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时有:孟母三迁,以利孩子择友的典故。可见孩子交朋友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帮助孩子交朋友,知道了解孩子的朋友是每个家长的又一项重任。通常家长能帮助,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交朋友的年龄段是孩子在
3-10岁之间,孩子10岁以后做家长大都只能做个“听众”了,而孩子15岁以后。。。。,我的孩子还没有到15岁,我还不太清楚,不过想想自己15岁以后,是和父母的话越来越少,和朋友的话越来越多,自己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高兴了和父母聊聊,不乐意时说都懒得说,父母只能察言观色的了解我的朋友们,所以家有小小孩儿的家长请“把握”自己的机会吧。我家老大来美国时她
3个月以后我们搬了家,尽管女儿满心不乐意也没有办法,当时是夏天,当搬家车停在新公寓的门口时,围上来一群好奇的,在外玩耍的孩子,我发现一群孩子中有2,3个似乎和女儿一般大,我马上想到应该让女儿结识他们,这样女儿以后就可能有玩伴了,我热情的“邀请”那几个印度小孩帮我们“搬”东西,然后给他们糖果,几趟下来,彼此都有了“感觉”,尽管女儿不懂英文,那几个孩子也不可能懂中文,但比比划划大家似乎也有交流。由于我最初的热情,几个孩子以后经常来家找女儿玩,开始玩是在我们家,我偶尔给翻译,解释一下,有时随他们去,让他们比比划划,他们玩的很好,好像没有语言障碍似的,后来他们就一起到外面去玩,挖土,刨坑,骑车,滑旱冰,扔球,playground上登高等等。我或者家里的老人只是远远的看着,保证孩子在视线以内没事就行,女儿玩的好开心,语言大长进,性格也开朗许多。这时女儿离上kindergarden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试图教女儿一些英语,但是女儿从她的朋友那里学会的英语已远远超过我教她的,所以尽管女儿在美国没有上过一天Daycare,但是等她上Kindergarden时她的语言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再加上几个夥伴差不多同龄,上学也在一起,她很容易度过了最初上美国学校的恐惧。女儿和几个小朋友玩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其中有一个小孩的行为,举止比较粗鲁,家教也不太好,于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教育女儿的同时,我时常有意无意的提到这个孩子,就事论事的讨论他的一些行为,表示他的某些行为举动我不太满意,女儿这时还是颇能听进去我的意见,久而久之,除非“团体”玩,她很少单独和这个孩子一起玩耍。
在此地我们只呆了一年多,工作变换的缘故我们不得不又搬家了,再次搬入新家的时候是冬天了,外面少有孩子“游荡”,虽然女儿语言已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此时她要找到新的玩伴或朋友还真是很难,女儿孤寂了好一段,每天闷闷不乐,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帮助她,因为我自己对此地也很生疏,唯一能做的就是每个星期周末我开车40多分钟到我朋友家(幸好我还有个朋友住的不是那么那么远),让女儿和她家的孩子痛玩一天,这样持续了能有2,3个月,这时我真希望女儿能在等校车的时候认识几个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不久还真结识了两个西裔姐弟俩,后来我在熟识一点此地之后,在离家最近的一个小“游乐场”---室内playground给女儿买了通票(冬天室外太冷了,没办法玩),经常去玩,让女儿去认识更多的朋友,我还在自己的公司去给女儿找朋友----同事的孩子。不到半年女儿的朋友又是一大堆了。她开心极了。女儿在学校也慢慢熟识起来,朋友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会交朋友,也开始有best friend。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她玩的时候我只要求她在我的视线以内而不是老跟着,去那里要告诉我,几点回来要准时,其他随便。她依旧叽叽喳喳和我说着她的游戏,她的朋友,我也照样评论着她的朋友,她的活动,做些引导性的教育。也尝试着和她最好朋友的父母做朋友。她在社交上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能力。几年以后到我们又一次要搬离这个有20,30栋公寓的小区时,我知道女儿已经认识了几乎大部分公寓的孩子,每次我们开车出门,离开时只要有孩子在外面就会听到问候和打招呼,而女儿也成为了她那一群小夥伴的头,时常看见她领着她的一夥人骑着车“呼啸”而过。或在外面的playground上奔跑跳跃,玩tagging,玩“base“ball,爬秋千两边的架子,有时还爬矮树,当然也玩女孩安静的游戏,什么过家家了等等。
再次搬了新家,女儿已经过了
不过我还有一个正在长大的老二,才
10岁,如何交朋友的一套她早已熟能生巧,她永远不愁有朋友,熟识周围的邻里,交往似乎她比我还在行,她不再是偎依妈妈身边的小女孩儿了,她长大了,她有了她社交的方式,社交的圈子,妈妈现在就是每天笑眯眯的听我长大的女儿给我讲“故事”了。我真希望她永远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