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跟百年一粉学文化
本来呢,咱已经读过百年一粉的《留学生(3)东洋留学》,比如说咱学习到孙科是幼儿园留学生,还写了《X率一首》,咱的收获很大啦!
其实咱挺满足的,可是刚刚看到:• 写得好啊,坐等下篇。 -亚洲飞蝗-
不仅“写得好”!还有“啊”,还要“坐等下篇”哪!
所以,咱赶快又重读百年一粉的《留学生(3)东洋留学》,一段一段的仔细读,仔细发现里面的养分和营养,百年一粉的原文用斜体。
“三、甲午战争之后,赴日留学高潮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在归国的94名留美学生中,有10多人参加了甲午海战,其中3人殉国。甲午战败,让国人重新认识日本,由此开启了留学日本的高潮。当然,日本为缓和日中关系,积极接纳中国留学生,也促成这波留日高潮。”
这一句“让国人重新认识日本,由此开启了留学日本的高潮”好象有养分!
国人应该是认识到日本很强大了,以前没想到日本有这么强大,也就是有很多值得国人学习的地方,“由此开启了留学日本的高潮”似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为什么咱用了“似乎”二字呢?
因为,也许这个现象或过程对很多人,或绝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都是自然而然的了。至少咱猜对百年一粉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他没解释嘛,而且从行文上看也很通顺自然。
可是呢,咱是个例外,这个现象或过程对咱来说不是自然而然的。
咱请大家想一想啊,如果,咱只是说如果啊,如果去年或前年中日海军开战,今年是2012年,去年或前年就是2011年或2010年,结果是中国海军大败,比如说就跟甲午战败差不多,咱只是说如果啊,那么,大家请想一想啊,今天的中国的国人会“由此开启了留学日本的高潮”了吗?
咱以为不会!
但是,今天的中国的国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应该还是有国人会去留学日本的“由此开启了留学日本的高潮”了的。
所以嘛,或者说甲午战败后的国人跟今天的国人想法很不同,也就是说那时的全部国人都跟今天的国人想法很不同,这是一种可能性;另一种可能性就是甲午战败后国人的想法也不都是一样的,“由此开启了留学日本的高潮”的那些国人只是当时的一部分国人,当然了,具体这一部分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咱必须说明,咱这只是问问题,而且今天跟当年也完全不同,咱的问题是否合情合理也是问题,大家见仁见智吧,唉,谁让咱没文化呢?
至于后面紧接着的“当然,日本为缓和日中关系,积极接纳中国留学生,也促成这波留日高潮。”倒是合情合理,日本至少是对这些中国留学生友好友好嘛。
下面咱接着找养分
“在这之前也有过留日学生。那是在1881年,清廷在召回留美学生的同时,向日本派遣过2名留学生。”
这里好象没养分,下面咱接着找
“1896年,甲午战争刚结束不久,清廷派出13名留学生,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自此开始,公费和自费留学日本的学生,逐年增多,这在科举之后更为明显。1901年留日学生有274人,1904年1,454人,1906年底达到17,860人。其后清廷和日本均对留学日本采取限制措施,这波留日高潮才渐渐平复下来。到清廷覆灭时为止,中国留学日本的学生,总计有38,000人。”
这里好象没养分,下面咱接着找
“在这期间,留日名人有:唐宝锷(1896)、戢翼翚(1896)、蔡锷(1899)、曹汝霖(1900)、王国维(1901)、陈独秀(1901)、王宠惠(1901)、吴稚晖(1901)、蒋百里(1901)、廖仲恺(1902)、杨度(1902)、陈师曾(1902)、陈寅恪(1902)、鲁迅(1902)、黄兴(1902)、何香凝(1903)、秋瑾(1904)、汪精卫(1904)、胡汉民(1904)、阎锡山(1904)、李四光(1904)、宋教仁(1905)、章士钊(1905)、李叔同(1905)、王正廷(1905)、戴季陶(1905)、钱玄同(1906)、林长民(1906)、周作人(1906)、杨荫榆(1907)、何应钦(1908)、蒋中正(1908)。”
啊哈,这里养分很大!咱找到《X率一首》,没看见过的网友可以点击进去看,这还倒真是花不了多少时间,不就是《X率一首》嘛。
下面咱接着找养分
“当然,留学欧美也没有完全中断,最出名的是宋氏姐妹,在美国Wesleyan College,其中宋霭龄(1904)、宋庆龄(1908)、宋美龄(1908)。这期间的欧美留学名人还有孔祥熙(1901)、李石曾(1902)、顾维钧(1904)、马寅初(1906)和蔡元培(1907)。”
啊哈,哈哈哈,这里养分很大!咱怎么以前漏掉了呢?
