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下记忆的碎片-插队生活(上)

(2013-01-30 09:59:04) 下一个
        随着岁月的闪逝,过去的些许经历常常从记忆中跳出,思乡忆旧越发强烈。终于在一次回国时实现了一个心愿,去了一趟70年代插队的地方-黑山寨。本想一路上找回过去的记忆,可一路都是陌生的景象,直到“黑山寨乡卫生院”的大牌子突现在眼前,才明白要重访的地方已经到了。这让我的激动有点降温,赶忙在心里提醒自己:几十年过去了,那时熟悉的一切不可能完好再现。
        位于昌平县的黑山寨是个山村,距十三陵的长陵20里。当年插队时,这个名字给人以土匪横行荒蛮之地的感觉。如今,这里已从偏远闭塞的山村变为旅游休闲的度假地,名字听起来也180度大转弯,有神秘浪漫的感觉了。
        沿着曾经洗过衣服的河套,顺着进街的小路,我远远看到了过去生活过的知青大院。当年为知青建造的这所大院在村子里有些扎眼,这不仅因为它高,还因为它厚重和宽大。随着走近,我看见了严丝合缝的高高石墙,石墙上的木窗,还有那越来越清晰的拱形大门洞。。。啊,一切依旧!恍惚间,我似乎刚刚下工回来,隐约听到了回荡在门洞里的欢声笑语,我知道,穿过缓缓上坡、足足一间房进深的门洞,便是那高于前街的大院。我兴奋地疾步走去,迫不及待要去看看我思念的地方。踏进门洞,一道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挡住了我的视线,我走近大门,透过缝隙向里张望,眼前所见骤然让我心情黯淡:院子残乱,房屋破败,哪还有原来的影子。然而,这没挡住时光的倒流。。。看那排北屋,靠西那间是我住的,记得那天清晨,在炕上熟睡中的我被强烈晃醒,披着单子,我从这屋窜到院里,片刻即明白是发生了地震,天亮后发现,西屋的一个房角掉了下来;西屋,就是震掉了房角那屋,是厨房,那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吱吱冒气的大锅盖、锅盖下贴着的棒子面饼子,和着姑娘小伙子你拥我挤买饭的热闹,使这小山村带上了城市的气息,为这里日复一日劳作的村民注入了新鲜和好奇。厨房的那扇窗,有我更多的记忆:我曾经当了一段食堂管理员,在窗里收饭票挥饭勺;我曾经在下工后饥肠辘辘站在窗外,一下买了5个贴饼子一碗粥,这创我人生最高记录的饭量,也是因为刚从家里带来的一瓶盖着白花花荤油的炸酱,奇怪的是,1斤2两晚饭并没把我撑着。。。思绪回到眼前,当年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院落已是满目疮痍凄凉寂静。我依着门洞留了个影,目光所向,是另一个我最熟系的地方。我想,对于插队生活的回忆,就应该从这里开始。

(一)

