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悟空孙-教大家啥不是理工科方法

(2012-02-27 17:34:42) 下一个

-悟空孙-教大家啥不是理工科方法

啥是“理工科方法”?

咱不知道!

咱求教一下,请知道的网友指教咱!

虽然,咱不知道啥是“理工科方法”,但是呢,咱看到不是“理工科方法”的方法还是能判断滴。

咱看了《红学——文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悟空孙- 还真没看到啥理工科方法,因为看到的都不是!

说实在的,咱一看他这题目就知道他没有把“红学”跟“哥德巴赫猜想”联系起来的本事,因为这两个东西实在是相差甚远,所以咱说“红学是一堆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问题已知答案求证明”和“而且哥德巴赫猜想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数学问题,红学只是中国文学的一小部分”,这个咱最后解释。

赞成用理工科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乱弹-

估计-乱弹--悟空孙-的帖子里看到了“理工科方法”,由于咱实在是不知道啥是“理工科方法”,还望-乱弹-能告诉咱。

如果-乱弹-能告诉咱他在-悟空孙-的帖子的什么地方看到了“理工科方法”,那就更好了。

如果-悟空孙-的帖子全部都是“理工科方法”的话,也望能告知一两个显示“理工科方法”的地方。

-悟空孙-回-乱弹-推而广之,写议论文,甚至杂文,都要具备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

啥是“理工科的基本素质”?咱也不知道!

还“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哪!

苹果可以说“一些”,橘子可以说“一些”,白面可以说“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也可以说“一些”吗?

咱求教一下,请知道的网友指教咱!

但是呢,好歹咱也是学理的,要是说“理科的基本素质”呢,咱倒是应该还有一些。

可是呢,咱后来还给老美的NASA干了几年,接触了一点工,咱不敢说咱有多少“工科的基本素质”,咱应该也还有一点点滴,不过呢,咱的“工科的基本素质”肯定比咱的“理科的基本素质”要少一些呢,因为咱的那点“工科的基本素质”毕竟只是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得到的,而没有专业的系统训练。

但是,有一点咱可以肯定的说:不仅“理科的基本素质”跟“工科的基本素质”有大不同,而且“理科的基本素质”往往跟“工科的基本素质”相抵触。

因此,咱以为“具备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人可不太多,也就是说具备“理科的基本素质”又“工科的基本素质”的人不太多。

以咱自己的非常有限的一些“理科的基本素质”跟一点“工科的基本素质”,咱这里用“一点”和“一些”只是要“一点”比“一些”少的意思,嘿嘿,咱以为“理科方法”和“工科方法”也是很不同的,简单的说“理科方法”往往是纸上谈兵,而“工科方法”必须是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理科方法”往往不受约束,而“工科方法”必然有各种各样的实际条件限制。

所以,咱请大家看看,“具备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的,也就是说“具备一些理科的基本素质”又“具备一些工科的基本素质”的,还能运用“理工科方法”的,也就是说“理科方法”跟“工科方法”都能运用,这样的人你见过几个?

虽然,咱不知道啥是“理工科方法”,咱也不知道啥是“理工科的基本素质”,但是,说出来的话自己都不知道是啥意思的人肯定不“具备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使用的也不是“理工科方法”。

咱就拿《红学——文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做教材让-悟空孙-教大家啥不是理工科方法吧。

虽然-悟空孙-的帖子里不是理工科方法的地方比比皆是,咱就提几个不是“理工科方法”也不“具备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的地方。

比如说,评史迷的书,-悟空孙-给了“五”价值,也就是五个不是理工科方法的例子,他的原话用引号引起来了!大家请看:

“1. 首先,该书是一部很好的“红学”普及读物,它用平实浅显的语言对红学做出了可观的总结和整理,将神秘高深的学术介绍给了普通的读者。”

咱以为这个“1”是好几个结论,如果他能给几个例子支持一下就好了,因为咱以为下结论不给证据不是显示“理工科的基本素质”。当然了,他可以说节省篇幅或别的什么理由 不给例子,那咱也没办法。

问题是,本来说《红楼梦》是个见仁见智见淫的东西指的就是红学,你见平实浅显,别人可不一定,你见神秘高深,别人也未必,不知-悟空孙-是了解普通的读者还是代表普通的读者说他的这个“1”的。

“普通的读者”到底是谁呢?反正咱以为读红学书的人可不是普通的“普通的读者”,而是对红学有兴趣的“普通的读者”。

“ 2.其次,该书以严谨的逻辑见长,阐述或进一步推证了红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些难题,如曹雪芹的卒年,秦可卿之死因,脂砚斋的虚实,后40回的真假等等。”

