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漫谈美与爱情的哲学意义》【10】第五章
前段时间,在交大海外微信群里,几位1980年代出国的同学提起当年广泛流行的、在美留学生离婚现象。更确切地说,是大陆来的夫妻中,太太如何不计道德底线,甩掉原配丈夫,试图再嫁外国人,造成的各种惨烈故事。有人说当年自己身边所有大陆来的夫妻都离了,有人说自己认识的十有八九离了。虽然不存在权威统计数据,没人能保证这些个人观察精准反映总体状况,但亲历那个时代的人都还记得当时情况,没人否认那时离婚极端普遍,普遍到让局外人觉得不可思议。
(Ex.16) 1980年代,在北美的留学生里,离婚率特别高。
那时中国太穷,留学的人都类似,一般是男生,国内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或年轻教师,依靠美加大学发放的微薄奖学金出国。娶的太太则是女生里的佼佼者,很多是班花、校花,有的还是女学霸。出国时还没结婚的男生,则趁短暂假期回国相亲,在众多优秀候选人里迅速挑选相貌、家境、能力都好的女生结婚。在1980、90年代,出国是潮流。国内女生青睐男留学生,趋之若鹜,因为他们可以带自己出国。但到了北美后,太太们马上发现丈夫学业压力大、生活艰辛,如要得到永久定居美加的身份,还需奋斗多年,失败风险很高。同时,北美社会里年轻中国女性稀缺。一些白人男性对中国女人充满幻想,虽然他们在社会里的比例并不高,无奈人口基数巨大,造成他们数量不少,远多于待选的中国女生。还有北美老华人们,通常来自台港澳,对这些高学历、高颜值的大陆女生也垂涎三尺。所以在那个时代的北美,中国女生供不应求。
当年大陆留学生离婚,几乎都是老婆甩老公,然后迅速嫁给白人、或已在北美扎根的亚洲人。很多案例情节离奇。比如有人讲到,太太借助老公的学生身份,以家属名义申请上学,然后看上学校里的白人教授,给白人教授写情书,隐瞒自己已婚状态,竟然还要老公帮自己打探教授的情况、为自己修改情书。这类故事太多了,以至于大家变得麻木,一般性背信弃义事件都被视为稀松平常,几乎被接受。比如男留学生回国相亲结婚,太太靠丈夫学生身份来美。但稍熟悉环境后就不辞而别,找到有永久身份的人同居。待同居关系稳定后,再回头找合法丈夫离婚。或太太让丈夫为自己付高昂学费,在北美读短平快的硕士专业,毕业后找到工作,立刻与男生离婚,然后寻找下家。这类故事在当年比比皆是,中国女人为留在北美不择手段,视爱情、婚姻如无物。
我与太太在1990年代中期来美留学。那时情况已有所好转,原因倒不是中国女人道德水平大幅提高,而是经过十几年累积,在北美的中国女人多了,白人和老华人们的猎奇心逐渐减弱,需求也已基本得到满足。但我们身边还是经常发生“跑老婆”的情况,而且情节照样离奇,手段照样恶劣,让人叹为观止。每次发生这种事,大家自然议论纷纷。男女都有兴趣,因为每个人都感到与自己休戚相关。所以事件的关键细节、背后的原因等,很快就水落石出、尽人皆知。道德底线一次次被身边原本熟悉和信任的人突破,大家难免唏嘘。
印象较深的一个例子,一对北京夫妻,都是北京本地人,又是大学同学。男生是班长,女生是班花。两人在大学里恋爱,毕业时结婚,并开始筹备留学。在北京工作几年后,他们两个人,外加双方父母,拿出所有积蓄,筹集仅够一人留学的钱。于是双方决定丈夫先出国,到美国后再想法儿把太太办出来。他们是我知道的、最早一批完全依靠自费留学的大陆人中的一对。女生在美读书仅一年后就开始工作。刚上班第一个月轮训,公司隔壁组的一个中年白人,比她年长15到20岁,短暂带她熟悉工作。他们相遇后一两个星期内就开始同居,之后她迅速与老公、以及所有中国人朋友都切断联系。后来熟悉她的人讲,她英文口语还不过关,她的姘夫很可能是她这辈子遇到的第一个对话超过5句的白人,而且是已婚的,只是与太太分居,据说正在办离婚。
读者可能猜测,这个女生肯定是个轻浮、愚昧的傻女人。恰恰相反,她出生于很正常、也很好的北京干部家庭;她本人毕业于北京名牌大学,学业优秀,聪明能干,平时待人接物通情达理,说话做事有理有据,分寸感、亲疏感都掌握得非常好。而且她长相甜美可人,在北京女生中肯定算得上美女。她的情况并不独特,而且很具代表性。那个年代在北美抛弃老公的大陆年轻女生们经常出类拔萃。她们来自社会精英阶层,生长于国内大中城市,父母几乎都是中高级干部、或中高级知识分子、或既是干部又是知识分子。当时国内还没出现富裕商人阶层。她们要么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从小品学兼优,在校园里与看上去最有前途、最可能出国的男同学相识相恋,自主结婚;要么毕业于国内比较好的大学,被周围人视为美女、优质女,与马上要出国、或短暂回国度假的留学生相亲,因为长像好、言行得体、综合素质好等,所以被选中,然后迅速领证办婚礼,再以留学生配偶身份来到北美。
(Ex.17) 优秀女生也道德败坏。
在那个年代,一般老百姓还觉得为利益背叛爱情婚姻的永远是男人。国内媒体也这样宣传,比如《包公铡美案》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尽人皆知。陈世美科举高中后,利欲熏心,隐瞒已婚身份,娶公主为妻,成为驸马爷。我小时候,街坊邻居里的中老年妇女们,每说到哪个男人背叛家庭,就说他是陈世美,既鄙视又仇恨,咬牙切齿。陈世美,无疑就是世界上最坏男人的代名词。而中国女人总被描写成忠诚的化身,不顾一切维护家庭,是道德楷模和无辜受害者,永远值得人同情。比如剧中陈世美的发妻秦香莲,为寻找久别不归的丈夫,不惜靠一路乞讨,携一双儿女千里寻夫,从湖北襄阳步行到河南开封,即使有现代化大马路、她每天不停地走,也需要花一两个月。
