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驴十八

破帽遮颜过闹市,管他冬夏与春秋。
个人资料
FarewellDonkey1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五毛世家 (五)

(2012-07-30 14:17:56) 下一个

《春秋》的编成,是一件大事。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来临。今天我们知道了,来的不是二百五十年的战国,而是两千五百年的五毛大时代。这里值得我们驻足停留,缅怀一下。为什么我们的至圣大成先师,在古稀之年,要编织并带上这顶斩棘王冠呢?

虽然我在今天二十一世纪,不认为他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历史观还有多少可取之处。但作为一个人,我喜欢他,觉得老头很可亲。我尤其敬佩他能从逆境中崛起,一生奋斗不息的精神。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也。

一个人做一件事,无非是外因或内因,或两者相加。外因是,孔子60多岁,虽然费了好大劲运作,终于回到鲁国,但已经彻底失去参政的机会了。 祭肉是再也等不着了,布衣要一直穿进棺材,都没什么意外。孔子自己说: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於後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看起来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套路。不过更像是托词。他的道一向是“述而不著”的,为什么这时要改弦更张呢?

内因就复杂了。我们只能从他的一些言语去猜测他当时的心境。

“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我每读到此,难免掩卷叹息。若是熟悉这段的来源,当知两千五百年后有句话与此情此景相参差:“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七十岁的确是个坎。孔子自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以为,两千五百年后有句话与此情此景相参差:“我们老了,无所谓。

但最直接的,还是伍子胥所说:日末途远,倒行逆施。在这种心境下一个老人的个人行为,不期被一个民族奉为圭皋,以至于繁衍出如今的五毛大军,叹命运弄人,有过于此?

以我愚见,孔子编《春秋》,是一种无奈,一种放弃,一种放纵,也是一种逃避。但五毛的看法都是积极的。例如孟子将其与大禹治水和周公平天下相提并论。那岂不是比孔子一生其它任何事都重要得多,为什么要等到将死之时才动手?

人老了喜欢回忆,这一刻孔子想到了什么呢?是他那年少寡居母亲的早生华发,还是寂寞童年游戏的俎豆泥巴?是十七岁赴宴被拒的奇耻大辱,还是五十岁升官开颜的霎那芳华?是丹楹刻桷宫殿里七十余君的心不在焉,还是黄尘滚滚歧道上一十三年的望尽天涯?或许这个世界让他感到不真实,太荒诞,才要到《春秋》里创造一个乌托邦?当你我为这些苦恼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做一个五毛真幸福?

孟子最五毛一句话: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一直没法理解。为什么做坏事的人对直笔纪录不惧,而对曲笔掩盖的反而惧呢?又是岂能以常理度圣人哉。乱臣贼子有没有惧不得而知,当时确实把学生们吓坏了。

颜回早死,若是颜回在,他倒有潜力支持和发扬光大孔子的五毛事业。我若是在写《马屁世家》, 一定奉颜回为始祖。他的三个经典马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拍得老头乐不可支,直说颜渊你要是有钱,我帮你当管家。可怜颜回是学生中最穷的一个,生时吃不饱,死后没钱葬。所以圣人,吾心向往之,但坐你那无边的幽默。

子路当时也不在,在卫国,很快就死了。若是子路尚在,我想子路会一把火把这叫做什么春秋的劳什子烧了。和一贯插科打诨的颜回不同,子路其实是孔帮中当之无愧的二当家。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兄弟和势力。他一直是孔子的剑,孔子的杖。他头脑清醒,言必行,行必果。这个小孔子九岁的学生,其实是孔子的战友。和后世所称的“亲密战友“一样,总是既相互依赖,又互相斗争。他几次阻止了孔子的无脑冲动,挽救了整个团伙。还经常逼得孔子当面诅咒发誓,背地骂娘。他毫无虚文,一辈子仗剑行义。六十一岁,听说卫国内乱,只身赴难。一个人,将卫国君臣追得逃进高台,闭门不敢露头。在道之不行的最后关头,他既没有“乘浮于海”,也没有躲进历史作五毛。而是选择战死,死前那一刻,把羽毛扶正,帽子系好。

一尊还酹子路!

子路,是个真正的男人。但使卞人仲由在,不教孔丘作五毛。但是他在孔子七十一那年死了。“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就是孔子听到子路的死讯,所唱的哀歌。后世五毛们极力贬损子路,事出有因。

子路的死,让孔子既感到虚弱无助,又更少了拘束。他豁出去了,把《春秋》从心所欲地编了一通,传给弟子们。孔子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 哦,不。这样说太小了。孔子他为后世打开了一扇门,指出了门外的一个新世界。并义无反顾地踏了进去。敢说敢做的人都不在了,其他弟子们一脸惊恐,看着他们老师的所作所为,无胆吱一声。眼睁睁看着那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孤独的身影踯躅在新辟的荒原上,没走几步,生命之火就熄灭了。

司马迁描述《春秋》创作过程: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老头这回有多倔。但孔子的亲传弟子没有一个跟着做五毛的。对《春秋》一书,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留下来的弟子言语中没一处提到《春秋》的。

子夏,据说得孔子真传,可能还是他动手执刀刻上竹片的。但他是个文艺青年,对政治没有兴趣。他得到这书, 却知道是个好东西。因为孔氏《春秋》,太难懂了。后世科举考试,以《春秋》科为顶尖技术。我今天读它,因不懂而郁闷欲死之心隔句有之,而昏昏欲睡之意则一贯始终。王安石谓之“断烂朝报”,然哉,然哉!但另一方面,这本本确实给做教师职业的,一个铁饭碗。子夏如得葵花宝典,上据之以为帝王师,下用来赚些腌肉过年。代代秘传。

其后数百年,《春秋》书逐渐难得见到,能读懂的人就更是日益稀少。当年孔子自己铁了心要做五毛,可内心,对身后五毛事业的前景一点信心也没有。所以他会说: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五毛事业,创业其多艰!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