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驴十八

破帽遮颜过闹市,管他冬夏与春秋。
个人资料
FarewellDonkey1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回首中国走向贸易战的路径(二)

(2019-01-04 15:55:18) 下一个
2018到2019的这场中美贸易冲突,宣战人川普总统认为只是一场经济战争。但众多分析人士总忍不住地往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战争或道德(专利制度)战争上解释。这显然是违背总统原意的。川普不仅同样向“民主盟友”们开战,其主要诉求是让制造业(工作岗位)回归美国,重点并不在高科技。如果真的要找经济之外形而上的东西的话,可能就是川普总统的MAGA。正像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过的那样:想象十亿中国人过上美国或澳洲人的生活方式会是场灾难。不管我们有多为我们的上帝和民主制度骄傲,如果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准,都和美国人差不多了甚至更好,我们如何还能feel Great呢?


在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里,各地各国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差异是有限的。但其后,差距迅速扩大,并且无例外地取决于工业化的程度和速度。到二十世纪中叶,中国还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国,工业化程度尚不如印度和许多殖民地区。这也是因为中国没有被殖民地化从而成为已经工业化的殖民国家经济中的一个环节和角色。是一个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体。但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意识到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经济转型,补上这一课。有人觉得该补君主立宪课,有人觉得要补耶稣基督课;还有要补性开放课的,要补体育课的。唯独对工业化这门课没有异议,必修。虽然从晚清到民国,国家半心半意地主导了许多年,却仍是杯水车薪。民间也曾经趁一次世界大战时,搞起了一些纺织面粉火柴等加工工业。但中国当时是个被“全面开放”的国家,等那些帝国主义仗打完了,中国这边的小黄金泡泡就很快破灭了。而国家主导的那些重工业像钢铁机械(军工)等,不进反退。“民族工业”,几乎成了产业工业的反义词。到1949年,说产业工业是一张白纸,并不算言重。


在“新中国”成立的差不多的时间段,世界殖民地体系瓦解。这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殖民体系就能马上改变。新兴民族国家都与中国有差不多的麻烦,穷。世上本没有绝对的穷富,都是相对比较出来的。欠发达(后来修饰成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严重落后于原宗主国。工业产品大多需要进口,而农牧业的产出却不足以支撑进口需要。


穷则思变,世界上第一个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出现了,并风靡五六十年代。主旨是要通过国家保护,自己生产工业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容易看出这属于欠发达国家的思维,因为这是个革命性很强的战略,要求改变现有世界经济格局,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从而避免被经济上剥削。但这个战略有个先天缺陷,就是没有总体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从单个项目做起,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缺了工业基础的支撑,可持续性成疑。同时这个战略需要闭关锁国。当宗主国被赶走,买办被打倒后,这些国家处于无设备,无技术,无人才的困难境界,关起门来怎么个搞法?即使国家出头办典型,如何解决生产效率落后,产品质量低,价格高,配套和交通跟不上,随时会被替代产品挤垮的长期过渡时期,是绝大多数国家国民无法忍受并坚持住的。


进口替代战略后来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但这个战略之所以会被提出,却是有成功先例的,最常用的例子,就是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的棉布替代战略。当时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可是英国的棉纺织业,被中国和印度进口的量大价廉物美手工织布完全压制住了。尽管英国的纺织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拥有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一串工业史上技术革新名称,只价格一项,就让所有的私人资本止步。只得靠国家通过法令严格禁止棉布进口,然后才能形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棉纺工业。这个过程可是非常痛苦的,当时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地的纺织工人生活,完全适用悲惨二字,充满了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现状》报告。而英国棉纺织工业化对原料的需求,导致了美国南方畸形的间接殖民经济结构,结出了黑奴和南北战争的恶果。余波到二十世纪,依然激发新的棉花生产基地埃及印度的经济学家们提出进口替代战略。


英国的棉布“进口替代”战略的成功,有两个条件是后来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第一是国内是否现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支撑;第二是以后对市场和原料的控制能力。即使具有这两点优势,过程也揭示了要改变已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哪怕只是一个行业或一种产品,都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优势越小代价越大。弱小的欠发达国家,能不能承担得起,愿意付出多少,都是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历史发展也证明,没有发展中国家承担得起。


不出意外,到了七十年代,风向一边倒向了“出口替代”战略。更高明的经济学家们出来说,既然闭关锁国没效果,不如开放。可这显然是一个投降战略:承认和接受现有经济格局和“国际分工”安排。既然欠发达国家没有资本,没有外汇,没技术又没人才。不如该干嘛还干嘛,原来卖啥还卖啥,只是要稍微多加工一点。比如原来卖棉花,现在纺成纱再卖;原来卖矿石,现在清洗精选后再卖等。如此逐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和比重。经济分析出你的天生优势就是做绵羊,所以不能总想着和狮子跑得一样快,你只要比其它绵羊跑得稍微快一点就安全了。这个战略不挑战现有经济秩序,不争抢市场和份额。所以实行起来风险较小。“进口替代”一旦不成功就会血本无归。但“出口替代”最不济还可以跟着全世界的发展水涨船高。发达国家吃肉发展中国家跟着喝汤。因为紧跟,所以还能够最先获得发达国家的淘汰和转移,享受到技术和资本输出的红利。


“出口替代”实行起来实际效果要比“进口替代”看上去好多了。但这种“战略”却无法有一个清晰地“成功标志”,因为它不追求革命性地改变。有趣的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替代,正好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而同期的中国,正好也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难免有人把中国的历程用这些“发展战略”套用解释。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进入歧途了。实际上中国的实践与这些理论基本无涉,只是在开放后,国内经济学界的一些学者将其当作进口新鲜玩艺鼓吹。我们之所以要复习这些过时背气的发展理论,因为今天外界在解读中国现象时,依然在用这些“国际尺度”比划;至于中国内的经济学家们,比外面更清楚了解实际历程,却要用别人的套话来注脚,是典型的郑人买履。


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等,说是战略有些勉强,更像战术层面的东西。它们的作眼点,是出于脱贫,解决吃饭和吃肉问题的。在它们出现之前,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已经制定和成型。中国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前,或者说中国在解决吃饭的眼前麻烦的同时,从来就没有忽视长远的战略层面。二十世纪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真正能够制定并坚定执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回顾起来似乎只有中国。


 (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毛人 回复 悄悄话 Wow,专业水准!
文以止戈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我在墨西哥,南美,东欧都旅行过,特别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中国人和政府都了不起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既没有长远目标,也没有与时共进。必然导致贸易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