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访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小区钱学森,钱三强故居(2024北京之旅)

(2024-05-06 09:35:03) 下一个

几十年过去了,又回到熟悉的中关村北区。尽管北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片小区仿佛被时光遗忘,凝固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这些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宿舍楼,历尽沧桑,还依然静静地占立在这里,颇有些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动的自信。

 

这片小区位于旧时著名的中关村大道的北侧,当年的中关村大道现在已成为北四环路的一部分。不知是巧合,还是当年有规划,这一段新修的北四环路,主路和辅路有八条车道,修建时竟然没有让两边的小区为此拆迁。新修的大道气势恢弘,车流奔腾不息,噪声喧嚣震天。路两边低矮色灰陈旧的小楼衬托下显得格外的衰败和苍老。据说规划中北四环路这一段的两边是绿化带,但不知何来资金去拆迁并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

 

这片小区比邻著名的中关村大操场,现在操场上是一个很有90年代风格的中科院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不远处著名的四不要礼堂,依然矗立在那里。据说那是大跃进时代的产物,号称不要砖头,不要6木头,不要水泥,不要钢筋,全部用预制件兴建,所以加快了建造的过程。那是当年科学院的子弟们看电影和节目的地方。据说不远处旧时科学院的郭沫若出资建造的游泳池也还在,但已很少有人去了。当年服务于科学院小区的服务楼依然保留着。楼里的中科院餐厅好像关门了,但那个著名的,以为大批海归专家服务为目的,能够制作高级西点的茶点铺还在营业,里面装修简单,还是旧时的柜台式服务,店内飘着奶香,仍然销售媲美老莫,新桥,享誉北京的西点。但包装分量较大,未能满足再次品尝的愿望。

 

大操场上的科学院图书馆

茶点铺

走进宿舍区,道路整洁,绿树参天。一幢幢灰色的多层砖砌小楼排在路边,掩映在绿树中。这些楼大多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半个多世纪历经风雨,多少生命的轨迹在其中穿过,多少故事发生在其中。楼依旧,人不同。中国的房屋维修水准太低,即使是科学院的宿舍,科学院不时花费重金维修,但面目仍然不堪。只是当年的红色窗框的木窗大多已换为新材料的窗子,估计住户自己也做了很好的室内装修。走进一幢当年的筒子楼,里面仍然十分杂乱,公共面积的维修和保养太差。大概这些楼中已很少现职科学院职工在此居住,大多是租户了。

 

 

小区内

筒子楼内现状

筒子楼外

路过著名的高知楼,13,14,和15楼。当年这里住的是科学院的顶尖大科学家,包括钱学森,钱三强,和贝时璋。这些楼都是一层两户,每户四室两厅,有一百多平米。在当时至少是局级干部的待遇。与许多当时为高干修建的宿舍楼一个水准,甚至更高。里面会有长长的走廊,很多门在两侧,与普通住宅截然不同。从外面也可以看到楼房的不同,楼门的一侧一般会有四个大窗户,可以猜到其住户的面积。文革时高知高干受到冲击,被抄家。因为社会住房紧张,被迫与几家共享自己的公寓。那时有许多人家合住在高干和高知楼里,但多是普通干部和机关的工人。因为住在高知高干楼里,会让人误认其子女是高知高干子弟。当然总会有人传话,让其真实身份曝光。那些高知的家里多有当时国内罕见的电视,电冰箱和钢琴等奢侈用品,成为住宅区里津津乐道的话题。时过境迁,那些曾经住在这里的老科学家们都已作古,成为历史名人了,这些住宅多为后人所有。因为这些著名科学家们对中国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名声,据说这几幢楼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建筑。还有建议在此开办博物馆,旧居,成为旅游和文化资产,但还未见有任何实质性进展。现在里面的许多公寓被用来出租了,无意中看到凉在外面的衣物,一件上印着“金南牛肉汤”的标记,可见住户中有服务业的员工,不尽令人感慨万千。

