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大跃进“饿死三千万”的思考:(4)矛盾的人口统计 - 死亡漏登还是人口迁移?

(2012-07-01 11:22:12) 下一个

(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大跃进年代人口统计数据的矛盾

前面说过, 国家统计局收集的人口统计数据,有每年总人口, 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三项。三项统计独立进行。再根据这几个数据计算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与总人口一起公布。请注意计算各项比率的时候,所用的每年人口总数不是年初人口,也不是年末人口,而是年初年末的平均值。(见《中国统计年鉴》)

孙经先的人口迁移户籍重登漏登说认为每年异常值E由迁移过程中户籍登记的重登漏登引起:简单地说就是大跃进前人口因为迁移而重报使基数虚高,而59-61年人口则因为迁移而漏报,导致大跃进期间统计人口总数减少,因此人口总数增长出现了缺口。他的文章还有极其简单的错误。比如说“60年生的人越查越多”。

孙经先的户口错登假设有几个问题:

(1) 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不是基于户籍登记。 而是基于统计系统收集的数据。在公社一级,大跃进的时候就设有财会统计室。如湖南岳阳市情网大跃进人口数据明确注明不是户籍数据。

(2)国家统计局汇总的人口数据实际上是已经体现了迁移的数据。人口迁移数据只有在省地县的统计上显示,在全国数据上不显示,因为没有国际迁移。 孙的假设不能解释省地县级含迁移数的人口数据。例子:湖南常德市历年人口数据明确表明迁移数据

(3)孙的假说与人口普查结果不符:


大跃进“饿死三千万”的思考:(7)人口普查显示60年前后出生人口大量缺失

(4) 孙假说因人口统计矛盾而提出。但是经过他的修正后,每一年的人口统计数据矛盾依然存在。按照他的思路,如果根据因人口迁移产生的
户籍重登漏登修正总人口统计数据,这个表面的人口统计差异应该消失!  

(5)人口统计有3条独立的线,总人口,出生,与死亡。孙的假说完全无视出生下降和死亡上升的统计结果。不能解释死亡的增加。
例子:湖南常德市历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59-61年死亡数比55-57年增加30万

以下为详细分析。在不考虑国际移民的前提下:

某年当年岁末人口数 - 上一年岁末人口数= 

某年人口增长数(当年出生人口数 - 当年死亡人口数)

 但是,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中出现了矛盾:任何一年,上述这两个应当相等的数字之间出现了差异(表1 E列)。

表1: 统计局数据显示每年新增人口与户籍登记年底年初差值不同 
             
  全国
总人口(A)
(万)
人口
自然增长率
‰)
新增人口
(生死统计差别)
(万)

年底年初差别
(总人口统计)
(万)

异常值(E)
(万)

1954   60266        
1955   61465 20.32 1237 1199 -38
1956   62828 20.50 1274 1363 89
1957   64653 23.23 1481 1825 344
1958   65994 17.24 1126 1341 215
1959   67207 10.19 679 1213 534
1960   66207 -4.57 -305 -1000 -695
1961   65859 3.78 250 -348 -598
1962   67295 26.99 1797 1436 -361
1963   69172 33.33 2274 1877 -397
1964   70499 27.64 1930 1327 -603
1965   72538 28.38 2030 2039 9
1966   74542 26.22 1928 2004 76
1967   76368 25.53 1926 1826 -100
1968   78534 27.38 2121 2166 45
1969   80671 26.08 2076 2137 61
1970   82992 25.83 2114 2321 207
1971
年起略
     

(二)户籍统计数据异常的原因:是死亡漏报还是户口重登?

金辉认为这个差别是由于死亡的漏报引起,因此死亡人口统计不可靠而不用。他用

每年总人口增加数 - 每年出生人口 = 每年死亡人口 

的关系,用统计局公布的总人口与出生人口为估算依据,依此估算的结果:

大饥荒期间农村非正常死亡人口为:3470 万。这个数据不包括少出生的人口, 但包括城乡死亡率差别而导致农村比用城乡相同死亡计算率多出来的死亡人数(680万左右)。 (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上)

根据人口迁移说对总人口统计数据修正(扣除重登或加上漏报人口)后,人口统计数据每年依然存在孙经先所说的重大矛盾(表2F列,正常应为0)。因此人口迁移假说不成立!