当时的文艺作品都采用这个套路。比如《牧马人》里的李秀芝、《人生》里的刘巧珍、《骆驼祥子》里的虎妞、《芙蓉镇》里的胡玉音、《上海滩》里的冯程程、《渴望》里的刘慧芳,等等,都死心塌地跟男人一辈子、不惜搭上自己性命,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时社会上下也这么想。在1980年代末还出现一首著名流行歌曲《东方女孩》,小轩作词。其中唱到,“走遍海内外,巴黎到上海,谁能比东方的女孩?…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当时中国又穷又落后,在面对西方时,国人难免有自卑心理。但他们为自己民族的女人们拥有高洁道德而骄傲,觉得世界其他地方的女人都比不上中国女人。想想看,真是讽刺、滑稽啊。另外,还有很多人讲,1980、90年代的青年特别淳朴、正派等,同样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人们心目中的现实,与真实的现实,区别巨大。文革之后,整个民族道德水平大滑坡。在婚恋方面,1980年代上千万知识青年返城,就出现各种惨烈、卑鄙的抛妻弃子、抛夫弃女的情况。著名电视剧《渴望》就描写这个题材,虽然它采用官方、正能量角度,遮掩了很多深层丑陋。知识青年是时代受害者,处于社会边缘,行为中体现底层的无奈,所以大家更愿意同情和原谅他们,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直接触及社会主流价值与心理。但比知识青年稍晚出现的北美女陈世美们不一样。她们属于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被认为是1949年后最自由、最积极向上的一代人。她们来自中上层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又经历层层竞争与筛选,在大众眼里属于中国社会培养出来的最出色的一批女生。在她们中广泛存在的道德败坏反映民族层面的堕落,让人无法等闲视之。
其实,我们当年就很懂这些女陈世美们的想法。我们与她们来自同样文化,拥有相似背景,都在为生存与发展打拼,所以很能理解她们的困难、和面对的各种选项。她们的确聪明能干,思维慎密。她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与丈夫之间的、所有她们认为重要的方面,包括性的欢愉、生养孩子、曾经的同甘共苦、以及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亲情---伟大的卢梭称之为“同情”---其实都是可以被复制的。所以她们认定原配丈夫,即使兢兢业业、没有过错,也都可以被替换。而那些她们想嫁的白人、或已经在美国扎根的华人,所拥有的美国国籍、绿卡、主流社会身份、稳固和广泛的社会关系等,都是原配丈夫可望不可及,无法提供的。于是她们冷静、理性地决定“跳船”。
这些在北美抛弃原配老公的中国女人,与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升官发财、然后抛弃原配老婆的国内男人,本质是一回事。陈世美,不分男女。他们都是中国社会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一批人。我在这里说他们“优秀”,并非反话,也没一点讽刺。他们都身体健康、头脑聪明、受过良好教育。女生大多漂亮,有吸引力,在婚恋市场上受欢迎,比一般人有更多选择。而且他们都有强烈进取心,渴望出人头地,愿意为成功拼搏、付出代价。在任何社会里,这样的人都配得上成功。他们也确实成功了。
(Ex.18) “我通过努力,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有什么错?”
几十年过去,这代人已进入中老年,跳船女生中大多数人心想事成。她们与新丈夫安度半生,享受到本地配偶带来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好处。出于人之常情,她们不愿多谈自己的“跳船”史。但以我听到的和看到的例子,她们几乎都理直气壮,觉得当年跳船理所应当。“我通过努力,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有什么错?” 也有少数跳船女人失败。比如与原配丈夫离婚后,本以为可以很快找到美国白人结婚,却一直不能如愿以偿。或再婚之后发现原来的老公飞黄腾达,现任老公平庸乏味,让她们内心不平衡。在那个年代不名一文的大陆男留学生中,后来事业成功的比例很高,他们的前妻看到后自然不舒服。但这些女人们的反思几乎总是,自己当初没算准,对现实认识不足,所以才落到如此田地。无论成功失败,这些女人都紧盯现实利益,头脑没有超越现实的道义原则。她们都是效益主义者。为了在婚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她们才抛弃原配老公。
女陈世美们背叛家庭,以亲人痛苦为代价求自己得利。毫无疑问,她们违反了道义。从哲学意义上讲,她们的行为违反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夜深人静时,那些自觉成功的跳船女人应该想一想,如果她们的老公也像她们那样对待婚姻,比如在中年以后,男人事业变得更成功,妻子年老色衰,男人发现有机会找到更年轻漂亮的,然后把妻子甩了,这些男人们是否也可以说,“我通过努力,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有什么错?”