这里实在是需要例子,因为如果-悟空孙-是逻辑学方面的专家有某种公认的置信度的话,那么他说“该书以严谨的逻辑见长”就差不多了,如果不然,他能给几个例子支持一下就好了。

而且“见长”也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见长”也就无从谈起。

“ 3.该书没有拘泥于红学泰斗的定论, 更没有偏向于某一家之说,而是站在一个公正理性的角度以事实为依据,从红学的书斋里分离出来用近似科研的手法整理各种假设,去伪存真。即使对于和自己意见相左的欧阳健,作者也客观地作出介绍并肯定其认真的研究态度。”

什么人可以下“该书没有拘泥于红学泰斗的定论”的结论呢?当然是了解“红学泰斗的定论”的人了,但愿-悟空孙-是一个!

同样的问题,什么人可以下该书“是站在一个公正理性的角度以事实为依据”的结论呢?

“公正理性”的法庭的法官吗?还是“公正理性”的代言人,或“公正理性”的化身?但愿-悟空孙-是一个!

啥叫“公正理性的角度”?

“公正理性”就是“公正理性”嘛,“公正理性的角度”是啥?

啥叫“一个公正理性的角度”?

难道“公正理性的角度”还有好几个吗?

“ 4.对现有的红学主要流派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综合与比较,同时也得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如秦可卿死于自己与宝玉私情的暴露。”

唉,咱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现有的红学主要流派和观点”是不好判断“对现有的红学主要流派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综合与比较”的,大家就姑且承认-悟空孙-了解“现有的红学主要流派和观点”吧。

但是,大家承认不承认都没有用,事实是-悟空孙-了解“现有的红学主要流派和观点”吗?-悟空孙-能澄清一下吗?如果不然,你有作这个判断和下这个结论的资格吗?尤其是又没有例子支持。

“ 5.提出了一些可供红学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按照“只有持有原稿才能批注,而敦诚又明确表示存有曹雪芹遗稿”这一逻辑顺序,指出对于脂砚斋、畸笏、敦诚和敦敏之间的联系应该引起红学研究者们的重视。 ”

什么叫“提出了一些可供红学界认真思考的问题”呢?

-悟空孙-怎么知道什么是“可供红学界认真思考的问题”呢?

-悟空孙-在他的“1”就了解或代表或判断了普通的读者一把,在“2”作了严谨的逻辑的判断,在“3”作了“一个公正理性的角度”判断,在“4”俨然是了解“现有的红学主要流派和观点”,在“5”就知道什么是“可供红学界认真思考的问题”,还是“认真思考”的问题,咱实在是不知道红学界的人们如果有幸看到会做何感想。

咱现在说为什么“红学”跟“哥德巴赫猜想”相差甚远,因此把这两个东西联系起来还是需要特殊的本事的,反正咱没有那个本事。

咱已经提到“哥德巴赫猜想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数学问题”,“超越语言和文化”这部分大家都能看到,其实这里咱还提到一个超越,你能看出来咱还提到一个什么超越吗?

来试试吧,看看你是否“具备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吧!嘿嘿,“一些”!咱在这个帖子的最后给出答案。

那么,-悟空孙-是怎么把“红学”跟“哥德巴赫猜想”联系起来的呢?

大家请看:-悟空孙-说:“最后,应该点题了。我为何要把红学与哥德巴赫猜想相提并论呢?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的一个著名难题,理应是“数学家”和“泰斗”们才知晓的课题,但是这个猜想在中国家喻户晓,原因一是归功于徐迟的报告文学,二是此猜想的命题本身十分简单:1+1。 ”

大家请注意,第一个“知晓”的“晓”跟第二个“家喻户晓”的“晓”可不是一回事啊!

-悟空孙-说的“理应是“数学家”和“泰斗”们才知晓的课题”,这个“知晓”的“晓”可不仅仅是“知道”、“听说过”或“听懂了”等等等等,但是-悟空孙-说的“但是这个猜想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家喻户晓”的“晓”可就仅仅是“知道”、“听说过”或“听懂了”等等等等啦!

-悟空孙-玩弄文字游戏偷换概念又一例:“偶数都是素数之和,那我们的历史难道不是流传于世的一个个红楼“轶事”之和吗?”

