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2025 (45)
把好主意写成文章、做报告是更难的事情;而科普涉及到把这些好主意讲给公众听、让公众明白,所以难度更大。
何毓琦教授院士博主访谈:关于博客、科普和科技政策 精选
已有 1573 次阅读 2016-8-18 08:54 |个人分类:科学传播与普及|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何毓琦教授访谈
(哈佛大学退休教授,美国院士,中国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何毓琦 ;已出版博文集,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271922.html )
时间:2009年11月23日(周一)上午11点-12点(后宴铭园聚餐)
地点:T大FIT楼
访谈人:LL, CHANGJING, LI XINGCHUAN
1、对于知名科学家写blog的评价
在开始做这件事情之前,就听朋友说过写blog是会上瘾的。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也感受到,写blog确实是比较耗时间的;但这其中也有很多乐趣。比如通过我的blog能够给青年学生做科研提供一些建议,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这也是令人感到愉快的一件事情。
我现在已经经过了最初的“痴迷期”,以前是一周两篇博文,现在基本上是一、两周写一篇博文了,主要记录一些自己感觉很有意义的事情。至于是否像大家常说的“科学家写blog是不务正业”,我觉得这主要看个人的情况,如果在“正业”完成之后,有时间写写博客也是很好的事情。
2、对于科学家做科普的看法
做好科普,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科学家不应该看不起科普工作。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要有好主意,其实把好主意写成文章、做报告是更难的事情;而科普涉及到把这些好主意讲给公众听、让公众明白,所以难度更大。
有些科学家可能有能力做科普,而很多科学家可能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于国家、社会来讲,科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做科普其实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而且考虑到能力差异的问题,可以由专门的科普工作者来做,科学家不应该看不起这些科普工作者,人家把你的工作介绍给公众,这是很有必要的。
3、关于通过政策要求推动科学家做科普
科学家的能力不同,有些人能说会讲、做得来科普,有些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政策不应该对科学家做科普进行硬性规定,主要起引导作用就可以了。科普,还是应该通过市场化需求的拉动,吸引一些有能力的科学家做做。如果一刀切,要求所有的科学家都要做科普,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4、关于科学对政策的影响,例如:宋健的工作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宋建到美国,给我讲了人口控制论,我觉得非常好。
我认为,中国当初大力搞计划生育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人口过度膨胀,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景象了。
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宋健的工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个人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人口控制论,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
我和宋健很熟,当初他还没有从事任何领导(科委主任)工作,就常常给我讲人口的问题,我认为他的工作做得很好,完全是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的,符合科学的规范,而且这些科学工作,确实能够应用到当时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去。至于他的工作是如何引起政府领导的重视,[变成人口政策的,]这个情况我不清楚。
[注20160818:近读宋健著:《世纪之鹄:宋健文稿选集》,原子能出版社,2002年。可以得知宋健的人口政策研究,如何影响政府决策层的]
来源::《世纪之鹄:宋健文稿选集》目录
5、关于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提到HarveyBrooks当时是他的领导,MIT一个学院的院长。后转入到科技政策。Brooks提出了Science for policy, policy forscience.
哈佛大学的Holdren教授,现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是他的朋友。
民主也有民主的问题,像美国,不同的声音都可以传递到政府那里,会形成一定的相互制约,但是决断力方面也会有所影响。
中国的领导说一句话,那是很管用的,在美国就不是这样了。
所以关键是领导要英明,倒不一定说民主就更好。如果领导不英明,那就更糟糕了。
6、关于中国的科研不端
主要还是制度问题,名与利的结合过于紧密,而且过分注重数量化的考核指标,缺乏质量化的考核指标。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制度的影响。
比如我在博文中提到的“1979年的一个故事”[姨妈,毛主席办公的地方?半夜发疯了,要自首],那个故事其实就反映了当时的制度环境对于民众的影响,故事中所描述的情形放在现在的制度环境下是很难理解的。
7、关于科研经费申请的手续过于繁琐
经费的管理的确很重要,但是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如果一份文件有三个以上的人签名负责,那么这个事情基本上就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负责实行了。
在这个方面,美国的做法是权力下放,就由一个人来负责,那么这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他一定要尽力保证事情的结果;如果负责的人多了,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8、关于研究组的运行模式[博文有介绍]
我们研究组主要是以教授组的模式运行。因为我们在国外也都有工作,待在国内的工作时间有限,一年也就两三个月;以教授组的模式运行,可以把原来用于一个教授的经费,分开来用在三四个教授身上,这样大家的工作时间上有个互补,也节约了经费。但是我们的主任[是早期的海归]是全职待在国内的,他负责联系工作组老师等各项事情。[主任进门来为何教授办事:确定《博文集》赠送名单;准备为其邮寄若干到美国]
XXX说过,改革[现行体制]非常难。最好的策略是,不动现行的,而开辟一个的。
9、关于科学的保守性与创新
我个人认为科学是保守的,而且应该是保守的。[见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65-29014.html ;又,LL 2009.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248974.html]
10、关于气候变暖的问题
气候变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虽然全球变暖与碳排放的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是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策的制定者,都需要有远见。我们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策,科学家需要为公众和政治家提供支持,所以我们需要一方面加强研究全球变暖与碳排放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有远见的去应对这一问题。
11基础研究的价值
举例:GPS与相对论(时间“校对”问题)
应有这样的大量例子,向公众说明。
12个人简历
大家族;15岁被送到美国。我是A lucky person。有好妻子,好母亲。
对华人科学家成为教授,有无歧视?美国最好(某大学除外);英国没有一个大学给他发教授offer的。
孩子与父母:在美国,孩子一般不干父母的职业。父母是一个“标杆”,超过他们,就是“杀”(kill)了他们。
作为物理学家的儿子,现在开公司了。
女儿,拒了好的大学OFFER,参加了美国政府办的一个援助机构。先去蒙古,先去非洲。能独闯天下。
(原载:2014011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757825.html)
相关:华裔哈佛终身教授、科学网博主何毓琦院士谈 如何在一流大学晋升 千人计划网http://1000plan.org/qrjh/article/6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