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踏上北京之旅,在机场还未出美国国门就已感到了熟悉的中国文化和传统。登机口外的候机大厅内,到处是中国面孔,中文交谈。坐满手持保温杯喝水,独享自带中国食品,不戴耳机在iPad上观看电视剧的旅客。海南航空空乘年轻,端庄大方的空哥空姐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制服也坐在一排候机室内的椅子上等候未到的班机,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选择标准导致空姐一律是身材好,容貌美的年轻女子,比起欧美的空乘要更具魅力。多次搭乘海航,感到机组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还是不错的。
晚点的飞机终于起飞,飞往北京的海南航空波音787舱内的座位上大部分坐满旅客,其中绝大部分是华裔,且中老年旅客居多。美国政府对去中国旅行有警告,外加中国三年的自锁,可能是导致非华裔人士前往中国人数大减的原因。机组成员全为华裔,过去为服务外国人招募的外籍空乘已不见了踪影。机长和空乘还照旧用中英文做广播,但无需用英文与旅客交流。盛食品的托盘已不再使用,可能是传承新冠时期的做法。服务水准一般,又提供了海南航空曾有的“云端佳肴”菜单,但还是同样水准的食物,样式也简单了。机上的娱乐节目也缺少即时的大片,多是不流行的影视,音乐节目。想当年海航航班上曾有过最新的好莱坞大片。
到达北京时是凌晨,过去乘坐海航总要乘驳车往来于飞机和空站,这次第一次直接联上航站,省去了在飞机场坐汽车的奇怪经历。到达后航站里有机器采手印和照相,还需要填表提供有关访问的详细信息。包括住址,和邀请人的信息。海关开了三个窗口,但因为有两个国际航班到港,还是排起了大队,但都是在外籍人士一侧。尽管已在机器上采集了手印和脸像,不知为何又被要求重覆了一次。海关官员没有任何提问,盖章放行。所带的行李通过X光机,也一切顺利。
机场航站外有专门的打车上车处,无奈没有国内手机和app, 只好打的。适逢假日,一路顺风。沿途窗外还是故乡那熟悉的容貌,北京在奥运会后已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基建,城市面貌也已基本定型,坦率的讲是十分丑陋。当年贝律铭大师就指出中国的许多现代建筑建材太差,设计水准也不高。北京局部地方还在建设,但市政建设真正需要的是升级。如何取代代那些早年兴建的丑陋的住宅楼的确是个难题。90年代起北京大兴土木建住宅时,就有建筑师指出我们是在建新的贫民窟,将来有一天还需要再重建北京。出租车直达小区内,道路两旁停满了车辆,导致车道狭窄,司机不愿前行,勉强之下才开到楼下。历时近三十小时的颠簸,又来(回)到了北京,我的故乡。
探亲的地方位于中关村,与几年前相比变化不大,可以说没有任何宏观上的变化,但微观上的变化还是有的。家乐福,沃玛特关门了,实体店的衰败和外国公司的水土不服是原因之一。雾霾还在,但空气似乎干净了一些,便道也似乎也清洁了许多。这与强力的治理有关,不得不感叹集权政府的厉害。住宅小区的所有门要么设岗了,要么加了门禁,估计是当年为了防疫的需要。最显要的是到处是监控摄像头,但似乎没听到居民的抱怨,中国人隐私的观念很差。小区内的楼房多为上世纪90年代所建,大部分为多层公寓楼,没有电梯。这几年楼外面加了保温层,新刷了颜色。曾经计划为所有居民换窗户,和防护栏杆,但许多居民因为怕麻烦和影响已经做好的装修所以拒绝了,因此楼的外面还是非常杂乱。国内许多小区的物业费还是很低的,与国外的物业费相差巨大,因此管理水平也很低。垃圾处理仍然是个问题,垃圾桶露天摆放,气味很浓。绿化的管理也是个问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管理水平高的小区要么是高档,收取较高物业费的住宅区,要么是机关的,有政府机关参与管理的住宅区。
老旧小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停车库,道路的两边和空地都见缝插针停满了汽车。虽然公寓楼级别不高(但价格不低),面积不大,但不乏奔驰宝马,奥迪等高档车停在路边。估计住户中许多人士收入不菲。想起了美国许多地方,房价高昂,但居住条件并不好。许多高收入人士,为了生活方便,也只好屈就了,北京也是如此吧。北京恶劣的气候让露天停放的车身沾上一层尘土,特别是深色的车身,更衬显出尘土的痕迹。
小区路边也看到许多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挂绿色牌照的各种电车。电车更容易在北京拿到车牌,所以增加了许多。原来的自行车棚内停了许多电动自行车,为了充电的方便和安全,安装了许多收费充电器。感到国内绿色能源车的发展还是很快的。但出租车司机抱怨电车的质量和事故,特别是作为出租车充电所带来的不便。
北京似乎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来往于我在美国所住的城郊和北京,不再感到那种强烈的不同。但绝非没有不同,而是不同被包容了。北京的喧闹和美国城郊的安宁,截然相反,但不管身在何处,都已会如鱼得水,随遇而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