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蓉的博客

小说、诗词、随笔、科普、谜语
正文

《白雪之恋》 1-037

(2011-11-18 07:52:11) 下一个

三七


一天,一个名叫吴小波的小伙子来找高如雪,说他是为他们的千层浪钱司令跑腿的。据说是千层浪得到了高如雪父亲高瞻的准确消息,确定他被《战地黄花》关押在雪水湖边梅林公园对面,一个叫‘芦苇村’的村庄里。钱司令说要高如雪跟吴小波到梅林公园附近去一趟。


吴小波看上去
167岁,个头不高但长得结实。他让高如雪坐上了一辆半新不旧的吉普车,自己上了司机座位,发动汽车后‘呼啦’一声就串上了马路,接着又猛一刹车,高如雪还没坐稳,被突如其来的正负加速度震得前俯后仰,赶快用手扶稳座椅,让七上八下的心脏镇静下来。


吉普车停到了梅林公园旁边的‘望夫楼’,高如雪很熟悉这儿。没料到今天的望夫楼却是戒备深严,有不少带着红袖章的男男女女,忙忙碌碌地在四周穿来穿去,门口还有带枪的人守卫,好像进出还需要互相对上暗号。高如雪被安置在楼下一间房子里,随后,穿着一身绿军装、腰际挂着手枪的钱层斌匆匆忙忙走进来说了几句话,就被人叫走了。高如雪理解了钱层斌的大意是说,高瞻被《战地黄花》关押在
 芦苇村。

同样一个地点,还扣留关押了《红卫司》组织的十几个弟兄。因此,《红卫司》计划今天傍晚来一个突然行动:从望夫楼袭击芦苇村。钱层斌说让高如雪在望夫楼等着,因为据说高瞻的腿被《战地黄花》的暴徒们打伤了,走路最好有人搀扶。高如雪等在这儿,到行动胜利后就方便把父亲带回家去。后来,吴小波又进来,递给高如雪一个《红卫司》红卫兵的红袖套,说是奉司令指令转交给她的,如果带上这个,关键时候会比较方便安全一些。


这望夫楼的对面,正是芦水和苇江两条大河注入雪水湖的交汇点。两江汇合处形成一片三角洲,上面有几个村庄和稀稀点点的数片菜地和农田,芦苇村就位于三角洲的顶角处。芦苇村,以村庄取名,但事实上只有少数几户农民。大部分地面被一个废弃了的小化工厂所占据。该化工厂是当年大跃进的产物,风风火火了一阵子。后来领导发现这个厂建造的位置是它的致命缺陷。特别是在暴雨之后,芦水和苇江洪流泛滥,将化工厂淹没掉一半,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进入雪水湖,污染水源不说,洪水来到及过后,好几个月工厂都只能停产。于是,文革之前,此厂就陆续搬走了。如今那一带罕有人迹,时见小动物奔跑,各种水鸟多不胜数。难得的一片荒凉之地,还留下了几栋封闭的、鲜为人知的厂房,正好被《战地黄花》的唐晃等人看中,作为关押俘虏的牢房。


望夫楼是宋朝时期修建的,原名鹭鸶楼。
据说初建时华丽堂皇,宏伟壮观,主楼近40米高,内部有五层建筑,总面积上万平方米。传说这一带曾经是元末时朱元璋与某位大将军的水军大战之处。当时,大将军的夫人住在鹭鸶楼,并在此观战,与将军约好‘胜则挂旗,败则降旗’。可是将军在大胜之后,想和夫人开个玩笑,故意把旗倒挂而降。夫人误以为将军大势已去,从此楼跳江自尽。红消香断,救之不得,将军无奈,在楼旁拔剑自刎。此一段风流佳话,使望夫楼留名千古。


也正是这段悲壮的历史,使后人将望夫楼看作一栋风水差、不吉祥的建筑物,民间老百姓避之不及,历届的官府也不重视它。后来便因长久失修而千疮百孔,顶楼也塌毁了。

这次,千层浪则看中了从它攻打芦苇村的优秀地理位置。望夫楼和芦苇村一水相隔,之间的芦水不是很宽,两地距离不过几公里,修建化工厂时也同时修了一条公路带桥横穿过去,如今,化工厂搬走,车辆不多,交通却很是方便。整个楼台虽然破旧,但基础牢固,面积大,房间多,是临时放置武器弹药,囤积兵员粮草的好地方。


白明志去社教之前,高如雪和他曾经到过这儿。当时的望夫楼前,只见芳草萋萋,白鹭飞舞,历经数百年之久,再不复有当年战场的热闹,而显得有点凄凉。那天,白明志发现在望夫楼后面不远处,有个小小的荷花池,届时正值盛夏,满池的荷叶莲花,清香扑鼻,亭亭玉立。他们俩被荷塘美景迷住了,在荷花池旁呆了一夜。


高如雪呆在望夫楼中一个小屋里,打开窗户想看看那个荷花池,却见一派与前年迥然不同的景象。此时,荷花池旁刀光剑影,尘土飞扬。在池子旁的一片空地上,有几个带手枪的人,可能算是《红卫司》中当官的,集合了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年轻人,其中有男有女。那些人有的爬倒在地,有的跪着,有的蹲着,有的在跑,有的匍匐前进,像是正在进行荷枪实弹的操练演习。荷花池中则不堪入目,池中丢了不少破纸木棍等垃圾,莲叶花枝东倒西歪,残花败叶随风乱飘,令高如雪看了心疼不已。

正在感叹之时,‘呯呯’两声清脆的枪声,从窗户口传进来,吓得高如雪赶快关上了窗户。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女人的高声尖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