在人类漫长历史中,各民族和文化不约而同、都发现了一条基本道德原则。虽然表达形式略有差异,但它们的核心内容都一样。约2500年前,孔子在《论语》将之总结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他版本还有:
1. 约2000年前,耶稣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应当怎样对待人”。《圣经新约》,被称为“基督教道德金律”。
2. 约2500年前,印度教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说,“如果你自己不喜欢某件事,你就不要对其他人做”。
3. 约2500年前,佛教《自说品》,“勿以己所不欲伤人” (翻译自英文版),与孔子的版本非常贴近。
4. 约3500年前,摩西说,“要爱人如己”。《圣经旧约 利未记》
5. 约4000年前,古埃及人讲,“你希望某人如何做,你就那样对待他”。《能言善辩的农夫》。
此外,印度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北美印第安人文化等,都有历史悠久的类似准则,都教导人要爱人如爱己,或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到了近代,康德将哲学的严谨性引入道德领域,发展出“定言令式”理论,就是一套“无条件的最高道德准则”【3】【5】。这套准则表达方式多样,但本质都是一回事,就是基督教道德金律,因为康德本人就是虔诚的基督徒。其中两条比较直白,直接针对我们讨论的问题:
1. 无论对待自己或他人,不可将人只当作工具,而要把人当作目的。
2. 如果你选用某个行为原则,你必须愿意它成为所有人的普遍原则。
(Ex.19)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违反道义。
女陈世美们为自己幸福,抛弃原配老公。她们做幸福感最大化分析时【7】,目标函数里只有自己,老公不在其中。她们没把老公当作目的,只当作工具,违反了上述定言令式的第1条表达。即使要追求现实中的幸福,也应该追求两个人共同的幸福,而不只是自己的。上述第2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扩展版,不只是“如果我对你做某事是对的,那么你也可以对我做”,而是“如果我对你做某事是对的,那么天下所有人都可以对所有人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就要忏悔,然后才可能改正,个人与社会才不至于堕落。但唯利是图的人生观造成女陈世美们不知悔过。我从没见过或听说过她们中谁为自己曾背叛婚姻爱情而忏悔。这种情节只出现在男作家们编的故事里。当然,我也没见过哪个中国男人为自己升官发财后抛弃发妻而忏悔。实际上,这个问题远超女人或北美,是全社会、全民族的普遍现象。我就没见过哪个中国人真心实意地忏悔。
近些年来,几位我比较熟悉也非常尊重的长者先后去世,其中有老干部也有老知识分子。在临终病床前,他们都留下遗言,后由家属向大家报告。他们不约而同说了类似的话,就是回顾一生,他们无怨无悔。“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走同样的人生路”、或“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做同样选择”。他们互不认识,却如此相似,让我惊讶。我知道他们的人生主线。那些老干部们在1949年前都支持自由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与贪污腐败,后来一直对外声称自己为了这套理想才参加革命。但1949年后中共远比国民党更独裁专制、改革开放后远比国民党更贪污腐败,他们却坚决支持中共。而那些老知识分子们也说自己支持自由民主、反对独裁专制与贪污腐败,与老干部们类似。在文革前或文革早期,他们积极参加官方主导的各次政治运动,批判别人、“整”别人。多年后他们都声称自己被误导、当时那样做是出于不得已。但在文革深入后,他们自己也被批判、被“整”。这些长者都算国内位高权重的人。我本以为他们进入暮年后会反思自己一生中的明显矛盾,如果平常不方便说出来,可以选择临去世前在家人面前表达;或为了家人安全和利益,至少什么也不说。没想到他们竟然明确说自己没有悔恨,好几个在临终前还表示坚决忠于共产党,全忘了共产党的独裁专制、贪污腐败、坑害大众,包括坑害过他们自己。
(Ex.20) 没有信仰的人,不可能真悔过。
多次见识这类人,我逐渐想明白他们临终遗言的意义。他们从没兴趣对自己一生做道德审判---道德对他们没那么重要---而是假想自己回到从前,再次面对当年情景,问自己是否还会做同样选择。他们最在乎现实利益,就是自己一生的成功,所以最想知道自己当年是否聪明成熟、是否做了对后半生最有利的选择?就像在学校考试时,好学生通常在交卷之前还要复查一遍答案,他们临终前也复查一遍自己一生中历次重要的“最优化计算”,看看结论真是最优解吗?他们说自己无悔,因为发现自己当年就非常聪明成熟,考虑了所有可能考虑的因素,做出了对自己一生最有利、或接近最有利的选择。否则他们怎么可能如此成功?于是他们欣慰了。
