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教科书的理解法,作者明里是在指责歌女,暗里骂的是当朝权贵。但这名面上的道理就真能讲通吗?柳如是说过,“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
杜牧多喜欢和歌女混一块儿(*),而且还曾和偶遇的湖州美少女相约十年后(**),转头在诗里面就骂人家,这话真像他说的吗?
杜牧是门阀世家(爷爷是正国级高干,宰相杜佑,杜家在天子脚下住着大别墅),而世家子弟最大的特点,就是说话直接,因为他们承担得起后果;类似今天的红二代,杰出代表就是任志强“任大炮”。说什么曲笔暗讽啊,那是你们的做派,于他实在是没必要。《阿房宫赋》那么辛辣刺激的文章,就是人家中进士前写的,根本不怕被组织部翻旧帐,被录为进士就是叔伯辈说句话的事(***)。《唐才子传》里讲他“诗情豪迈,语率惊人”,绝非虚言。
教科书模糊地说,“商女”是“歌女”。从诗的内容看,她的确是以歌女的身份在唱,但你见过古人在任何一处地方把歌女称为「商女」吗?
查古汉语字典,“商”字在此可能的释义,一是“商贾”的“商”,卖的,语义就不完整;二是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商”,如果这也说得通,歌女何不称作“宫女”、“羽女”?况且,当时已有成语,何必生造:汉称“歌姬(伎)”,唐称“秋娘”(如“妆成每被秋娘妒”)。维基百科上解释说,五音中商音凄厉,故以商配秋,把歌女称“商女” --这是个有意思的讲法,错,但错得很有意思,后面再讲。
“商”还有一个大家都忽略的意思,也是它最早的意思,就是三代中的殷商。
周武王灭商之后,把历史上的商朝涂写得一塌糊涂,酒池肉林,炮烙挖心,好像比ISIS还十恶不赦。这一点很可疑,光读《史记》就能隐约感到不太对:如果殷商真是失德败行,气数已尽,周武王应该是众望所归,那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到底算怎么回事?司马迁将伯夷叔齐传排在《列传第一》的位置,本身就饱含了一种强烈的褒义色彩。
有时候,说真话需要技巧,因为儒家至圣先师孔子,一句“吾从乎周”,已经定下了这场战争的合法性基调,孟子也继续洗地。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检举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
对于武王灭商的正当性,近现代对此存疑的史学家也不在少数。郭沫若在《女神》中开篇便借屈原之口直接开喷:周朝既然灭了殷商,自然要说他不好(原文记不清了,欢迎指正)。
篡改历史只能骗得了几百年之后的人,在群体记忆尚未褪色的周朝,武王也面临相当的压力,不得不装模作样,优待前朝王室,封商朝后裔于宋,爵高诸侯一等(称“公”),特许宋国演奏商乐。
有一种说法,商人的“商”,也是源于宋人被诸国嘲笑,只能做小生意,不仅常年忙碌(行商坐贾,“商”在古汉语中是要四处奔波的小贩,“贾”才是大亨),而且社会地位最低(士农工商),常常四处碰壁。连庄子也顺便调侃一下他们经营失败:“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宋亡之后,有一位姑娘这样想:你们踏破我的祖国,杀光我的父兄,羞辱我的族裔,污蔑我的文化,但好在我还有祖先传下的音乐,我还有嗓子,我要不停地唱;高歌,小调,无论美恶,都是我的记忆;想到辉煌,歌声就高亢,想到悲惨,歌声转凄凉;一群异国人围着我嬉笑,无知的路人问我为什么嗓子哑了也不停,我就一句----“老娘喜欢”!
后世史家,义宁陈氏云:“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晚年著书,遂惟颂红妆。
-----------------------------------------------------------------------
* / **/***《唐才子传》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従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毫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牧恣心赏,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后以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为当时第一,宴朝士,以牧风宪,不敢邀。牧因遣讽李使召己,既至,曰:“闻有紫云者,妙歌舞,孰是“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袖一时回。”意气闲逸,傍若无人,座客莫不称异。大和末,往湖州,目成一女子,方十余岁,约以十年后吾来典郡,当纳之,结以金币。洎周墀入相,牧上笺乞守湖州,比至,已十四年,前女子従人,两抱雏矣。赋诗曰:“自恨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此其大概一二。凡所牵系,情见于辞。别业樊川。有《樊川集》二十卷,及注《孙子》,并传。同时有严恽,字子重,工诗,与牧友善,以《问春》诗得名。昔闻有集,今无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