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前,和国内同学通话中,她说,“我那天碰到了唐克碧”。听到这个,当然很感兴趣,赶快问,“她现在干什么呢”?同学讲,“唐克碧见到我很高兴。她现在回家务农,搞慈善,帮助家乡农民改善生活”。
唐克碧,那是我们四川七十年代中期,非常响亮的一个名字。当时,她是四川省委副书记。同学的姐姐,曾经是唐克碧的下级。所以,她的故事,我也听说过许多。她那么朴实可亲,叫她唐阿姨吧,其实她看起很年轻。
井台上的女钻工(右)
唐克碧曾经是全国劳动模范,石油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她是那个年代 “三八女子钻井队” 的首任指导员,带领着一批批女子钻井工人,写下了 “巾帼不让须眉” 的传奇。在四川石油川南矿区,她所在的1815女子钻井队,打出了20多口高质量油气井。头顶青天,脚踏荒野,头戴铝盔,艰苦创业。要让那大草原,石油如喷泉。那不只是一首歌,一部《创业》电影所能表述的。她们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比男工人更具体:倒班作业,浑身泥浆,搬运百斤重的水泥袋,河沟里洗澡 。。。但是工作之后,寝室里又响起了欢快的笑声,手风琴声。燃烧的青春,同国家与共,真是可歌可泣。唐指导员,也是队里这一群十八岁姑娘们的知心朋友和当家人。不仅她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中,要事事走在前面;女孩子们的纠葛是非,例事病痛,都会朝她倾吐,摆平。这一个女子钻井队,也用一种无可战胜的勇气,写下了用4000米大型钻机打深井的奇迹。
唐克碧后来调进北京,任全国总工会妇女部长。
和她的队友们一起走过了那个艰难创业的峥嵘岁月。进入老年的唐克碧,并没有呆在北京安享荣誉和舒适的时光。今年她已经75岁了,却在刚刚离任退休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仪陇县。驱使唐克碧做出回乡决定,是因为她见到山村还很落后,道路崎岖破烂。一些村民患病后,时常抬在担架,去城里的路上就去世了。唐克碧记得,32岁那年,她在朱德委员长家里做客。朱老总对她说:“你是农民的女儿,这么年轻就当了四川省委副书记,担子不轻啊。。。要多下去走走,为老百姓办实事”。
她去到农村参加劳动,又到处奔波筹款,修建公路,将七个村的山路与外面的公路连通;修建养老院,还要建造一所医院。为了让自己行为清清白白,她和一起进行这项事业的友人立下了遗嘱:所有投入不图任何回报,子孙亲属没有任何继承权。
下面一段摘自于百度: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唐克碧处处节衣缩食,甚至到了对自己苛刻的地步。从2004年至今,她从未买过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在外办事从不坐出租车,坐公交车也是有5角的就不坐1元的;在民主村,她吃住在侄孙女唐珍明家,婆孙两人挤一张床,有时人多甚至3个人挤一张床;每天吃的也以稀饭、红薯为主,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就是吃一碗面条;到仪陇县城办事专挑小馆子,要1元钱一碗的面,不够就让师傅添半碗汤来凑合。 在民主村,唐克碧普通得就跟一位农村老大娘一样,穿的是普通的棉袄、普通的单鞋。侄孙女唐珍明读小学的儿子几次悄悄地问妈妈:“住在我们家里的这位姑祖祖真的是你说的大官吗?我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来呀!” 如今,铺满片石的公路已经成型,宽6.5米、长8.6公里,从村里一直延伸到赛金镇街上。公路沿线到处是工地,20多家人在路边修房造屋。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净诚安乐养老院”也已经开业纳客。唐克碧对记者说,如果有可能,她还打算再在村里建一个医院,不过,那又得四处去筹钱了。
这就是一个农民女儿的道路,当过石油钻井工人,干部,国家官员。如今老了,又回到了乡下,重新干农事。什么都有,孩子,老伴,名誉,地位,时间,但就是不肯为自己歇歇。
本来也可以清清松松度过晚年的,却卸不下这条扁担。对得起曾经的模范称号。值得佩服!
参加劳动是一个方面。另外主要的活动是搞慈善,组织社会募捐,还有丰富乡里的文化活动。这种精神,也是对国家干部的一种正面形象。
谢谢菲儿,周末愉快!
谢谢特树好分享!
健美,还是创业的一代。
是啊,现在的价值观改变不少,追求不一样了。
青春气息浓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