这些长辈是他们那代中国人里最优秀的,与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一样,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人生观是效益主义。千百年来,中国成功人士们都如此,头脑里没有超越现实利益的真善美义爱或神。他们非常精于算计现实利益,却不会对自己进行道德批判,因为这两件事互相矛盾。真诚对自己进行道德审判的人,也就是真忏悔的人,不可能精于现实利益,因为他们最在乎道德,利益对他们没那么重要。反过来,非常会攫取利益的人,不可能勤于悔过,因为悔过影响他们攫取利益。刘邦利用项羽守信用而欺骗他,最后得天下。成功后,刘邦才不会让良心折磨自己,“我当年欺骗项羽,真对不起他呀!” 朱元璋依靠一帮兄弟登上皇位,得天下后却把他们斩尽杀绝。如果他真心忏悔,怎么可能晚上睡得着?毛泽东杀刘少奇、林彪等,也类似。古今中国成功人士,从秦皇汉祖、到现代政治领袖、再到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现今的男女陈世美们,等等都类似,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小结一下,女陈世美们中老年后回顾自己的跳船史、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们在临终病榻上总结自己人生等,都不是真忏悔,因为他们的标准都是自己的现实利益。忏悔是以客观的、超越现实的真善美义爱或神为标准,在道义层次上批判自己。《圣经》中有个“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故事。耶稣预知自己不久将死在十字架上。就在被捕前夜,他对众门徒说你们都将背叛我。大弟子彼得坚决说自己不会。耶稣回答,在天亮之前你将三次不认我。彼得表决心,“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其他门徒纷纷附和。逮捕耶稣的队伍到来,彼得最初拔刀反抗,耶稣马上制止,并说,“收刀入鞘吧!”众门徒见反抗不成,便四处逃散,留下耶稣被带到一处院落。彼得混在看热闹的人群里也进了院子,不承想被三个人先后认出,彼得每次都吓得立刻否认。这时天亮了,彼得一下子想起耶稣的预言,痛哭流涕,心中悔恨。这才是真的“忏悔”。
耶稣死后,彼得按耶稣嘱咐,建立教会,延续了基督教。可以说没有彼得,就没有后来的基督教。彼得三次不认主,才因此保全生命,基督教才可能兴盛。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彼得何必悔恨?六四后,我最初拒绝写检讨,后期屈服。事后多年里我不断反思,内心就遇到这个问题。六四刚结束时,我觉得如果写检讨,我就对不起支持六四的老师和同学们,所以拒绝。但后来我发现他们都写检讨了,我就觉得为他们不值得。这时我又觉得对不起曾支持我们的全国人民,马上又发现全国人民都屈服了,都在检讨、向党和政府表忠心,甚至还声讨学生们。我就觉得人民也不需要我坚持,为他们也不值得,于是也递交了检讨书。事后多年里,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屈服是对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内心亏欠,虽然不知道具体亏欠谁。就是因为不断反思彼得的故事,我才想明白,看清自己的错误,理解什么是忏悔。从现实角度看,彼得没有错。但现实不那么重要,耶稣才重要。他否认了耶稣、否认了神。以神为标准,他错了,所以他忏悔。类似地,从现实角度讲,我当时屈服并没错,也不亏欠任何活着的人。但现实并非最重要。我当年写检讨,确实说了违背真心的话,亏欠了神,亏欠了六四死者们的在天之灵,所以需要忏悔。
国内男陈世美们不知悔过,古代有包大人的虎头铡,现代有组织部们关于生活问题的调查、外加全社会女人们的口诛笔伐等。但海外女陈世美们不知悔过,到目前为止好像没什么制约力量。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没出现过要杀女陈世美 的“包公”。更重要的是,作为受害者群体的海外男性华人们,几十年来竟然一直无话可说。为什么呢?究其根本,他们中的主流与女陈世美们一样,内心也没有超越现实利益的信仰,也唯利是图。如果背弃爱情婚姻能够为自己换来出国、或在国外的合法身份,他们大概也会做出与女陈世美们一样的选择。当时男陈世美数量远少于女陈世美,只因为前者没有后者机会多。“五十步怎可笑百步”?海外男人们没资格指责海外女人们。
(Ex.21) 唯利是图,让婚恋丑陋。
在1980、90年代的中国,为出国抛弃老婆、女朋友的男人有的是。在交大校园里、在全国各个名牌大学里,男生为出国与女朋友分手的,比比皆是。这些男生的考虑是,自己出国后绝不想回来,如果帮女朋友出国,金钱和时间成本都很高,而且刚结婚的女生签证成功率也低,男生投入成本后可能收不到回报,得不偿失。还有男生拿到出国签证后,立刻变得炙手可热,有机会换个能资助自己留学的女朋友,或自身条件更适合出国、更漂亮的女朋友等。有的单位领导手中掌握出国指标,暗中与候选人做交易,要得到指标就必须娶他女儿、带他女儿出国。于是获选男生为了出国,抛弃原来的女朋友。
没结婚的,为出国抛弃国内女朋友;结了婚的,则抛弃人在国内的老婆。1990年代初,我与太太曾在上海租房。当时不存在公开租房市场,都是私下找熟人牵线。我们曾找到一套在浦东上钢新村的小公寓,室内全套崭新家具,却从没人住过。熟悉对方情况的牵线人告诉我们,这套房本是主人的婚房,所以里面家具齐全。但他刚结婚就去日本打工,出国后数年却从没与新婚太太联系过。双方家庭都是老上海,互相之间很熟悉。男方家人其实知道情况,却坚决不告诉女方。时间久了,女方拖不起,要离婚却找不到男方,所以一直无法办手续,亲家之间矛盾重重。
当时出国的人算得非常精细,现在人可能不理解。那个男人的打算是,自己出国后绝不回国,但到日本后的情况无法预料。如果他在日本发现把太太带到日本对自己有好处,他就努力帮太太出国。毕竟非顶层男人找老婆不容易,换老婆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他还不想离婚。但如果到日本后发现把太太带到日本对自己没好处,他就想抛弃太太。他不与太太联系,就是怕太太知道他地址、处境后会主动找他,给他带来麻烦,以后想甩也甩不掉。男方全家都知道这套想法,并且觉得天经地义。女方家其实也全懂,但还心存侥幸,希望男人最终带女儿出国。双方都把利益算得如此精细,哪还有什么爱情?
