,西北党是极其掐架,从建立伊始就开掐,掐到人都死光了,到现在后代还在继承遗志接茬掐。而华北党是极其抱团,历经毛、邓、江经久不息的打击,才有点偃旗息鼓的架势。以后会重点聊华北党。

习81年再入中央,成了书记处书记。此时的书记处地位非常高也非常核心,用叶剑英的话,书记处“是要接中央的班”。而在80年恢复书记处时,设立十一人,邓提了十一人名单,这里没有习。

陈云和叶帅对此名单不满,叶说不仅书记处的工作范围要扩大,而且名单也要扩大。陈云马上表态“要提出十三个人的候选名单”。经陈云与邓的斗法,习得以进入“接班的班子”十三个候选人名单。但不幸的是,习落选了。

十二大时,习书记更上一层楼,成了政治局委员。那一段的日子里,习与陈云叶剑英彭真等关系密切,经常拉家常。与薄更是相得益彰,时不时搅动一湖,让邓按下葫芦浮起瓢。

82年的邓,正集中火力攻叶,三两回合下来,叶败走。论党内的斗争艺术,毛之下就是邓。政坛不倒翁的陈九千岁,也要避其锋芒。风头日渐的习被邓盯上,倒霉的日子就不远了。

鉴于79年《刘志丹》第一卷面世引发的西北党纷争,83年中顾委成立了五人小组,试图调处。这次也可说是攻习的序曲。85年,随着二三卷的出版,谢子长遗属与红二十五军贺晋年率先发难,要求处理有关人员。好戏来了。

中央指定习主办,论理,习是当事人之一应该回避。但因此时的习主持书记处日常工作,中央让他办理也没错。习无处可躲,只能尴尬接下这烫手的地瓜。贤者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习的两次大跟头却摔在同一本书。此后的习,逐渐淡出。

时任总书记的胡,不仅亲自伸腿摔了习的第二次跟头,还与第一次有很深的渊源,那时的胡是团中央书记,连载《刘志丹》的就有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年报。而胡耀邦给阎红彦转去的中青报关于为何刊登小说的解释,是促使阎致信中央的原因之一。

前一段,老胡的儿子小胡深情回忆了他爹与老习的情谊。这傻小子揣着糊涂装明白,知不知道他爹与小习他爹只有跤情没交情呀。傻小胡说的那些话,只会给小习添堵。



狐曰:小胡他爹与小习他爹不仅仅是有跤情,交情也还是有些的。

毕竟65、66年陪老胡挨刘系整的大多是老刁的同门或部下,有他们在中间牵线,交情自然也就会慢慢建起来。不过呢,老胡性格偏软、扛不住事儿,这交情呐,也深不到哪里去!

另,贺晋年是陕北特委游击队基础上改编的红27军,不是红25军。

会不会有三浪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作为主升浪,他的持续时间与历史影响力,会青出于蓝。虽然三浪的第一小浪在09年底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掐掉了。但借用286的话“这场风波迟早会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拭目以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