        每天早上,三小队在书记的吆喝声中聚齐儿,聚齐地点正巧在知青大院儿门口。书记住的院子就在知青大院儿隔壁,他吆喝的第一嗓子我听得倍儿清楚。被分到第三小队,算是我插队生涯能偷着乐的丁点儿小事,这是明摆着的:离聚齐地点近,早上能在屋里多耗会儿,估摸着大家差不多都到齐了我再出去。其实好处有限,也就是少站会儿,冬天少挨点儿冻,至于夏天,聚齐儿时天还没热起来。
        聚齐后队长开始派活。村里虽然以林为主,但也有不少远远近近的零散坡地要种粮食,也有平整土地修梯田的活要干,遇到“城里人”来买石头,还得炸山取石搞点儿副业。这么一来活就比较杂,远近不一轻重不一,这活呢,就不太好派。不过队长不怕,严肃干脆,按体力按能力按性别,你干这个他干那个,装看不见那些丰富的反应:欢声笑语、嘀嘀咕咕、得意、撇嘴、皱眉。全派完了,来一句“都干活去吧”,走人!随后,不管是愁的是乐的,也就都各自回家拿家伙去了。
        每年有几个特殊季节队长派活最轻松,因为活比较单一,大家基本上都干一样的,谁都甭不乐意,派活不会得罪人。一是春天的挑水点种,壮劳力挑水,老的弱的往坑里扔种子,中等劳力的刨坑;二是秋天收核桃栗子,壮劳力举杆或上树把果儿梆下来,其余的在树下收;三是冬天的平整土地、修水库、炸山背石,壮劳力干偏重点儿的活如背石头,弱劳力干相对轻点儿的如用三轮小推车推土或捡石头。
        插队来到黑山寨是4月份,正赶上队里挑水点种。黑山寨是山村,地一块块都在山坡上,那时还没饮水上山,种地是靠人把水挑到地里,再倒进点了种子的坑里,最后埋上土,这在当地叫“挑水点种”。这活持续时间长,自头一次派完后,队长就省去了常规的每早派活,大家天天直奔自己该去的地方。对于我们几个刚来的知青,队里当成壮劳力使用,从第一天干活开始,连续40天都是挑水。挑水是时令活,队里不提供用具,都用自个儿家的。我们知青没有就算了?门儿也没有!队长动员家里有多余扁担水桶的贡献出来,乡亲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提供,极迅速地,我们就都有了挑水工具。
        论挑水,它应该是所有农活里我最拿手的,因为我在家常挑,把水从胡同里挑到家里。有这底子,一开始我没愁,还想在老乡面前显摆一下。哪想到,这挑水和挑水有如此大的区别,只半天的时间,就让我汗如雨下泪水倒流!原因其一,是水桶的个儿大,一个顶我们家的俩;二,水不是从管子来,是从河套里往上提;三,上山的路一路上坡,连个弯儿都没有,没平地放桶,多累都没法歇着;四,挑水论天挑,后面还有40天等着。想想,这得需要比在家挑水强多少的体力!
        说起队里的壮劳力,不只是外在的壮,精瘦的姑娘小伙子、结实的中年妇女个个都算。也难怪队里把我们当成壮劳力,十七八的年轻人,能划分在老弱病残里吗?最重要的倒不是这些,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总得从能吃苦开始。我们,得自觉接受再教育,向队里要求脏活累活重活;队里,给你们派轻活,就对不起国家赋予的责任。
        挑起水来,把身强体壮的阁一边不说,单说那看着单薄精瘦的姑娘小伙子,个个就跟玩儿似的。在河边,扁担不下肩,俩手攥住两边的水桶钩,弯下腰,左一下右一下,满满两桶水就担上了肩,接下来大步流星说着笑着就上了山,肩上的担子还随着脚步颤颤悠悠,那一串动作一溜身影就像流畅欢快的曲子,韵味十足。再看我们,站在河边哆嗦几次桶才半满,扁担上肩找平衡真正担起来又得好半天。我绝对算是在行的,只要桶离了地,就不会半天迈不开步。
        对我来说,挑水最难的是上坡上坎儿。挑担子上山,如果不是走迂回小路,扁担不能和身体成90度,得半横着,这样人才能走起来。最会挑的,是俩手把着扁担钩,扁担随着脚步悠,还俩肩膀上来回换;高兴了,还大撒把耍花活,轻松得气人。遇到坎儿了,千万别停,得跟没看见似的利用惯性一步迈上去,要不就上不去了。上不去麻烦就大了,站那儿挡住路不说,没平地放桶,扁担下不了肩,很尴尬。当地年轻人喜欢和知青在一起干活,更爱帮我们。我们也很快变聪明,挑水时镖着几个年轻人,走在他们中间,上坎儿时前后俩人担着水的同时伸把手帮我们提一下桶,就能上去了。
        挑水最痛苦的莫过于没完没了。从老阳儿还没露脸儿到老阳儿掉到山后,整天干的就是挑水。头天熬过去了还有第二天,第二天的问题是红肿的肩膀疼得碰都不能碰,怎么挑?老乡哥们你一言我一语抢着传授经验,说:扁担上肩别犹豫,挑起来就走,肩膀立马麻木,就不觉得疼了。这招虽狠,可它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心疼自己的肩膀,又加了点儿佐料,用旧衣服把肩膀垫上,让扁担离肩膀远点儿。
        几十天水挑下来,我们都练就了一副铁肩,挑起水来越走越快,也带上韵味了。活儿一旦干起韵味来,就轻松得多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蓝雨清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Myipode的评论:
问候朋友!说得太好了!插队生活有苦有乐,当年的年轻人参与的劳动给后来的生活添了不少精彩,起码不至于那么脆弱。祝好!
蓝雨清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Myipode的评论:
没问题,俺明白。谢谢!
Myipode 回复 悄悄话 不懂iphone在搞什么名堂, No 网
Myipode 回复 悄悄话 现在看来当年的插队生活已经是千载难逢的,虽然苦点,还是很给力的, 如果是生活的强者的话, 生活的强者就是与时光一起微笑的人, 跟世俗的成功没关系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