一些在美的已婚中国男人,由于老婆办签证时遇到困难,相聚遥遥无期,就会选择放弃婚姻。常见的情况是,如果老婆一年半载出不来,男人就在美国另外找女人同居,然后设法与国内老婆离婚。我在美国大学商学院读博士时,曾帮助国内来的MBA学生,为他们接机、带他们开银行账号、找住处之类,所以与他们相熟。他们中大多数未婚,少数几个已婚。曾有个男生,刚来时告诉我们他老婆在国内,正办手续出国,结果没过多久我就看到他与一位女生同入同出。我还以为他太太成功来美,准备道喜。旁人却告诉我那不是他太太,而是另一个国内来的女生,也是已婚,老公在国内,也办不出国,于是他们两个已婚男女就开始同居。过不久,他们散伙,听说因为其中一位的配偶来到美国,具体是谁我也懒得追问。这些人把婚姻、爱情看得多么淡薄!
远古西方人认为,爱神朱庇特掌管爱情,天后赫拉掌管婚姻。柏拉图认为,爱情从性欲起、但以彼岸世界里的纯美为目标,是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基督教认为神就是爱,婚姻是神做见证的合约。彼岸世界、众神界、或神,都与现实无关,又高于现实,所以爱情才可能高尚,婚姻才可能神圣。所谓高尚、神圣,意思都是超越现实利益。人具有了这样的婚恋观,罗密欧与朱丽叶才会为爱情而拼上生命;夫妻之间的誓言,“无论顺境逆境、健康疾病,都对你忠诚,爱你并尊敬你,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才可能不是互相忽悠的漂亮谎言。但如果你仔细考察一位典型中国精英的内心,你会发现其中没有任何信仰,完全不理解唯心主义哲学,没有一丝一毫超越现实的内容。实际上他经常会很坚定、明确地宣布,自己不相信任何鬼神,没有任何信仰,对任何形而上的东西都不理解、又嗤之以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具有高尚爱情,或把婚姻看得神圣?
(Ex.22) 婚姻与嫖娼有区别吗?
我在华尔街工作时曾遇到很多优秀的中国青年。一位北大毕业的男同事与我贴心讨论婚姻。他说他要的很简单,就是“两张paycheck,免费sex”,意思是两份工资,免费性生活。这话说得中英合璧,言简意赅,句式精炼,代表经过长期锤炼,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有个清华毕业的,把人的爱情美好、婚姻幸福、和事业成功等都联系在一起,认为根本原因是那人性能力强。他年轻时读过尼采,印象深刻,觉得发现了西方思想精髓,也为自己找到了真理。一位复旦毕业的同事,面对事业与爱情双重挑战,很深刻地感叹,人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事业成功,然后靠事业成功征服女人。如果很成功就可以征服很多女人,这岂不就是猪圈里种猪的生活?类似的交大同学就更多了。一个好朋友坚决认为,人的爱情与动物配种没区别,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爱情远比不上天鹅的爱情,因为天鹅一生只有一个配偶。他进一步推论,人就是动物,在关键处还比不上很多动物。他因此皈依佛教。还有一位交大女同学,人到中年,每谈到婚恋问题,她总大谈男人性能力有多么重要,是爱情美好、婚姻幸福的关键。从大学时代到现在,我很多次听到各大名校的高材生们自问,嫖娼与婚姻有什么区别?妓女与太太又有什么区别?然后他们自答,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是批发、一个是零售。
这些人都是彻头彻尾、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在世界观方面,他们只知唯物主义,完全不懂唯心主义,更完全没有信仰,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只可能相信唯物主义。连胡适、冯友兰、毛泽东等都不懂唯心主义,一般中国学生怎么可能懂?【8】唯物主义要求人必须在现实世界里为每样东西找到根源,于是他们为爱情找到性欲、为婚姻找到利益,认为爱情从属于性欲、是性欲的一种表现,婚姻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其终级目的是现实利益、类似商业公司。很多现代男女会用近似哲学层次的语言告诉你,自己与配偶结婚就是为了物质生活更好,自己找对方因为双方的各项价值对等。你看,其中没有浪漫爱情什么事。但性欲只是人众多欲望里的一种,这些肉体欲望都以生存为基础,所以其重要性都低于生存。依此推论,人为了生存或其他更紧急欲望,就应该放弃性欲,包括爱情。商业公司如果不赚钱,或即使赚钱、但合伙人之间价值与股份不相配,就应该被解散。于是他们推论,婚姻也类似,如果不符合价值原则,也应该被解散。在唯物论者的头脑里,万事都为了利益、重要性低于利益,所以没有任何东西真的高尚或神圣,包括爱情和婚姻。
