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数说历史] 地方志里的1960年安徽大饥荒

(2013-09-18 07:35:48) 下一个
《安徽省人口志》

(1)总人口


  建国后,安徽人口迅猛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在一段时间内,国家忽视了对人口增长过快的控制不力。36 年间历年人口数及增长比例见
表1—1—13。

1964 年出现人口增长负值,原因是1964 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使人口数字得以确实的结果。在这之前,虚报人口现象较为普遍,原因又有多样。其一,当时“很多物资的分配是按人口计算,有些社、队、企业,甚至某些县,为了小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多报人口,多分物资”(注:中共中央文件,中发〔63〕752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消除多报人口现象的报告);其二,“有些地区为了某种‘需要’,随意指使统计单位多报或调整人口数字”。

表1—1—13 建国后人口数及增长率



(2)各市县部分年份(54,57,60,62,64)人口死亡状况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各市县人口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其差异逐步缩小。1954 年,人口死亡率最高的芜湖县(死亡率为40.32‰)与最低的合肥市(7.80‰)相比,高低差为32.52 个千分点。1957 年,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岳西县(16.65‰),最低的是合肥市(4.92‰),高低差为11.73 个千分点,较前期大为缩小。
1960 年,人口死亡异常,死亡率在100‰以上的有太和县(163.47‰)、无为县(158.29‰)、宣城县(147.26‰)、亳县(145.95‰)、宿县(130.32‰)、凤阳县(119.46%)、阜阳县(118.31‰)、肥东县(113.31‰)、五河县(108.71‰)等9 个县,死亡率最低的是合肥市(11.27‰)。1962 年,人口死亡率恢复正常,最高的黄山市(原太平县)死亡率为14.65‰,最低的合肥市死亡率为5.12‰,高低只差9.53 个千分点。1965 年,死亡率最高的是岳西县(15.68‰),最低的是淮北市(3.37‰),高低相差12.31 个千分点。1970、1981、1985 年人口死亡率都是岳西县最高,分别为12.59‰、9.64‰和8.47‰。1970 年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定远县(3.78‰),高低差为8.81 个千分点;1981 年死亡率最低的是临泉县(2.95‰),高低差为6.64 个千分点;1985 年死亡率最低的是淮北市(2.65‰),高低差5.82 个千分点。全省各市县的人口死亡率已较为接近。

表2—1—20 市、县阶段年人口死亡状况


安徽省人口志
第一篇 总人口与分布 
导言 
第一章 人口规模 
第二章 人口分布 
第三章 人口密度 

第二篇 人口变动
第一章 人口自然变动 
第二章 人口迁移变动 

六篇 人口调查 
第一章 人口统计调查 
第二章 人口普查 
第三章 人口抽样调查 
附录 编纂始末 


资料来源:安徽省地方志网站
http://www.ahdfz.gov.cn/html/sj_ahsz/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