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驴十八

破帽遮颜过闹市,管他冬夏与春秋。
个人资料
FarewellDonkey1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金银无声(三)都为一颗崇洋的心

(2013-07-09 09:20:33) 下一个

乱世英雄出草莽。不是我要把老柴树成英雄。而是他长得确实像一位好汉,孝义黑三郎宋公明。又矮又胖罗圈腿,传神的是脸黑。不过老柴太缺宋江的活络机灵劲,一句客套话都不会说,更别谈与三山五岳的朋友打成一片了。他见到我们熟人也会笑一下,只是笑得有些吃力,似乎是不太情愿的感觉。


老柴是七十年代从地勘队上工伤退下来的。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他伤着哪儿了,只觉得他很壮实。也搞不清他的实际年龄,说四十也像五十也像。他病退后没事干,就倒卖票证,后来倒邮票磁卡。这完全是个靠信息和货源的行当,和同行关系不好,肯定做不出钱来。看到金银币生意做的人还少,竞争不是很激烈,就早早进了这一行。


开始老柴从一个上海人手里进货。这个上海人再从新加坡的上线拿。有一次新加坡老板搞进来一大批金银币,这个上海老板自己吃不下来,又不想让同城的竞争对手拿到。就叫了几个异地的下线一起去。老柴一咬牙,卖了祖屋,带着钱就上了火车。从此他就直接联系上了“新加坡老板”,可以拿到“一手货”了。老柴因此就藐视全城其他同行,其他人则一起骂他背恩弃义。关系彻底僵了。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老柴只得依靠与外地钱贩多交流。本地市场没有的东西,他能找到。我有好些早期的币种,是让他帮着在外地买到的。


当年几乎所有的中国金银币都是从国外倒流进来的。老柴拿到一手货后,很让他赚了些钱。不两年就买了房子。只是他从此迷信上了外国。成天把“我的新加坡老板”挂在嘴上。后来听说新加坡人也从美国和德国进货,又一心向往欧美。认定只要是洋人拿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的。


有一天夜里他突然从火车站打电话给我,说太晚没有公共汽车了,问能不能帮忙接他一下。我说你打个的士不就行了吗。他话不多:“真的不方便”。我只好找到司机和车,开到火车站,见到老柴一身旧工装,前面挂一个蛇皮袋,后面背着一个麻布袋,旁边还挎着一个地质包。我知道他取货回来了,问:你怎么过来的?他说:天生没座位,我把麻袋放在厕所旁边,就一直坐在上面。靠!这些里面可全是金子银子。


他这副破烂象确实不适合打的,司机见了肯定会起疑心。那时晚上出租车都有还个陪驾,他特怕连人并货被带到僻静处给做了。即使当场没有被做,他也不想让人知道他住在哪里。另外也可见他在城里已经没有可信的人了,宁愿让一个客户去接他。到他家后问我,要不要看他刚进的这批货?我说滚滚滚,你我不困,司机还要回家睡觉呢。


老柴的家轻易不让别人知道,但对我开放。可以说几乎是家徒四壁。卧室里除了一张床,就是一个大柜子,里面装着金银币。他父母双亡,独身一个人。一次我去,居然见到一个高挑白净的女人,四十出头的样子。笑着招呼并奉茶,然后就离开了。我问是谁,老柴含含糊糊地:一个下岗女工。。。我们不说她。。。就是看上钱。。。等等。


新加坡人向他们推销各种金银币。为了能讲得清楚,就给这帮人复印了一本世界金银币手册之类的东西,上面有世界各国发行的金银币照片和资料。有两个电话簿那么厚。这手册也是老柴傲视群雄的资本之一。可惜是英文的,他一个字也看不懂。我去了他家,他就抓紧时间问,让我告诉他一些内容。后来有一天在市场上,我正和两个摊主说话,老柴突然拿着这本手册过来,指着我对他们说:“他是个博士,这上面的洋文都能看懂。”当场搞得我很尴尬,因为我正在满嘴粗口地和两位砍价呢。事后老柴说:我看那两个新来的小子对你瞎开价,拿书来镇一镇他们。


有一次老柴打电话,说进了一批龙凤银币,价格很好,问我要不要拿几个?去了,钱是不错。但是再看鉴定证书,印刷粗糙不说,英文拼写错误百出。我说:老柴,你这货是真的假的?他顿时懵了:什么意思啊?钱不就在你眼前么。我把鉴定证书的问题告诉他,他憋了一会儿,说:银币呢,你看了我看了都没问题,你先拿两个去玩玩,我去问证书的事。有问题你再退给我。后来他告诉我,说钱是从德国回流进来的,证书和盒子因故没进得来,这边人只好自己印了证书和做了盒子,指望卖个好价格。同时感叹,会洋文就是好,我进货时要是能看出这个问题,还能够再杀价。
 