(Ex.23) 中国精英内心经常是一维的,只有现实利益。
图11. 重温《圣经》中关于人内心世界的论述【7】。人心天生二维,其中现实属不可避免。人的使命是摒弃它、追求彼岸世界里的神。柏拉图的爱情阶梯和洞穴寓言也体现这个基本思路。在爱情阶梯中,肉体之美属现实范畴。爱情从此开始,但需要不断向上攀升,也就是远离现实、逐步接近彼岸世界里的纯美。在洞穴寓言里,洞穴内部代表现实。人人都生于此,但应该努力逃离,逃到洞外的彼岸世界。经过社会文化的系统锤炼,大多数现代中国精英的内心变成一维,只有现实、没有彼岸世界。
人头脑天生是二维的,既可以感受到肉体欲望与现实,也可以领悟彼岸世界里的真善美义爱与神。但中国主流文化却是一维的,只有现实、没有彼岸世界,并且历史悠久。中国远古民间类似古希腊民间,也热烈讴歌爱情,比如《诗经》里一些片段【1】,代表民间总有些人天性未泯。但中国古代哲人从不歌颂爱情,因为根本就没这个概念。官方意识形态很早就摒弃彼岸世界,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两千多年来,中国精英们只注重实利,认为男女关系没什么特别,最终目的也是谋利,与其他事务一样,不需要单独列出。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称霸,主流文化进一步唯物。所以在现代中国人中,涉世越深、人越成熟,他就越唯物、越不把爱情和婚姻当回事。他们没抛弃配偶、还保持婚姻完整,本质上只是因为配偶还在为自己提供价值、或离婚比不离婚花费更多而已。
如果在国人中寻找爱情纯洁、对婚姻忠诚的人,我的观察是,年轻的比老的多,女比男多,一般大学毕业的比名牌大学毕业的多,在社会上混的一般的比成功的多。因为在这些比较中,前者都比后者保持更多天性,更少被社会污染。比如我的中学同学普遍不如大学同学混得好,在前者中还有几位男生保持少年时代对爱情的崇尚,相信一生只爱一人。当年他们与太太确定恋爱关系后,第一件事就是全盘托出自己之前曾喜欢过谁,保证以后与她们再无任何瓜葛,同时也要求太太对自己如此。但在大学同学里、在混得好的朋友中,这样淳朴的人就太少了,几乎没有。
在男女之间,男生不得不在社会里谋求成功,因此受社会影响更深。女生有更多条件专注家庭,躲避来自社会的污染,所以更容易保持天性。爱情与婚姻对女性尤为重要。自从百年前浪漫爱情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女性就本能地强烈憧憬。很多女生从懵懂之年起就醉心于斯。爱情在中国遭遇重重阻力,相关话题却依然生生不息,她们是主要原因。但她们憧憬的经常是被爱,而不是爱对方。她们梦想有人热烈、无私地爱自己,但往往没准备好热烈、无私地爱对方。这些女生注定情路坎坷,一是因为她们想法不太合理,不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二是因为社会里没那么多追求高尚浪漫爱情的男生与她们相配。所以她们中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现实,逐渐变得“成熟”,选择妥协或放弃,因此慢慢堕落到与其他人一样。当然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无论中学还是大学同学、男生还是女生,对爱情婚姻依然保持淳朴天性的,都属于少数,特别难能可贵。
海外中国男人们也相信唯利是图,所以没资格批评女陈世美们唯利是图。那么海外中国女人们呢?她们以仇恨渣男闻名,每发现一个就群起而攻之,骂他如何缺德。她们是否能用类似方式制约渣女们、批判女陈世美们缺德呢?可惜,现实是她们完全没做到。道理也简单,她们仇恨渣男,因为觉得渣男威胁自己利益。但面对渣女,她们相信女人不难为女人。可见,她们最终还是要自身利益,在这里表现为维护女性集体利益,而不是“女人希望男人如何对待女人,女人也应当如何对待男人”。国内国外、男人女人,都属于同一个文化,本质都一样,主流都相信唯利是图,因此必然漠视基本道义。
几年前有个薛姓哈佛男博士枪杀外甥案,起因是40多岁的薛太太与19岁的外甥乱伦。结果外甥死,薛博士入狱,薛太太则什么事也没有。海外中国女人们在网上讨论此事,矛头竟然指向那个死去的孩子,同时保护薛太太,说她已经太难了,大家都别难为她了,云云。真是荒唐!
