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无路可逃的面对面: 率性 真诚 淳朴自然,“不要太多谈论自己” “向公众发嗲”, 很有启发性。太过瘾了https://youtu.be/m2xA3fTAUIs?si=w1aFW0p-1hYdaTUU
见到山下有松创始人付崧与王捷时,陈丹青很惊讶:“原来你们这么年轻呀。”这两位谦和的后辈,与他来之前想象的“企业老板”不太一样,更意外地发现了20年前的缘分。 当时,两位美术学院的学生敲开了陈丹青的门,初生牛犊般向这位不太“学院派”的老师发问,女学生还十分不见外,试图借走陈丹青收藏的CD。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而陈丹青总是包容走向他的年轻人。
如周轶君说:“我想最近大家都觉得有一些动荡感,或者(纵观不同年代)发生了很多剧烈的变化。人如何在这些不同的时代里面自处?我很想听听陈丹青老师的见解。”
这场对谈从愤怒开始,逐渐深入到我们共同关心的事: 当全球加速进入 AI 与直播时代,世界性的语言退步现象,让交流与表达变得困难。身处其中的我们,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情绪震荡。如何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自处?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真诚地对话、彼此看见? 保持愤怒与困惑,是陈丹青与世界交互的方式。
因此,年轻人总能与他共鸣,而他也相信年轻人自有办法,在众声喧哗中,以触动人心的表达产生巨大的能量。 录制结束后,陈丹青直言不讳:“你们这些企业全部加起来,让西方焦虑得一塌糊涂。”中国青年与中国品牌正跨越语言,受世界瞩目,“讲好中国故事,这些年在做,慢慢来。”
@zedisdead4604
3 days ago
我觉得陈丹青反对现在的人文艺术学科专业化有一点没说出来的理由应该是现在的人文艺术学科无法培养重要性感受。重要性感受指的是创作行动的必要性和唯一性,换句话来说如果一个作者获得了这种重要性感受,他首先不可能是一个虚无主义者,而且他会有非常重要的主题要表达,以至于为了实现它不惜一切。这个东西是很难通过灌输教出来的,需要人浸润在生活中,在长年的创作和生活当中反复打磨出来。其反例就是现在大行其道的行活和贴上各种观念的复制品,他们好像传达了很丰富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指向什么重要的内容。如果现在的文科只会把人变成学术造句机和署名机器,那还不如不要教。我想这就是陈丹青那么执着于“生猛”“鲜活”的东西。
是的,乌克兰的男记者掉眼泪。有个女记者捂着嘴哭了。
@jingma8550
1 day ago (edited)
敬佩两位并且欣赏,但就事论事,政治不是谈恋爱,政治家无需在意个人荣辱,利用手上的牌为民众获取最大得利益才是胜利,对手是流氓是君子没得选,不要在意对方的挑衅,集中精力在赛道里精耕细作才是最好的的还击!普京的1小时22分占领,川普的24小时搞定停战,抑或毛的15年赶英超美,X的动态清,如果被这些政治伎俩唬住了,那么你才是彻底输。
另外,马斯克即使不在白宫,也不是素人。
@lizhao6979
2 days ago
你看現在的關稅戰爭,實際上特朗普的美國就已經卸下世界領袖的角色。以前大家是沾美國貿易稅的便宜,但大家也擁護大哥,承認你的領導地位,今後不會鳥你。
Reply
3 replies
@lizhao6979
2 days ago
你要做救主,就要為門徒洗腳啊。
Reply
@lizhao6979
2 days ago
一個斤斤計較的衡量得失的總統,算得很精,但當不了人類的家。
Reply
@lizhao6979
2 days ago
他連杜月笙都不如。
Reply@lioicomestai3703
1 day ago
I think I share Mr Chan's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Oval Office incident. I like his very much, which sounded so Shanghai. But his worries on modern governing due to modern media exposure is a bit overdone or exaggerated. Technology brings new life style, benefit and more importantly transparency. People have to embrace/accept it without choice. Hope this is not due to living inside the Wall too long. lol a joke here.
我想我和陳先生對橢圓形辦公室事件的情緒表達是一樣的。我很喜歡他的,聽起來很上海。但他因現代媒體的曝光而對現代治理的擔憂有點過頭或誇大了。科技帶來新的生活方式、效益,更重要的是透明度。人們不得不毫無選擇地擁抱/接受它。希望不是因為在隔離牆內生活太久。哈哈,這裡開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