 
   
 
1990年龙凤呈祥金银币特点是规格繁多,有七八种大小。既不像投资币又不是纪念币,是人民银行滥发金银币的开端。图中的面值1500元的金币,发行量只有116枚。这可是个能砸死人的金饼子,重一斤二两五。比砖头乘手,适合女士掌握,可放在手袋里防身用。一盎司银币发行量12000枚。这钱尽管铸造精制,但设计实在平庸。不过拿来做结婚礼物倒不错。送金还是送银就看你和新人的关系啦。老柴那批货,因为证书和盒子是假的,就没有可能作礼品了。免得搞出因椟疑珠,弄巧成拙。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老柴最后也是栽在他的这份崇洋心态上了。有一年他告诉我进了很多丝绸之路金银币。我奇怪,问理由。他说这个题材好,外国人肯定喜欢。只要外国人买得多,市场上量就会少,肯定涨价。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个大路货,设计和发行量都很滥。他信心十足,第二年继续囤积第二套,理由一样,外国人会喜欢的东西,肯定是好的,潜力大着呢。我那个时候已经不再买这些了,所以也没在意。

过了许久,我忽然听到流言说,老柴完了,已经基本退出市场了。因为他所有的本钱都压在这批货上,根本卖不动。连那个“下岗女工”都和他分手了。我先后找了另外几个钱贩子研讨,大家估计老柴囤积的丝绸之路金银币,应该在在八千套之上。真是走火入魔了。难怪他有一次打电话给我,欲言又止没说出什么。


       
 
我想老柴是在尝试着变革。当时一切都在飞快地改变。进入90年代中国金银币发行量逐年大增。市场炒作也成为可能并已经发生过了。同时这些第一批钱商们,已经积累起一定的资本,经营规模的扩大,逼着他们将考虑的重点,从一个个具体的顾客,上升到笼统的“市场”概念。不过,最根本的变化,是中国铸造的金银币,主要市场已经从国际转变成国内了。这些外国经销商们,压根就不愿再费神到国外去销售,每次拿到货直接就转手给国内的钱贩,获取暴利。所以老柴假设的那些钱会在国外销售并沉淀,是不存在的。新的市场环境确实需要新对策。但老柴由于心中那份“崇洋”的执念,自己让自己相信了一个虚幻的假设。

我后来打了电话给他让他带着钱币来一趟。一年多不见,老柴脸依旧黑,腿依旧罗。只是挤出笑容时更吃力了,仿佛每一次都需要耗尽他浑身力气。我什么都没问,只说年关将近,介绍你去见单位的几个处长,看看他们要不要买礼品。最后大概推销出去二三十套,杯水车薪。

 
   
 

上面五幅图为1995年发行的第一套中国丝绸之路金银币,金币一枚,银币四枚。同样规格,不同图案,1996年和1997年又分别发行了第二套和第三套。这些粗制滥造的花花金子和银子,压垮了一个早年钱币大佬,破灭了一场崇洋梦,还埋葬了一位下岗女工的爱情。。。。。。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FarewellDonkey1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眉子-的评论:

这么快就回来了?我就是乘你不在的空,讲几个结结巴巴的故事。特怕被你笑话。。。
买几个小玩意儿没关系,现在暂不要去考虑投资黄金就行了。
-眉子- 回复 悄悄话 才回来就见驴兄大作。很扎实呀,金子都论盎司。我属于华尔街开涮的中国大妈水平,这次回国买了两个吊坠,空心的。
FarewellDonkey1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anoa的评论:

我没有去查资料。因为第三套发行的时候我已经不再买这些了,所以缺乏关注。谢谢补充。
FarewellDonkey1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文革传人的评论:

师兄,文革中不铸金币,但是有人造了全金的主席像章,据说全国一共有二百多枚,你有没有存几个下来?
sanoa 回复 悄悄话 丝绸之路第三套金币以为实际发行量极少 现在也是数的上的老精稀了
文革传人 回复 悄悄话 驴大哥,我得修正主义了。以后有钱时找您租哲学,没钱时找您借金币,*_*。 出口转内销,基本接近真理的硬道理了,^_^。
FarewellDonkey1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小艾妈妈的评论:

你说的博士和大款,两样是不相容的东西。我靠博士那头更近些,也只是老柴临时加封的。。。
小艾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好看,故事跌宕起伏,信息量足
老驴是博士,还有金币收藏的爱好,大款啊。
FarewellDonkey1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真真国女儿的评论:

不仅华丽,还很温柔。。。
FarewellDonkey1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茅斌骚客的评论:

总是不断有人被淘汰。
真真国女儿 回复 悄悄话 拿重达一斤二两五的金币开人脑瓢,这个想法太华丽了。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早期可以不需要套路出牌,上了轨道就需要知识来保江山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