这是标标准准的“7率一首”啊!
大家看看
宋霭龄(1904)
宋庆龄(1908)
宋美龄(1908)
孔祥熙(1901)
李石曾(1902)
顾维钧(1904)
马寅初(1906)
蔡元培(1907)
是不是标标准准的“7率一首”啊?
括号不读!括号不读!可别读括号啊!
可别读括号啊,因为如果读了括号就不是7个字一行,而是9或11或13个字一行了!
宝藏啊,宝藏啊,宝藏啊!
宝藏被咱找到啦!
咱真是太高兴啦!
下面的对帖(嘿嘿,就是对话)虽然跟咱没什么关系却有很多养分,也就是文化,嘿嘿
-cavebear-说:“你那名单里面很多都是留欧美的不是留日的。老实说, 留学生恐怕绝大多数都是猥琐不堪之人,到现在还被人崇拜,十分可笑.”
-云骑都尉-不同意,他说:“未必都是英才,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猥琐不堪之人”从何说起?”
-百年一粉-解释说:“他常有惊人之语。不必见怪。就好像心有不平之气,一直在努力压抑着,脸涨得红红的。一旦抑制不住,迸发出来,那肯定是要语惊四座的”
-cavebear-解释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
男的是小开,卖家里几亩水旱田,出国回来就算举人,谋个职位, 三妻四妾
女留学生一般都是妓女或者二奶出身, 过去经历清零, 回来从女教授作起”
哎呀,别看-cavebear-的话似乎不中听,可是大概好象似乎也许可能跟咱上面的问题有关系哪!
-百年一粉-还补充了以下养分,也就是文化:
“唐宝锷和戢翼翚,派往日本官费留学的13人中的两个(1896)
陈师曾、陈寅恪和鲁迅是1902年同船去的日本,好像还是入的同一所学校。
蔡锷、蒋百里、阎锡山、何应钦、蒋中正都是日本军校出来的
戴季陶是那时在日本留学时认识蒋介石的吧?才有了蒋纬国出身的问题
黄兴、何香凝、秋瑾、汪精卫、胡汉民、宋教仁等留学日本,应该没有异议吧
周作人在日本留学,还娶了个日本老婆。
阎锡山在日本,与土肥原是同学
廖仲恺、宋教仁、钱玄同、林长民等都是早稻田的
曹汝霖与何应钦有点像,都是留日留成了亲日派
王国维、陈独秀在日本时间短,也就一年半载,但与欧美没什么关系
杨荫榆是中国官费留学的第一位女性,去的是日本。大约10年后才又去欧美的
李四光是先到日本留学,学了五六年。后来才到欧美的
章士钊是先在日本学了3年,后才转欧美的
吴稚晖是先到日本留学,3年后才去的欧美
王宠惠是先到日本留学,1年后转去欧美
只有王正廷一个比较可疑,他先在日本呆一年多,又去了美国读书。在日本可能真没有读书”
咱不知道你怎么想或想什么,咱自己是四仰八叉被养分,也就是文化雷得仰面朝天啦!
-百年一粉-肯定不是搜来的! 有文化就是有文化嘛 绝对跟韩寒读三十七史有一拼 难怪他俩儿猩猩相惜哪 :-))
被雷到的还不止咱一个哪,大家请看:
-白梅格-说:“哈阿!洞帅,走廊这儿静水流深的:) ”
-cavebear-说:“哈,那我多学习,准备沾染一点文气 ”
-白梅格-说:“父辈的电影《早春二月》与我们这一代看过的《城南旧事》里的主题曲是同一《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创作这一流芳百世的绝唱是借鉴他留日之时一日本歌词人的作品,曲同意境近,格调优雅蕴味深长。此日本歌词人的曲也非原创,借用的美国一作曲家的曲调。”
怎么样?
有文化吧?
所以,
-亚洲飞蝗-说的“写得好啊,坐等下篇。 ”
此言不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