图12. 节选一段网上对薛博士枪杀外甥案的评论,作者是华人中年妇女。王聪是薛博士姐姐的儿子,从国内来美读大学,住在薛家,接触到薛太太,然后二人发生乱伦。 王聪来美时16岁,被杀时19岁。薛太太则40多岁,早已生育两个孩子。他们年龄差距巨大,人生经验差别明显。在相识时,王聪刚成年,甚至可能未成年。按常理,薛太太当然要负主要责任。如果发生关系时王聪还未成年,即使他表示自愿,薛太太也触犯法律,相关罪名是“法定强奸”。但网上华人评论,批评薛太太的声音小,庇护她的声音大。很多华人中年女性理直气壮地指责那个孩子。其道德观念的混乱和扭曲,让人叹为观止! 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882555-1-1.html
(Ex.24) 唯利是图造成人的道德标准扭曲、混乱。
中国精英们,包括中国女精英们,经常把道德挂在嘴上,实际却只追求利益,所以他们的道德是假道德。他们缺乏正确道德观念,经常错把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作道德标准,而且对此浑然不自知,造成他们即使面对不义的事,也不认识、不承认那是不义的事。真正的道义只存于彼岸世界,独立于、且高于现实。有些时候道义恰好与利益正相关、另一些时候负相关,但在本质上道义与利益无关。每个人的道德标准来自他的思想信念,被他头脑里的抽象内容决定。现实因素只可能间接影响、但不可能直接决定人的道德。但中国主流文化不承认彼岸世界存在,只认识现实世界。中国精英们必须在现实里为道义找到根源,于是他们经常错误地认为现实因素,包括性别、生活年代、地点等,决定人的道德水平。比如他们曾认为中国女人比男人更高尚、中国女孩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女孩更忠贞、1980年代青年比其他时代的青年更淳朴等。这些观念都明显错误。错误的道义观造成中国人大面积道德堕落。千百年来,中国男性一直是婚恋领域里的堕落主角,女性却承担了他们堕落的最恶劣后果。但在1980、90年代的北美,男女角色互换。一批最优秀的中国女性表现出国内男性那样的堕落,海外中国男人们则不得不承担其恶果。堕落必然造成恶果。至于谁堕落、谁承担,可以风水轮流转。
现在流行一个爱情新词汇,叫“情绪价值”。比如对方让自己心动、TA的陪伴让自己开心、TA理解自己等,都被称为TA为自己提供了情绪价值。这个新名词广泛流行,表明人人都有感知彼岸世界里爱与美的天生能力,包括那些坚信唯物主义的国人。他们敏感、正确地发现,很难为这样的心动、陪伴、理解等找到明确的物质源头,但他们的世界观又不容彼岸世界,于是他们用词义模糊的“情绪”指代本质上存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爱情,然后把现实世界里的“价值”概念生搬硬套地用于其上,于是四不像的爱情之“情绪价值”理论就诞生了。
(Ex.25) 任何东西被赋予有限价值,就代表它可以被出卖。
爱情应该是无价的。面对爱情,人需要“信”。依赖“信”,人可以抵御任何现实利益的诱惑。如果做到了,爱情就真的变得无价。基督教结婚誓言中经常包括一段话,“我承诺无论顺境逆境、健康疾病,都对你忠诚,爱你并尊敬你,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此誓言遵照上帝的神圣旨意”。这段话提醒人,在爱情与婚姻背后站着神。爱情中那种无私忘我的爱来自神,婚姻是神作见证的合约。如果在婚姻爱情与现实利益之间做选择,神永远要求人选择前者,无论利益有多大。所以爱情高于任何现实利益,也就是爱情无价,或爱情价值无限大。
唯物主义者不承认神或彼岸世界,“信”就无从谈起,于是万事都讲现实利益。比如恋人让我心动,我本能地喜欢与TA在一起,不会为100元钱离开TA。但当诱惑不断增大、达到10万、100万、或1000万元钱时,我就愿意放弃TA。那么TA对我的“情绪价值”就是10万、100万、或1000万。无论这个价钱有多高,一旦有了明码标价,就代表爱情可以被放弃,爱人可以被出卖。即使恋爱关系还没有破裂、婚姻还完整,那只因为还没遇到出卖、或背叛的好机会。
(Ex.26) 爱情被赋予“情绪价值”,代表在利益足够大时,人将背叛爱情。
所以在基督教文化圈里,那些正派丈夫和妻子们、以及希望成为正派丈夫和妻子的男女们,没谁好意思大谈爱情的情绪价值。大概只有娼妓才出卖心动、陪伴、和理解,才适用这个“情绪价值”概念,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基督徒拒绝对爱情明码标价,但他们也可能、并经常软弱。在利益诱惑下,他们也会背叛爱情与婚姻。如果这类事发生了,他们心中的基督教原则会告诉他们,“你犯了错误,违背了神的要求”。并非信神之后人就变得完美,但信仰还是让人变得比原来的自己更坚强、更忠于婚姻与爱情。唯物主义者们没有这样的信仰,所以爱情的“情绪价值”概念才会在他们中那么流行,男女“陈世美”们的道德底线才会那么低、人数才会那么多。虽然不能杜绝人犯错,但信仰永远给人希望。即使人曾败给诱惑,依靠信仰,未来人还可能变得勇敢、忠诚,然后获得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唯物主义者们则没有这样的希望。即使爱人还没离开他们、婚姻爱情还没破裂,他们也感到不安全,因为知道在本质上那只因为爱人的好时机还没出现、或竞争对手出价还不够高而已。国内很多成功人士的太太们就处于这种境地。
你听你打工饭店的人说,什么地方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道德最高。首先,你的信息来源人自己就没有资格做这样的判断,你又是二手,就更没有说服力。
我只是指出你明显的没逻辑
听在餐馆打工的人说:从道德来讲,大陆留学生最高,但是最懒;港台的道德最差,但是勤快。跟信教与否毫无关系
媒体最重要的分类只有 1. 允许说真话,2. 不允许说真话。什么”正式”或“非正式“,在我眼里不重要。
我无意冒犯任何人。是不是我哪里不小心冒犯你了?
