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男人眼里: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手足不可断,衣服随时可以换。由此可见,女人在中国男人眼里的地位。所以纵观中国历史,女人出现的频率之少也就不足为奇。当然了在男人主宰的社会中,女人的角色也就是男人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对于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几个出镜的女人也被归为了两大类:狐狸精和祸国殃民的祸水。
狐狸精的鼻祖应该是商纣王的宠妃妲己。我之前已经说过了,商纣王本身就是被抹黑了的,而他的宠妃妲己自然也难逃被抹黑的命运。我的这个想法在网络上的资料中得到了证实。
先说一下商纣王是怎样被抹黑的吧。商朝的强盛到了商纣王帝辛的时候应该是最大的。据说那时商的领土已经被帝辛从中原扩张到江淮福建一带。可以想象,他这样做的功劳就像是古罗马的扩张一样是正面的,因为他带领的商朝在当时是先进的,商朝的扩张势必也在传播商文明。而且帝辛也未必是暴虐的,那就是他只是囚周文王而不杀他的原因。当然这样做却是为商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而且也让他因此一臭万年。这大概是他没有想到的。
再说一下商纣王这个称呼:商人称王为帝。商纣王的正式名字就叫帝辛。商纣王,或殷纣王,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这里面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周人从未达到商人那样的强力统治。周人灭商,是纠集所谓的“八百诸侯”的共同行为。这些夏、商两代所封的诸侯只是同盟军,而非蕃属,对于周王室的认同和忠心是有限的,周王室对其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也是有限的,文王、武王只是和他们相安无事,根本指挥不动。因此,终西周一朝,与这些诸侯的战争贯穿始终,并最终灭于诸侯。而周人本身,虽是诸侯中武力强盛的,却与煌煌大商相差甚远。周武王灭商后,因殷人众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而彻夜难眠,最终导致英年早逝。所以周是有理由抹黑前朝的最后一个君王的。
在中国历史上,历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官方出面修的正史,代表着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一种是野史,代表着民间的历史认同和评判。但同一段历史出现两种正史,则是商周之际的独特存在,是周王朝以小博大带来的后遗症,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形态势力相当的结果:周王朝作为战胜者的虚弱和商人作为战败者的不可小觑的盘杯错节的庞大势力。虽然周王朝官方意识形态在长期成为主流,成为正史,但商人记录的历史却并没有在周王朝的封杀和围剿下消失,而是顽强地在各种史料中“留下自己的烙印”。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所参考的正是周人写的《尚书》。在该书中叙述帝辛罪状的共有三篇,其中两篇是战前动员,唯一可信的是周武王战胜后祭天的祭文《武成》。但孟子仍说“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对于抹黑商纣王帝辛,春秋时期,孔子的大弟子子贡愤愤为纣王鸣不平,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意思是说纣王的种种恶行根本就是大家泼脏水的结果。中国历来的传统:破鞋万人踩,破鼓万人捶。所以看看历史就会发现,所有的亡国之君无不如此不堪。
最后引用毛泽东对帝辛的耐人寻味的评价来做结语:“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纣王去打东夷,把那个部族征服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P1157。
如果你是在做了研究之后这样说,我就不说你什么了。如果你还没有去网络上查一查吧,对你应该没有坏处。知识是需要与时更新的,而且需要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的。
我特别同意你的文革正面的这个说法:比如批孔、除四旧之类的,可惜文革一结束,白搞了,全面复古。
所以中国的历史完全就是儒家的偏见写出来。仔细分析一下很多都不合理呀。
我是属于临时抱佛脚的。易经没看过。我知道周文王最有名的是有百子。这就是圣贤的王的功绩:为中国古代人口作贡献。:)
而且现在的人特别崇拜、留恋留辫子的皇帝们,做梦都想回去当他们的妃子。
而且现在的人特别崇拜、留恋留辫子的皇帝们,做梦都想回去当他们的妃子。
出处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此语出自《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这是孔子编纂删定《春秋》时的原则和态度。这一态度是儒家“礼”文化的体现。
案例
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为尊者讳,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指避田灯的名讳;为贤者讳,古人把孔子的“丘”字念成了“区”;为亲者讳,司马迁把《史记》中所有讳其父的“谈”字都去掉了。古时候有很多关于避讳的趣闻。
原则
孔子对于当时那些事件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手法以褒贬,这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读者自我体味,毋庸点破。而他所讳者是有原则的:“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讳莫如深,深则隐。”
所谓为尊者讳,简言之就是对那些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他们的丰功伟绩可以大讲特讲,而他们干的过的不太体面的事或者坏事不能提,不能讲,否则就犯了大忌。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更是如此。如为李世民讳,当时书里将“民”写作“人”,这种情况叫做名讳。他们的缺点、错误、罪恶,不仅不能提,不能讲,而且简直成了碰也碰不得的禁区。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有性命之虞。
影响
那些至高无上的掌权者,就是尊者。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经过血腥战争所取得的立(复)国建朝之始,就是皇帝对开国大臣们实施削权罢官、驱逐流放以至杀戮之时了。何则?“权倾天下”、“功高盖主”等等都可以成为理由。更重要的一条,就是知尊者之不足,知尊者之弱点,知尊者之隐私,一言以蔽之,知尊者之讳事!有失尊者体面之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这样的话,尊者就成了完美无缺的“至尊”者了。越王勾践如此,汉王刘邦如是。故文种必死,韩信斩首就不足为奇了。而识得为尊者讳,急流勇退者,乃识时务之俊杰也。范蠡识趣,散发五湖,留侯识趣,辟谷学仙。唯吾不甚识趣,把此秘笈揭出来了。
(易经由远古的伏羲氏开始的)
但是,周文王写"易经"是有贡献的.
(易经有伏羲氏开始的)
留心一下哈,中国历史上干实事,轻文人的英雄,帝王们全都没有好名声.反倒是乾隆之流的败家子多获圣主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