著名的14号楼,钱学森,钱三强,贝时璋的故居。

楼内现状

住户的铁门

楼外晾晒的衣物

又见到当年离开北京时拍过告别照的那幢熟悉的楼房。抬头眺望那几扇窗户,昔日的公寓里,不知今朝何人在此了。楼前的花园还在,只是树木更加繁茂了。路人三三俩俩,无一熟悉的面孔。一个房地产公司的员工在院内摆了一个销售摊位,展示一些周边的待售二手房,据讲价格已比以前下降了一些,但仍然不菲。几十年前若有人在科学院的宿舍区,预言这些简陋的公寓会有朝一日价值千金,恐怕会成为笑料。但只有真正睿智和有阅历者才能有此远见卓识,只有伟大的领导者才会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也只有命运和缘分才能书写出这般奇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4)
评论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na_芬兰' 的评论 : 是的,解一解乡愁。祝老乡好。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大连池'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25楼是北大的宿舍吧?看来北小区背井离乡的比较多。
Tina_芬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莽山红叶' 的评论 : 我家曾住在80楼,所以对82楼很熟悉,小时候和爸爸常去买肉馅,后来搬到了30楼,对大操场、茶点铺、四不要礼堂很熟悉,没记错的话,四不要礼堂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新东方俞敏洪征用。去年我回国一直想着再去走走,结果也没去,今年争取故地重游一下。
五大连池 回复 悄悄话 这儿有这么多中关村北区的呀。我在25楼长大的。服务楼原来叫福利楼吧,中关村派出所曾在那儿。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uhuiba1000'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原来82/3楼下的的大合作社商店关了。现在一部分是“超市发”,一家连锁店。老乡一定很久没有到那里了,那一带变化较大。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na_芬兰'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看露天电影是很有情趣的感受。国外有汽车电影院,与此形同。
Tina_芬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uhuiba1000' 的评论 : 你还知道82楼?老中关村无疑了!握手!
Buhuiba1000 回复 悄悄话 这些楼和树还在啊,82楼的商店还在么, 虽然只是暑假才去,还是很有亲切感
Tina_芬兰 回复 悄悄话 大操场是露天电影院,看过好多电影啊,住过30楼,就在大操场旁边啊,故乡就是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北京如此历史悠久,原汁原味的历史沉淀不多了。漫步在其中仿佛回到当年,特殊的感觉。值得一游。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omof4'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忘不了的是乡愁。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硅谷工匠'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中关村的”,“科学院的”似乎是北京特殊的身份证,类似的还有很多,诸如“xx大院的”。问老邻居好。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过往的西'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主要是物业管理问题。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每次我回国都想回中关村我住过的楼去看看,但每次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谢谢您提供这些照片,福利楼还在,灰楼还在,希望有一天科学院能够有钱修旧如旧。
Momof4 回复 悄悄话 太亲切了!大操场放的露天电影,四不要礼堂,中关村游泳池,还有福利楼...... 谢谢, 好文!
Momof4 回复 悄悄话 太亲切了!大操场放的露天电影,四不要礼堂,中关村愿意成为,还有福利楼...... 谢谢, 好文!
硅谷工匠 回复 悄悄话 我小时候住在十六楼。
过往的西 回复 悄悄话 这个房子主要没有人维护,所以就是脏乱差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京华人'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问老邻居好。在海外无论何地都有中关村的村友。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QQ'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拜读了您的回忆,我们的确曾同在中关村北区的一个时空中,是不相识的近邻。您文中提到的贝家后代是我们的同代人,都在中关村一带的中小学就学。
莽山红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绿珊瑚'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言。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有魅力。
京华人 回复 悄悄话 我去年11月份回国去拜访了一下中关村的13、14、15楼,也去看了看当年我住的21楼(筒子楼)。感觉破败不堪,圆花台早就没有了当年的美丽,到处停放着各种车辆。鲁迅在小说《故乡》里对自己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顿时浮上心头。
XQQ 回复 悄悄话 也许我们曾经相识,也许我们擦肩而过,但我们一定拥有共同的回忆,并在类似的环境下成长。
这是我的博文:
人迹中关村:十四楼生活片断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1307/201705/6090.html
绿珊瑚 回复 悄悄话
大操场已消失,当年在大操场看了许多电影,
早早搬了凳子去占地;四不要礼堂早就变成四要了,小学时经常在台上演出,还受到郭沫若的接见。福利楼的点心和牛奶最好吃;十三、十四楼前还曾有哨兵站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