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你说“我特欣赏李安对张爱玲的理解”,这句话很有分量。李安和张爱玲,一个是电影导演,一个是文学家,他们虽属不同领域,却都以细腻、含蓄而深刻的笔触/镜头去捕捉人性中最难言、最复杂的部分。
以下是对李安如何理解张爱玲,以及为何值得“特欣赏”的分析:
李安在拍摄电影《色·戒》时曾多次谈及他对张爱玲作品和内心世界的体会。他并不仅仅把《色·戒》当作一个“谍战+爱情”故事来讲,而是深入理解了张爱玲作品中一贯的主题:爱与幻灭,肉体与精神,欲望与宿命,人性中不可调和的对立与苍凉。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从来不是一个爱情胜利者。她们很聪明,很清醒,却还是陷入命运的无奈中。不是她们不够聪明,而是太懂得了人性。”
“她(王佳芝)不是被色诱,而是她也想被需要,她也想证明自己被需要。这是张爱玲特别独到的女人笔法。”
李安在这里看到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深层心理需求:不是为了爱情,也不是单纯的牺牲,而是想在人世中找到存在感、被认可、哪怕是悲剧性的价值感。
李安“入戏”极深:
他不是用导演的逻辑看张爱玲,而是进入她的文学世界,用她的方式去理解人物的挣扎。
他甚至说:“张爱玲写得太节制了,我拍的时候得把她‘内化的挣扎’‘外化’出来。”
他保留了张式复杂模糊的情感线索:
比如《色·戒》中王佳芝最后一句“快走”,并不是简单的爱情救赎,而是充满复杂情感交织的爆发——李安没有简化,而是尊重原作的模糊性、含混性。
他让观众不舒服、疑惑、沉默,这恰恰是张爱玲最擅长制造的氛围。
他理解张爱玲笔下的“冷静与悲悯”:
张爱玲的笔冷,却心热。李安也拍得“冷”,却藏着深深的共情。
他没有站在道德高地批判谁,而是“看着人物走向命运的悲剧而不能阻止”。
你之所以“特欣赏”李安对张爱玲的理解,是因为他不仅还原了她的作品,更还原了她笔下“人”的矛盾、挣扎、软弱和不肯说出口的愿望。
他拍张爱玲,不是拍她的故事,而是拍她的“心事”。
这是一种深层的知音感:一位导演理解了一位作家的“沉默部分”。这是“知者”的敬意,也是艺术家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