他们都活成了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样子
你一句话里前后矛盾,别人看不懂。
我评论事,不评论具体人。文中并没有透露任何具体个人信息。人们都有责任和义务讨论道义、明确道义,为了增进社会里的道义。那些把坏事掖着藏着的人,对罪恶不闻不问,才改改感到羞耻。
那些甩老公的中国女人非常优秀,不是假优秀,是真优秀。她们当然不愿甩正在成功路上的老公。
说得对,但要究其原因:
非信徒中有许多正直良善的人: 谭世同说,“皆乡愿也”。什么是“乡愿”,就是人努力外在表现为“正直良善”,让周围人觉得自己好。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对乡愿深恶痛绝。我在《六四35周年随想---谁真的爱自由?》讨论过。现代国人不熟悉“乡愿”概念,因为“乡愿”是几乎是无神论现代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同意一些观点。现代社会之所以单身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任何东西都赋予了价值,都可以交换出卖。这是商业社会的一朵恶之花吧。
baladirk 评说“还有一个现象: 在国内时积极入党的,到了海外入教也更积极。”
2000年后出国的我也在身边发现了。
至于什么信徒啊,信仰啊,只能说,去教会的人和普通人没有两样。非信徒中有许多正直良善的人,信徒中充斥虚伪的功利主义者。圣经真的能把人变好?看看基督教统治下的欧美拉美地区就只知道了。理性的人总不能拿一两个得救感动的信徒例子来以偏概全。
我就是那个环境里出来的,大概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资格,很可能包括你。
文中讲,“学校里的白热你教授”,你却说“女留学生”的“导师”,相差甚远,你在臆想。
祝贺你,也祝福你:)。你我都是男生,都没离婚,感谢我们的好太太们。文中也讲到,当时在北美,都是女甩男,我们男人机会相对少:)。
另外,1990年代中期后,国内来的留学生,有一些学术基础扎实,完全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最优秀的学生正面竞争。这部分人毕业后找工作、留下来,基本没问题。他们的太太们也非常出门,看得出来,当然就不愿离婚了。
其实能甩丈夫的中国女人确实优秀,我文中也讲到,一般女人做不到,因为离婚后能吸引来新男人,并非易事。
这我也注意到 :)
是的,原始人性就是动物性,求生存与发展,就是效益主义
总体同意,但我觉得说“实用主义”源自胡适,但不太贴切,应该是边沁的效益主义,简单讲就是唯利是图
如果是“邮购新娘”,危险程度高一些,不过,那些故事也都是听说的。俺身边也有一对这样的,男的说话象“二百五”,女的眉清目秀,自打从国内嫁过来以后,也在踏踏实实地和他一起过日子。以后的故事就不知道了,女的若离开他,俺觉得,主要恐怕是“二百五”男人的问题。:)
那时候,上海人,不仅仅是年轻人,钻天打洞搞出国的劲头确实无与伦比,俺就知道很多实例。:)不过俺读书的时候,身边的几对来自上海的留学生,没见到他们离婚呀。:):)
大家都老啦,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谢谢博主码字,把俺的记忆又带进了三十多年前。:)
在同一个文化背景或国家里,长大的孩子,是或不是信徒家庭长大,是有区别,但可能不是太大。
相比之下,如果比较两个不同国家或文化下长大的孩子,即使都是信徒家庭,或都不是信徒家庭, 这个区别会非常大,大得会让人很不放心。同意不?
总体认同,特别认同的是“情绪价值”的解读,说出了我心中所想。但是,我也想说:“情绪价值”的创造也算是一种进步。 虽然披着“价值”的外衣,但是它让大家可以在这个外衣下,开始关注两情相悦的感受和情感的需求,算是,要感化他,那就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的一种迂回的办法。
对于普罗大众,“爱与美好”是奢侈的。哪怕是最上层的阶级,他们可能一出生就带着家族的阶级使命。更别说是经历重重苦难的人。对爱和美好的追求,需要勇气,运气和实力。 站在道德高点对任何人的评判,都是需要谨慎的。
最后,祝福所有人都能爱其所爱,得其所爱。
你说的是当前国人的心态,但是在1980、90年代,中国女生并不那么想。
以前我们在国内时,中国离婚率远比美国低,但是现在中国比美国高。我是东北人,中国东北离婚率比美国高多了,原因就是都为利益考虑,越来越少人觉得婚姻神圣。
也可能是,经过若干年,精明的中国女人发现,八九十年代出国的男留学生们经过最初几年的艰苦日子,大都还是能过超过美国的平均水平。
作者写的很独特,也有深度,文学城难得有的好文章!以上只是鸡蛋里挑骨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