表2: 按孙经先的思路对原户籍统计进行户籍重报漏报修正后的总人口及与上类似计算结果(由出生死亡数统计的每年新增人口不变) 
             
 

孙氏修正后
总人口
(B=A-E)
(万)

  新增人口
(生死统计差别)
(万)

总人口
年底年初

差别(万)

修正后
异常值(F)
(万)

1954   60266        
1955   61503   1237 1237 0
1956   62739   1274 1236 -38
1957   64309   1481 1570 89
1958   65779   1126 1470 344
1959   66673   679 893 215
1960   66902   -305 229 534
1961   66457   250 -446 -695
1962   67656   1797 1199 -598
1963   69569   2274 1913 -361
1964   71102   1930 1533 -397
1965   72529   2030 1426 -603
1966   74466   1928 1938 9
1967   76468   1926 2002 76
1968   78489   2121 2020 -100
1969   80610   2076 2121 45
1970   82785   2114 2175 61

 1971年起略

 

孙经先在考虑迁移之后的修正数据不能每年满足统计平衡的 关系之后, 退而求其次。往后找了整整20多年(54-79年,一代人的时间),才把大跃进造成的漏报死亡用计划生育年代的漏报出生冲销掉(孙认为是户口的重登漏 登), 从而取得了25年总数据的近似平衡。这个25年的近似平衡,完全是随机的。如果到79年不平衡, 那么再加后几年的出生漏报,也会有一个近似的平衡。但正是这个几十年的拼凑,露出了迁移论的破绽。其实非正常死亡的数据秘密,正是隐藏在年与年之间的人口 变化里。

从直观上, 户籍漏报重报说认为表1 E列中的正差异为户籍重登(双户口人数), 负差异为漏登(无户口人数) 。 那么在70年代户口严格管理并实行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 为什么每年还有一,两百万人拥有两份户口呢? (见表3

 (三)大跃进期间人口统计中的异常值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呢?

如果考虑出生和死亡数据统计的漏报是导致上述异常的原因,相应修正后的数据则每一年都完全符合以上规律(表3 E列)!这说明出生与死亡的漏报是理解统计数据表面矛盾的关键!

表3: 人口统计异常的原因(出生和死亡的漏报)--异常值D为出生死亡漏报数相抵的结果:正为净出生漏报,负为净死亡漏报)
               
               
  总人口
(统计数据)
统计
新增人口
(A)
修正后实际
新增人口
(B=A+D)
年底年初
差别
( C) 
异常值
(D=C-A)
修正后
异常值
(E=C-B)
1954   60266          
1955   61465 1237 1199 1199 -38 0
1956   62828 1274 1363 1363 89 0
1957   64653 1481 1825 1825 344 0
1958   65994 1126 1341 1341 215 0
1959   67207 679 1213 1213 534 0
1960   66207 -305 -1000 -1000 -695 0
1961   65859 250 -348 -348 -598 0
1962   67295 1797 1436 1436 -361 0
1963   69172 2274 1877 1877 -397 0
1964   70499 1930 1327 1327 -603 0
1965   72538 2030 2039 2039 9 0
1966   74542 1928 2004 2004 76 0
1967   76368 1926 1826 1826 -100 0
1968   78534 2121 2166 2166 45 0
1969   80671 2076 2137 2137 61 0
1970   82992 2114 2321 2321 207 0
1971   85229 1962 2237 2237 275 0
1972   87177 1910 1948 1948 38 0
1973   89211 1842 2034 2034 192 0
1974   90859 1574 1648 1648 74 0
1975   92420 1438 1561 1561 123 0
1976   93717 1178 1297 1297 119 0
1977   94974 1138 1257 1257 119 0
1978   96259 1147 1285 1285 138 0
1979   97542 1125 1283 1283 158 0
1980   98705 1165 1163 1163 -2 0
               

 (四)结论与意义

国家人口统计有三项独立统计的主要数据:(1)每年总人口,(2)每年出生人口,(3)每年死亡人口。其中总人口的统计因为通常由基层单位上报人头汇总,不受或少受 政治或民俗因素影响而相对准确(几次的人口普查可对照)。而出生人口或死亡人口统计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各种政治性或社会性的因素影响,因而相对不准确。 所以这三项独立统计的数据存在文首列举的统计数据矛盾。

 出生与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

(1)1958年之前,没有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2)大跃进时期,饿死人是政治敏感事件,因此导致死亡漏报瞒报。这个政治惯性,可能一直延续到饥荒年之后。

(3)1967年,文革中武斗死亡漏报。

(4)1970年代,两胎化计划生育开始, 出生瞒报。

(5)数据的滞后与农村数据生死登记滞后有关。

 (六) 参照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 维基百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湘西山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low_quick的评论:
谢谢指正。已改。
slow_quick 回复 悄悄话 “每年总人口 - 每年出生人口 = 每年死亡人口”
应为
“每年总人口变化 - 每年出生人口 = 每年死亡人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