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篇有关包产到户的帖,热评不少,但全是对那段特别时期不十分了解,隔山观火,谅想然而已,我虽然是生活在那时代的农村,但还没参加工作,所以我也只算在山脚上观火,可是那时农村的生活和变化,多少还有点发言权。我们那时父母和兄妹五人,一家七口,是普通农民,有祖父和姑妈的侨汇,家境算是农村的中上,和同乡的伙伴比,也只不过在每碗饭多一小块肥猪肉罢了,和工人阶级比就差得多了,我们不是那时代的特殊阶层。
三年级时,老毛逝世,人民公社在华国锋领导下还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家家生活都很清苦,农民的劳动量也辛苦到了极点,但老父的牢骚往往不是发在生活的清贫和劳动的艰苦,而是户籍制度的不公,他尽了一生的努力不让我们几兄弟姐妹再当农民,经常告诫我们要努力学习,去掉那谷壳----工人吃米,农民吃谷。艰苦归艰苦,购物凭票,没太多肉食,但还不至于挨饿,农民自留地的瓜菜,豆薯一年四季不缺,在没油水的年队,吃椰菜(包心菜)吃到到现在还怕,LP有时炒了一盆,几个小鬼抢了一空,但我从来很少动著,就是那时落下的毛病。珠三角真是中国最好的风水宝地,若以每平方米生产的资源,中国没一个地方可比,简直肥得流油,不知养活了那时中国多少人,不单是稻米,黄豆,绿豆,水红豆,黑豆,玉米,花生,苡米,红薯,木薯,土豆,芋头,藕葛,甘蔗,冬瓜,南瓜,毛瓜,葫芦瓜,各种时菜瓜果层出不穷,还有鱼虾水产,鸡鸭猪牛。那时不单一年种两造水稻,还要种一造冬麦,再加上几十亩甘蔗,农民是朝起不见日头,晚回踏着月光,我们在吃晚饭时才可见父母上一面,本人少时顽劣,经常在餐桌上被老爸教训,食不知味,现在正在恶补吃。
屋后那大祠堂是我们生产队的粮仓,每年的夏秋两收,稻谷堆到屋顶,拖拉机一车车的运到交祖围联和学校前的粮管所,再一大船一大船运出去。那码头一年最热闹的时刻,就是运粮和运蔗,我们经常站在桥头上看热闹,那些一百多磅一袋大米上肩而健步而飞的搬运工人和船家(疍家人)养的火鸡,至今印象深刻。我好像歌颂什么的,但我很清楚丰收背后意味什么,那是每天没完没了的农家活,劳动力的强度,不能用笔墨来形容,我们家每餐用大镬饭煮一镬饭,老父一人吃了半镬,还是六腹鸡,一点肥肉也没有,可见其劳动的强度,真是粒粒皆辛苦,粒粒都是汗水和劳力。每次看到电影上丰收喜气洋洋的情景,我心里都咕噜一句:不用做吗!即使每年都是大丰收,农民除了缴公粮还要缴余粮,最后留在我们手里的就不多了,很多家庭年结后都要超资,就是一年下来不但没工资,还要另补付政府钱。
包产到户的政策落实后,最深刻的变化是我们以往不用出工落田少年,之后每有空就要下地帮父母。有人说:‘为人民公社干活出工不出力,包产到户调动了积极性,没有包产到户,你早饿死了。’那就是用屁股说话,一亩地,如果没其它因数如种子,天时的影响,最多的努力也不会让一亩地一千斤变成千二斤。积极性是效率,三天的工现在一天做完,如果在没假期和奖励的话,那几天的差别对产量也没什么分别,但一句话,无论怎样磨洋工,农民不会让田荒了。在那段时间,生活起了微妙的变化,生活水平高了,肥肉不用一块一碗饭,粮食多了,好像是包产到户的成果,我个人认为但主要原因是,一不要缴余粮,二是可以搞一点副业,没书读的小学毕业的新劳动力就做些小买卖,猪膏渣,猪肉,冰鸡颈,各种冰冻鱼在市场出现了,三是读书的所有的假期也要帮忙农活。还有厕所越来越脏,厕位的隔板或砖渐渐的不见了,以前干厕不见苍蝇虫,现在就说不出的恶心,村里本来十来间的公厕变成一间,人们开始随街大小便。垃圾渐渐的将鱼塘填满了,东头塘和很多鱼塘不见了,塘边的那参天大榕树下都堆满了垃圾,不时冒烟,差一点就死了,垃圾一直堆到佛仔岭(平时少人到的山边),路边的葵林死了。都没人管了,还有¥3.80学费,不知不觉的升到十多块,还一事,就是乞米的来了,也不知是从那里来的,一来就一大批,开始人们还给些米,但后来来多了,家家都关门了,那是没缴余粮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黄先来了,一些香港,台湾的黄色录像慢慢地来到了,有一次在祠堂放三级片,只让十八岁以上才可以看,《李三脚威震地狱》那露两点的电影也是学校组织看的,但还没到卖淫,叫鸡的事,洗头打波就有苗头了,有个高中同学经常去洗头--打波。赌也跟着来了,第一付麻将是手工的,那一桌麻将围满了人,好不热闹,后来人们玩三公,几万几万的输,不知有多少家庭散了。离婚也多了。毒那时还没有,84年出国,89年回国探亲,已有一个同学因吸毒Overdose死了。毒来了,黑也不远了。
任何事都要一分为二,不要只片面的打倒一切,也不要片面的崇拜一切,很多时候在风眼看到的和在风中,风外看到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