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人的宗教

(2015-02-04 09:29:06) 下一个

生活中总有些看起来好像绕不过如的弯,迈不过去的坎,让人感慨人生易变,生活无常。所以我们都需要一个看起来不变的的参照物,来稳定我们的内心。这就是宗教。

对于中国人来讲,最古老的宗教是敬“天”。天即上帝。这个上帝是大众的,而不是个人的。上帝是公正无私的,所谓“上帝爱下民”。也可以用道家的理论来解释,无极生太极。这就是最原始的“道”

到了春秋时期,历史就开始转弯了。我们现在都知道。欧洲人思考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人思考的是人和神的关系,而我们的祖先思考的是人和人的关系。所以有位先贤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迩是近的意思。儒家孔子加了一句“敬鬼神而远之。”墨家偏于古宗教的维护,要“博爱”。有点类似基督教。道家也不信鬼神,主张“无为而治”。还有就是那时还没跟道家合流的阴阳家那里来的,他们最著名的学说“阴阳五行”,把上帝分“金、木、水、火、土”五帝。阴阳五行源自道家,其实内核更接近儒家。这些上古的宗教重视大众的凝合,个人是次要的。

再后来社会发展了,人口增多了,儒家讲究以“仁”济“礼”就领跑出来了。“仁”为个人的中心,“礼”为大众的中心。比起其他几家,这个更符合时代的需要。而神怪则产生于远离中原地区的江淮、燕齐一带。那里的人群更加个人化和自由,庄子率先将神怪写入著作。神怪其实是自由、个人主义的化身。强调个人的欲望。

到了秦汉,封建制度逐渐消亡,大统一的郡县制国家出现。严肃的,超越个人的宗教观消亡。个人的,私生活的利己主义宗教与大统一政府相扶互进。这种形态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而政府则需要儒家的仁、礼来维持。其他的流派如墨、阴阳则逐渐融入这两家中。

到了东汉,大众的群体日趋腐败毁灭,士大夫阶层觉得在社会上无法大处着力,改革补救,于是转入个人的小世界里求安宁。道家与阴阳家进一步融合,儒家也与道家互相交融。这时,佛教东渡,来到中国。在这个时候,道教也由注重政治的“黄(黄帝)老(老子)”转为注重清谈的“老庄(庄子)”。最早来到中国的佛教属“小乘佛教”要求教义严格,严守教律。流行于士大夫阶层。高僧自现在的中东地区沿丝绸之路而来,那时穆斯林在阿拉伯世界还不是强势,很多国家还是佛教国家。佛经的清谈玄言使当时的士大夫深感惊艳,在加上从三国末期,外族入侵,这些外族统治者认为佛教也跟他们一样,是外来教而不是道教这种本土宗教,转而追奉佛教,于是佛教在中国北方广泛传播。

再后来,大乘佛教来到中国。大乘佛教对经典解释的更加宽松。不再强调出家苦修,而更强调普度众生。加上一些聪明绝顶的大能出现,合理的增加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文化于佛经中,于是广泛流传。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几个非常契合之处:

一、  佛法主张自力,不靠他力。

基督教等教派一上来就有个无所不能的神。而释迦摩尼则始终是个人。通过修行成佛的。这与儒家的修齐治平不相违背。而且佛家说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儒家也说人皆可为尧舜。

二、  佛法主张积极的救世,而不是单纯的向往天国。

佛经着眼于解除现世的烦恼,个人通过对世界认识的提高,通过对事情的理解而达到烦恼解脱。这与道家不太一样,道家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没有出现释迦摩尼这样的领袖,而是历代大能通过对自然、生命的观察而积累而来,所以变得有点玩世不恭,道家其实变成想通过各种术来求道。像养生,算命等。佛家的普度众生,众生不成佛,我亦不成佛也与儒家的观点相通。

佛家最初来华时,必然要依附于道家才能落脚成长,因此一些道家的长生等概念融入佛教。后来道家又模仿佛教,编修经典。互相竞争,这两个宗教要不依附于士大夫阶层,要不依附于皇权。逐渐有了政治需求,在南北朝时期,佛道冲突达到高峰。由于宗教的不事生产性,加上北方的战乱,就有了毁法的行动,宗教逐渐南移。著名的故事就是禅宗南逃。佛教从最初的进入吸收期,演变为隋唐的融通蜕化期。彻底中国化了。

    隋唐国力强大,有了玄奘西行。其实不止唐僧他老人家去了印度。这种主动的交流使佛法各派都空前发展。道家也出现了妖孽式的人物,如李淳风和袁天罡。这两位写的推背图历代皆是禁书。佛家还有一个重要派别兴起,即禅宗。禅宗不着言语,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修行直到无佛可成,无法可得,无烦恼可除,无槃涅可住。这对儒、道两家影响深远,甚至后世的儒家圣人王阳明的心学,皆源自于此。此后,皇权和政府虽也借用宗教的力量,不过也严格的限制。儒家彻底统治中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Lauzi 回复 悄悄话 这是中国特色的浪漫思维一锅粥。先下个宗教的逻辑定义看看(再来讨论中国人的宗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