“偶数都是素数之和”所说的“和”可是两个素数之和啊,这跟“那我们的历史难道不是流传于世的一个个红楼“轶事”之和”是一回事吗?前一个“和”是限定的两个的“和”,后一个“和”虽然也是同一个“和”字,可是没有限定的随便多少个的“和”。

这里,同一个“晓”和“和”字在-悟空孙-看来就是一回事了。大家请看-悟空孙-继续偷换概念:

“高深的课题借助科普的推动以及简单明了的阐述,必定能在大众中引起共鸣,红楼梦何尝不是呢?作为一部小说,其中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鲜活有趣的人物,而红学为什么要把一部小说弄得高深莫测,越来越脱离大众?难道就不能在理论研究的同时结合实际做一些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中国人热爱古典文学,甚至对红学本身产生兴趣,从而造就更多的业余“红学家”呢? ”

具体的数学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般化成了“高深的课题”,要想对一般的“高深的课题”说出个什么,仅仅说一个具体的数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徐迟的报告文学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都不用说徐迟的报告文学的成功对一般的“高深的课题”没有一般性,对别的很多的数学的甚至是数论的“高深的课题”都没有一般性。

咱希望大家能看到,从徐迟的报告文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成功都不能说明别的数论问题“借助科普的推动以及简单明了的阐述,必定能在大众中引起共鸣”。

那么,-悟空孙-的“红楼梦何尝不是呢?”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

大家看看呵,从徐迟的报告文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成功就要到红学里复制,-悟空孙-的一个“红楼梦何尝不是呢?”超越了多少界限,至少要超越数论吧?还要超越数学吧?还要超越理科吧?从理科到文科再到文学依然需要超越,而且《红楼梦》还是属于古典文学,虽然不是特别古,那也是古典文学,因此还要超越到古典文学,嘿嘿。

从个例到一般,从点到面,甚至超越完全不同的范畴,这些对于不“具备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的,嘿嘿,“一些”,的那种#¥%&来说简直是比易如反掌还要容易。

到现在为止,大家看出来-悟空孙-是怎么把“红学”跟“哥德巴赫猜想”联系起来的了吗?

反正咱是没有,咱就只好猜了,好像是因为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本身十分简单”,而《红楼梦》又是一部小说,用-悟空孙-的话就是“作为一部小说,其中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鲜活有趣的人物,而红学为什么要把一部小说弄得高深莫测,越来越脱离大众?”

一句话说了两遍“一部小说”,好像多说几遍“一部小说”,《红楼梦》就可以跟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本身十分简单”相提并论了,“红学”跟“哥德巴赫猜想”就联系起来了似的。

咱前面说了,“哥德巴赫猜想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数学问题”,“超越语言和文化”这部分大家都能看到,其实这里咱还提到一个超越,咱提到的这个超越在“数学问题”这四个字里面!

数学问题”这四个字里包含的那个超越就是:超越时间!

语言在变化,文化在变化,社会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时间在变化,“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数学研究的对象超越时间和语言和文化和社会,“红学”研究的《红楼梦》是有语言、文化、社会、生活和时间烙印的,无论任何人说多少遍“一部小说”也改变不了《红楼梦》上的那些烙印,因为文学谈不上超越任何这些数学所没有的烙印,即便是科幻文学都带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

所以,仅仅从时间的无情的流逝这一点上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红学”及其研究的《红楼梦》必然越来越脱离大众,无论其中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也将逝去,也不管任何人用“鲜活”来形容那些有趣的人物,他们也是死的,即便是红学不要把一部小说弄得高深莫测,“红学”及其研究的《红楼梦》必然逝去,因为新的文化和文学和艺术将产生。

有生必有死,孔子如果还活着,这个世界上恐怕就没有大家的立足之地了,事物跟人一样,小说也不例外,如果以往的东西不死,新的东西就没有空间了。

咱说的这些是“理科的基本素质”呢?还是“工科的基本素质”?

最后,咱说一点“红学的基本素质”吧:

《红楼梦》本身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脱离大众滴!

因此,本来就不存在什么《红楼梦》被红学弄得越来越脱离大众这个问题。

按照-悟空孙-自己说的:“我一口气读完史迷大作《车轱辘话话红楼》之后”,他居然问出这样的问题:“作为一部小说,其中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鲜活有趣的人物,而红学为什么要把一部小说弄得高深莫测,越来越脱离大众?”

看来史迷大作《车轱辘话话红楼》“是站在一个公正理性的角度以事实为依据”给了-悟空孙-《红楼梦》本身不是脱离大众滴事实依据!

由此可见史迷大作《车轱辘话话红楼》在-悟空孙-的“具备一些理工科的基本素质”的用“理工科方法”的脑子里是多么的失败!

-悟空孙-,呵呵,请转达史迷,咱也“是站在一个公正理性的角度以事实为依据”跟他说:《红楼梦》本身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脱离大众滴!

而且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里,数《红楼梦》最脱离大众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