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暴说不

普及关于家暴的心理以及法律知识,澄清家暴的心理与法律误区,帮助受家暴荼毒的姐妹,推动国内关于家暴的立法。
个人资料
正文

交流,并不是每对夫妻的灵药

(2013-03-02 18:41:56) 下一个
义工御树林枫

听到一些声音在“规劝”虐待关系中的受害者:你们缺乏交流, 应当好好谈谈。。。。。这往往来自两个发声源:一个是为自己的虐待言行推脱的施虐者----一如既往地找到个好理由;另一种是缺乏相关知识的旁观者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误解之辞。

是呀,到处都有如何提高交流的指导,例如:找到合适的时间,面对面地,不要用指责的口气,真诚地。。。。。交流, 还有48小时法则等等。 但是,这些是在正常关系中的交流技巧。专家也指出:“If you're in an unhealthy or abusive relationship, be careful using these tips.”;或说,在虐待关系中,慎用。

正常婚恋关系中,交流的结果往往是双赢。但是在虐待关系中事实并非如此,受害者为了沟通,往往牺牲甚至被伤害去达到某种“协议”。但是无论受害者如何妥协,似乎永远不够,曾经沟通“解决”了的问题,会很快又被纠了出来,因为这是施虐者乐于使用的的“武器”。

1. 不少人误认为多些时间在一起,关系就会有些改善。这个想法不免有些一厢情愿。据统计,节假日往往是家庭暴力高发的时间段,其原因不言而喻。虐待关系中,受害者往往是在施虐者眼前晃动的一无是处的看了就恶心的物件。但也有例外,施虐者如果觉得受害者存在某些“不足”,还是愿意花些时间调教调教的,可是受害者对此很享受吗?

2. 与施虐者沟通中,就事论事没有可能。曾经和正在遭受虐待的受害者们,请你们回忆一下:每次改变话题,从眼前话题拉出陈芝麻烂谷子的是谁?每次前后矛盾跳转话题并且混淆逻辑和概念的是谁?从这些人的理念是要“赢”,要一言九鼎,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3. 施虐者往往是自我为中心的人(Self-centeredness),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人不是不愿 (will not) 而是根本没有(can not) 同理心 (Empathy)。同理心不是同情心(sympathy)。有同理心的人并不用对别人的痛楚感到遗憾或难过,或是解决什么问题;而往往就是愿意花几分钟来倾听,有能力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自我为中心的人看其他人都和他们自己一样,早已经习惯只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事物。所以同施虐者沟通还不如对着墙说话,至少墙不会伤害别人。

4. 不少人对受害者说:找个合适的时机,好好谈谈。。。。想问问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们,什么时间是一个受害者要施暴者改变行为的合适的时机?不“找茬”还要受虐呢。一个施虐者只有自身利益受到严重妨碍,例如被报警,被强制去学习班,才会有可能在自己感到不方便没面子的情况下去进行反思,注意,是有可能。或许有人会说在暴力周期的“温柔悔恨期” (Kindness and Contrite Loving Behavior)是个好契机,也许是。然而温柔悔恨期很快会被气氛日趋紧张(Tension Building Phase)和恶性暴力(Acute Battering Incident)所替代。气氛日趋紧张也叫“找茬期”,新帐老账一起算,到恶性暴力期来解决。更何况,随着虐待的升级,温柔悔恨期会越来越短,悔恨程度也会越来越轻。不施暴就是“善行”,在施虐者眼里,受害者根本没有“资格”去“说三道四”。

所以,虐待关系不是沟通不畅造成的。交流不畅往往是家庭矛盾的原因,但是家庭暴力不是家庭矛盾,而是解决矛盾的犯罪方式。施虐者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在正常条件下根本就没有沟通愿望。他们的所谓沟通,就是他们提要求,要求受害者无条件服从。如果反过来,他们就要龙颜大怒。 而且他们的标准绝对是双重标准。你要是用他们要求受害者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自己,绝对是No Way。对于满世界找理由推卸责任的施虐者,实在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白费口舌。只是对旁观者说:请你学习
反家暴知识






“对家暴说不”群组链接【遭遇家暴的姐妹们,以及反家暴自愿人士,例如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S),律师,妇联干部、人大代表或者你们认识这样的人,请自荐或者向她们推荐我们的群组和博客,期待你们加入此组,与我们一起并肩工作。请点击此处申请入组。】请认准原创防伪图标(如下图红色底板黑色字体的“对家暴说不”题图),以及查对核实此群组管理员名单(汉代蜜瓜,寻ME,老姐,花雨101,Youshijie,随意了,piao11,小泥山, 御树林枫......等)。谢谢

          点击图标即可申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